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軍隊學習西方,是從淮軍開始的。淮軍在上海跟洋人組成的洋槍隊綁在一起作戰(zhàn)。洋槍隊自美國牛仔華爾死后,由英國的正規(guī)軍軍官戈登統(tǒng)帶。戈登是個負責的軍人,因此,洋槍隊雖說是洋官土兵,卻有點兒西方軍隊的模樣了。在太平軍的刺激下,淮軍也開始配備洋槍洋炮,由于有洋槍隊的影響,淮軍不得已也洋槍隊化了,跟洋人學練洋操——列隊,立正,稍息,托槍,齊步走。當年的洋槍洋炮都還是前裝式的,不僅填裝速度慢,而且準頭不大,使用的時候必須排成方陣,前列放槍,后列裝藥,不斷地放排槍,才能對敵方構成較大的殺傷。所謂的洋操,就是為排方陣做準備的,不會洋操的軍隊是排不了方陣的。
后來,西方軍隊普遍采用后膛槍炮之后,作戰(zhàn)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方陣被淘汰了,列隊出操僅僅作為軍隊操練的基本形式保留下來。戰(zhàn)術變化繁多,軍官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開始了軍官職業(yè)化的訓練,強調了軍校教育的重要性。由此,逐漸形成了西方“軍官團”這一軍隊社會團體。
面對這樣的變化,晚清的淮軍卻沒有跟著變,變化的只是武器,他們很快就開始使用后膛槍炮,方陣也被棄用了,其他的變化卻沒有跟上。在洋槍隊時代,軍隊的軍官對洋操/hYHoKzGF2yY3bjrDUd0ag==一竅不通,所以只能由洋教官來發(fā)口令?;窜姷男辛锌诹疃际怯⒄Z,士兵們一聽到“Stand up”,就知道是立正;一聽到“Forward looking”,就知道是向前看。后來洋教官走了,喊操的換了中國人。一般是從士兵中挑選出個子高、嗓門大的人,多給他們一點兒軍餉,習慣了,稱他們?yōu)椤敖塘暋保袝r也稱作“靠把”。如果嗓門足夠大,可以在操場上給一千人喊操,軍餉能比普通士兵多一倍。李鴻章跟著西方的形勢,也辦了軍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但畢業(yè)生放到軍隊里,長官只用他們?nèi)ズ安?,當準洋教官用?/p>
喊操的中國教習實際上依舊是士兵,沒品沒銜,當然也不懂軍事(北洋武備生除外),但是因為嗓門大,軍餉高了許多,而且得到長官的青睞,也1MSECSC30uShqxXOE7lsNQ==不用服諸多士兵必須服的勞役,這讓一些有上進心的士兵很是羨慕。馮玉祥最初當兵的時候,第一個人生目標就是做這樣的教習。因此他每天早起,跑到郊外操場練習喊操,能喊多響就喊多響,即使大年初一也不間斷。當兵的都笑他是神經(jīng)病,他也不管不顧。就憑著這么一股干勁兒,堅持了四年,馮玉祥如愿當上了喊操的教習,掙了雙份的薪餉。朝廷成立武衛(wèi)軍之后,他覺得武衛(wèi)右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薪餉高,就改投武衛(wèi)右軍。到了武衛(wèi)右軍,他發(fā)現(xiàn)雖然里面的軍官都會喊操,但還是讓士兵的教習來喊,薪餉同樣比較高。于是,他就成了武衛(wèi)右軍里的喊操教習,然后一步步從副目(副班長)、正目(班長)干起,逐漸升到管帶(營長)。進入民國之后,逐漸熬成旅長,然后成為西北軍的首領。事業(yè)的起點,不言而喻,就是喊操。
跟馮玉祥同樣命運的,還有一個楊善德,也是從淮軍投奔武衛(wèi)右軍的。當年武衛(wèi)右軍里喊操嗓門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楊善德,一個是馬龍標。兩人后來都混上去了,楊善德還做了浙江督軍,成為地方大員。
沒有軍功,也不是軍校畢業(yè),單憑喊操也能喊出名堂來,這是當年中國軍隊的一個特色。學西方,在初級階段耽擱的時間太久,行伍里的人已經(jīng)習慣了有喊操教習的生活。一度,立正、稍息、齊步走的洋操跟喊操的人一樣,成為當年中國軍人心目中學習西方的全部。一個喊操的士兵,無形之中有了領袖的身段,能升上去,也不奇怪。
洋操原本不是花架子,但到了舊式軍人手里,硬是給搞成了花架子。
(摘自《暗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