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區(qū)里街巷眾多,古樸的、潮流的、現(xiàn)代的,隨便說個關(guān)鍵詞,腦海中都能蹦出幾個網(wǎng)紅街巷的名字。眾多選擇中,皮市街這條寶藏小路似乎只在荷花盛開的初夏才會“出圈”,而這條生活氣息濃厚的街道,卻蘊藏著城市靈魂中的閑適與自在。
時代在變
這條街上的人不變
如果跟蘇州人閑聊提起皮市街,十有八九會聊到這里的花鳥市場與名字起源。早在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刻繪的《姑蘇圖》上,“皮市街”已經(jīng)存在。這個有些特殊的名字究竟從何而來,世間流傳著兩種比較常見的說法。一種稱,唐朝詩人皮日休曾經(jīng)在這里建造別墅,所以有了“皮墅”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墅”喊著喊著就變成了“皮市”,街道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皮市街”。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南起觀前街、北至西北街的這條長街在宋代曾是各地的皮貨商人設(shè)攤開店的好地方,他們在這里建立起了皮貨市場,“皮市街”的名字也因此而來。有趣的是,揚州也有條同名的街道因歷史上的皮貨生意而得名。兩種說法各有千秋,全憑大家自己定奪,不過皮日休與這里的確淵源匪淺。
晚唐作家皮日休出生于復(fù)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寒窗苦讀數(shù)十年,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以進士榜末及第,但未被授官。咸通十年(公元869年),皮日休應(yīng)辟來到蘇州,擔(dān)任官職。在這片鐘靈毓秀的魚米之鄉(xiāng),他成家立業(yè)并創(chuàng)作出許多流傳至今的散文詩歌。皮市街居民中出名的可不止皮日休一人,曾任燕京大學(xué)法律教授、國立清華大學(xué)政治學(xué)教授的潘昌煦過去也愛在這里溜達。半個多世紀以前,這位留著三綹短須、身穿一襲褪色灰袍古稀老人,總是手提菜籃,漫步于長街上。潘昌煦考取光緒進士后,曾遠赴日本留學(xué),后回到北京高校任教。執(zhí)教數(shù)年后,他告老還鄉(xiāng),選擇回到皮市街安度晚年,煙火氣十足的老街成了他的自由天地。
要真細數(shù),位于蘇州中軸線上的皮市街從北邊起就人文景點眾多。西側(cè)的敬文實驗小學(xué)校,由樂善好施的香港愛國僑胞朱敬文于1942年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多年來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見賢思齊、崇尚正義、博學(xué)篤行品質(zhì)的新時代少年。學(xué)校不遠處的程宅始建于清末,原建筑有四進,現(xiàn)遺存三進,第三進的樓廳前還保存著一座磚雕門樓,額書上的“貽厥孫謀”出自于《尚書·五子之歌》,寓意著保障子孫后代的福祉。皮市街257號的徐宅也有著自己的特色,這座朝東一路五進的老建筑中,如今依舊保存著三座磚雕門樓,其中一座的額書上寫著出自《千字文》的“悅豫且康”,表達著身心都快樂安康的美好期待。再往前白塔西路與皮市街交叉口旁的白塔公園中,還留存著南宋趙虎臣的故居遺址,這里的東側(cè)還曾傳出過吳王夫差妹妹落葬時曾有仙鶴飛來的動人故事。仿佛皮市街上的每一處文化遺跡都在訴說著這條長街的前世今生,時代風(fēng)云變幻,亙古不變的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永懷期待的美好心靈。
人間煙火氣
還得看古城里的花鳥魚蟲
如果說過去的皮市街就已經(jīng)是古城人間煙火的最好體驗點,那么通過古城改造注入新鮮血液的街道與市集活動,就是這里吸引年輕人體驗蘇州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少老蘇州最愛在夏季光顧這里,當(dāng)炎熱的空氣中急需一點自然的沁香時,來荷花市集趕個趟,總是沒錯的。賞荷、采荷、買荷早就是融進蘇州城市DNA里約定俗成的活動了。賣荷的阿婆們往往會穿著老式格紋的長袖棉衫,戴著遮陽帽,背著腰間的斜挎包,早早就提著盛滿荷花與蓮蓬的塑料桶站在路兩旁開始銷售。粉中帶白含苞待放的荷花與翠綠的蓮蓬大多產(chǎn)自太湖東西山,優(yōu)渥的水土給了這些植物得天獨厚的成長環(huán)境,它們也心甘情愿將花朵的美麗與果實的美味奉獻給這里的人民。社交媒體的滾滾浪潮來臨前,皮市街早就是蘇州人買荷的好去處。隨著一張張荷花主題美照陸續(xù)上傳,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大家拍攝氛圍感大片的新目的地。穿著長裙背著帆布包的小姑娘們幾乎人手一束國風(fēng)紙張包起的荷花。親切的阿婆還會用夾雜著點蘇州口音的普通話手把手教她們?nèi)绾涡藜裟芨醚娱L花卉盛開的時間。溫馨的互動、鮮艷的花卉,這幅洋溢著夏日氣息的生活畫卷實在既生動又明媚。
荷花市集上,主角可不止荷花一種,各色時令水果、新鮮蔬菜琳瑯滿目,真叫愛好不時不食的蘇州人走不動道。皮市街的親切感大概就藏在這些毫無距離感的客商關(guān)系中。街巷南段的花鳥市場,無論何時前往都顯得熙熙攘攘,每家店鋪都將自己得意的產(chǎn)品擺滿門口,無限延伸到街道上。售賣花卉植物的商鋪幾乎家家都用植物完成了門頭到地面的過渡,仿佛是經(jīng)由櫥窗設(shè)計師之手精心打造過一般。從近一人高的大型盆栽,到中型灌木,再到色彩斑斕的迷你多肉;從中式韻味十足的蘇式盆栽,到西式插花,再到小眾的進口植物……光是靠眼睛欣賞完一家店的植物,都得花上好一會兒工夫,更別說整條街的任君挑選了。售賣鳥獸魚蟲的商鋪更是為這條街巷增添了鮮活與生機,透明魚缸里彩色的觀賞魚、躲在塑料盒子木屑中的金絲熊、隨手擼一把都會被治愈的安哥拉兔,還有竹簍里的蟈蟈、剛破殼不久的小雞、四處爬動的烏龜,幾乎家養(yǎng)的常見寵物,在這里都能一網(wǎng)打盡。僅僅是路過,都生動得讓人挪不開眼,遇上好奇的,老板還會主動抓起來,邀請你摸一摸,看看品相。
說是花鳥市場,這里的古玩紅木甚至舊版電子產(chǎn)品貨都很齊全,席卷時代的復(fù)古風(fēng)潮自然也是沒放過皮市街的。古玩店里的??筒辉僦挥斜P著核桃穿著布鞋的“掃地僧”老頭,穿著時尚、熱愛淘寶的年輕人也成了新客群。來店里精挑細選幾件有味道的老玩意兒,放在家里,既能彰顯主人的好品位,又能吸引氣味相投的識貨好友。二手店里,陳列在貨架上的CCD相機正在熱賣,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的復(fù)古膠卷畫質(zhì)又一次成為流行趨勢,前來挖掘?qū)毑氐念櫩徒j(luò)繹不絕。這里還有各式手串、葫蘆、陶瓷制品等手工藝品和民間藝術(shù)品,價格實惠、種類繁多。穿梭在這些融入著故事與溫度的物件之間,皮市街不再僅是一條平凡的古老街巷,而是展現(xiàn)復(fù)古文化魅力、連接古老與新生的平臺。
文豪也沉迷的市井美食
一起來嘗嘗
正如潘昌煦功成名就后回到故鄉(xiāng)沉溺于市井生活中,皮市街的美食如果沒有兩把刷子,怎能讓如此多名家為其流連忘返。說起別有滋味的赤豆豬油糕,想都不用想最出名的一定是位于皮市街277號的楊招娣糕點。店內(nèi)出售不同類型的赤豆糕還有糖粥等,每天下午營業(yè),賣完就收攤。帶豬油的糕團,口感更加油潤松軟,趁熱下肚,能感受到從舌尖到腸胃都被照顧得舒舒服服的妥帖。想要買到種類更多、花樣更多的糕團,不遠處的近水樓就能滿足糯嘰嘰愛好者。上世紀末,因為一家人都愛吃糕團,老板霍玉根與父親、弟弟一起,開始制作并出售各種花樣的蘇式糕團。因為太受歡迎,品牌“近水樓”應(yīng)運而生。在原有的元宵湯圓、撐腰糕、青團、粽子、桂花糖年糕、八寶飯等品類上,老板研發(fā)出了“團、圓、糕、粽、發(fā)”五大產(chǎn)品體系,包括了團子、湯圓、糕類、粽子與發(fā)酵類制品。不管是口感還是價格,近水樓都特別親民,每逢節(jié)慶,來這里大采購一番回家招待親朋好友的顧客大有人在。老蘇州、新蘇州,還有外地游客只要來了店里,想空著手離開可不容易。
開在敬文小學(xué)旁的赤小豆飲食店,是蘇式糖水鋪的代表。幾塊錢一碗的赤豆小圓子、桂花糖粥,醇香味十足的鹵雞腳、雞腿、雞蛋,還有夏季限定帶點薄荷味道的百合綠豆湯。不少曾在附近讀過書的孩子都有過放學(xué)后與同學(xué)來這里吃吃甜品、聊聊八卦的經(jīng)歷。再往前幾步,鮮得樓的時令野菜砂鍋餛飩也是蘇州數(shù)得上的美味。隨手翻翻菜單,蒲公英豬肉砂鍋餛飩、金花菜豬肉餛飩、蘿卜纓豬肉餛飩,還有不定期上桌的時令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熱騰騰的砂鍋端上桌,一個個餡料扎實的餛飩配上淡香的湯底,再咬兩口酥脆的面拖大排,這滋味,不管何時來吃都是叫人難忘。
年輕人愛來皮市街,大概還因為這里的幾家網(wǎng)紅麻辣燙店。十年麻辣燙早已成為了二十年老店,嘗一口醇厚的湯底,記憶中最傳統(tǒng)的麻辣燙味道就一下就被喚醒。新鮮的毛肚、鴨血、百葉、冬瓜……拿個籃子盡情挑選,就沒有不好吃的。重慶一絕麻辣燙店也是營業(yè)多年的老商戶,蒜香味濃厚的湯底特別適合涮油面筋、小白菜、豆皮等吸汁的食材,店內(nèi)的四五張桌子,遇上高峰時期還需要排個隊,但無論多長的等待,都能讓人不虛此行?;B市場對面的正宗重慶麻辣燙也早有已超過十五年歷史,冰柜里整齊羅列的新鮮食材,大骨頭熬出的高湯底,再配上老板自己炸的油潑辣子,入口的麻辣鮮香真對得起店名里的“正宗”二字。
吃了麻辣燙,總要再來點清新爽口的蘇幫菜平衡一下。小園樓和滿江雨都是上能吃闔家團圓年夜飯,下能做家常便飯的高品質(zhì)餐館。小園樓的松鼠鱖魚、響油鱔糊、毛蟹年糕都是價格對得起菜量與口味的招牌,蔥油拌面、咸肉菜飯放嘴里也著實越嚼越香。滿江雨是近幾年的蘇幫菜館后起之秀,湖中三白、黃燜河鰻、蝦仁蟹黃豆腐等菜品,既是大家熟悉的江南味道,又融入了那么點創(chuàng)新,豐富的口感和超高性價比直叫人欲罷不能。
還有禾木飯店滿口醬香的魷魚炒飯、阿有河南燴面店的白切羊肉與海帶豆皮配燴面、南園村一籠籠白嫩的包子,皮市街的美食,恐怕想嘗個遍,真要在這里住上個一年半載才夠。販賣美味與販賣回憶、販賣鮮活的小店鋪交相輝映,共同構(gòu)成這條既古老又年輕的街巷。如果想真的定義皮市街,體驗帶有蘇式情懷的人間煙火,不妨親自來這里走上一圈,沿街的各色商戶必將用真誠的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