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tǒng)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小學階段是兒童品德教育的關鍵期,在此階段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蘊含深厚的文化積淀,是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媒介。因此,探討基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策略,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部編版教科書;培養(yǎng)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1]。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作為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良好條件。如何借助小學語文學科,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熏陶下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培養(yǎng)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全面梳理教材,形成資源清單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資源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廣泛存在,形式多樣,但內容相對分散。教科書各章節(jié)涉及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與地理人文等多種元素,為學生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土壤。為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教師可以列出詳細的資源清單,將零散的知識oY1AKxWyxUDX+vVfjiSznesGM7VrfVch4JDmaNkUbok=點進行整合,便于在教學活動中系統(tǒng)應用。教師應深入挖掘這些資源的內在價值,挑選出能夠明顯促進學生認識多元文化、理解民族精神的材料,并將這些材料系統(tǒng)化,按照教學需要進行分類。創(chuàng)建資源清單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為學生未來在多元化社會中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列出二年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資源清單(表1)。
二、精選重點單元,促進資源整合
教師可以以大概念為引領,整合相關教材進行大單元教學,建立知識間的連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2]。教師可以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大概念置于教學的核心位置,圍繞這一核心展開教學設計,選擇教科書中關于歷史人物、民族文化、自然景觀等的內容,構建包含多個學科視角的綜合教學模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巧妙設計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整合教科書中的知識點,在探索中學習,從而更好地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遠意義。此外,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促進知識遷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時,教師可以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用《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四篇課文構建大任務體系,并有邏輯地設置幾個子任務。首先,以《古詩三首》引入,利用古詩文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對家國情懷主題形成初步認識。通過朗讀、背誦和討論這3首古詩,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中表達的豪情壯志,產生情感共鳴。其次,通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展示個人奮斗與國家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探討課文的思想主旨,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撰寫短文,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關注個人責任與國家未來的緊密聯系,在寫作中深化對主題的理解。再次,播放梅蘭芳經典表演的視頻,讓學生結合《梅蘭芳蓄須》感受藝術家的愛國情感和藝術追求,加深對文本的感悟。最后,以《延安,我把你追尋》作為大單元的高潮,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訪談活動,扮演抗戰(zhàn)時期的人物,討論延安精神的意義。這一環(huán)節(jié)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通過合作,更深刻地感悟家國情懷的深層含義。
在整個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堂互動,通過閱讀、討論、寫作等多種活動,層層推進,確保學生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主動參與,全面、深刻地理解家國情懷這一核心主題,落實“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課程目標。
三、拓展課外鏈接,加強民族認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拓展課外知識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使學生接觸到更多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的內容。有效拓展課外鏈接,將教科書中的知識點與民族文化、歷史事件、地理環(huán)境等內容相連接,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具有顯著效果[3]。
以課文《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為例,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課文節(jié)選內容拓展到閱讀整本書,深入探索,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和導讀,展示故事背景和主要事件,激發(fā)學生對故事的好奇心。為了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雨來的故事,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閱讀活動,讓學生分組探討課文中的關鍵情節(jié),討論雨來的勇敢行為及其對同伴的影響。學生需收集故事中的信息,總結雨來的英雄特質,并預測故事發(fā)展。
為了讓學生全面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小英雄雨來》全書,自主探索更多的故事細節(jié)。為增強閱讀的互動性,教師可以安排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知識,談談雨來的事跡是如何展示中華民族精神的。教師還可以組織創(chuàng)意寫作活動,讓學生撰寫以雨來為主角的新故事。通過寫作活動,學生能夠將故事主題融入自己的思考中,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學生能夠從教材中的節(jié)選片段逐步延伸至整本書閱讀,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課外知識延伸和互動活動,不斷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四、深度挖掘隱性資源,提升教學趣味性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設置了“快樂讀書吧”與“綜合性學習”兩個板塊,結合口語交際與閱讀理解,突出語言實踐的重要性。這種設計使教科書成為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平臺。“快樂讀書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選材多樣,從經典文學到現代作品,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有了互動性強的閱讀活動,閱讀過程不再是單向的文字理解,而是多維度的情感體驗,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參與度,提升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深度?!熬C合性學習”則更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旨在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此板塊中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文化、歷史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以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獵人海力布》為例。這一單元的“口語交際”板塊要求講民間故事,“習作”板塊要求縮寫故事。首先,教師可以介紹《獵人海力布》的故事背景,將其內容與內蒙古的地理位置、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相聯系。通過多媒體展示蒙古族的風俗人情,如服飾、節(jié)日和生活照片,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故事背景。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的理解。表演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每個角色的行為動機及其反映的價值觀。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構故事,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組內討論,共同決定故事的走向,然后分組進行匯報,其他小組提供反饋,討論不同版本故事的創(chuàng)新點。教師還可以安排縮寫故事活動,要求學生從原始故事中提煉主要信息,縮短故事長度,同時保留核心情節(jié)。為廣泛探索蒙古族文化,教師可以安排一個讓學生搜尋其他民族的類似民間故事的探究學習項目。通過比較不同民族的故事,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共性與個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通過層層深入、逐步展開的教學設計,教師能有效利用《獵人海力布》中的隱性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其對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理解,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認同感。
五、創(chuàng)設真實教學情境,拓寬教學空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重要的教學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提升課堂立意,明確以目標為核心的教學方向。在這個框架下,創(chuàng)設真實教學情境尤為關鍵,教師需要將抽象的民族共同體概念轉化為學生能夠感知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思考[4]。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知深度,也能強化學習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為了有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教師需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情境模擬活動,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此外,教師還應考慮如何將學生的個人經驗與民族歷史融合,讓學生能夠在個人經驗與民族歷史之間建立聯系,促進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化。
以課文《黃繼光》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準備相關的多媒體材料,包括戰(zhàn)場的聲音和圖像。在課堂開始時,教師播放這些聲音和畫面,營造沉浸式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故事發(fā)生時緊張、嚴肅的氛圍。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在這種多媒體模擬的戰(zhàn)場背景中共同朗讀課文《黃繼光》。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盡量表達出激昂和緊迫感,讓學生通過朗讀帶來的情感共鳴,加深對黃繼光英雄事跡的情感理解。再次,教師可以設計寫作活動,讓學生想象自己是黃繼光,需要給遠在家鄉(xiāng)的家人寫一封信,描述自己在戰(zhàn)場上的所見所感。同時,要求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給黃繼光寫一封信。學生可以在信中描述當今社會的變化以及自己對這些變化的理解,與黃繼光進行一場“跨時空對話”。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分享他們的信,交流不同的觀點和感受。通過交流,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彼此的看法,還能進一步理解黃繼光的英雄精神。
由此,學生在深入理解《黃繼光》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視聽體驗、寫作等多種方式,表達了與英雄相關的思考。這種教學設計利用多媒體與創(chuàng)作活動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理解和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懷。
結語
教師要深入挖掘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熏陶下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不斷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不僅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更是培養(yǎng)新時代合格公民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卜愛麗,王迎春,劉強勛,等.“五個認同”視域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特征與教學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3):106-113.
張鈞,高琦.跟著課本學黨史:統(tǒng)編版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黨史內容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3):23-30.
袁碩,周夢圓.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征、機理與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24-33.
王陸正,趙巖.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中華文化認同”:內容呈現與教學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34-4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專項研究一般課題“張家川縣回族自治縣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狀況及優(yōu)化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永剛(1983—),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