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座城市相遇,從地名開始。地名作為公共符號,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自己身處何方。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地名更是見證了城市的發(fā)展變遷,寄托著當?shù)厝说那楦信c希望。
廣州,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許多看似平凡的道路背后,都深藏著一段段激昂的革命歷史。本期,讓我們跟隨“廣青融媒”紅領巾小記者,一起牢記來時“路”,“名”記紅色史。
和平路
和平路的命名見證了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谷諔?zhàn)爭爆發(fā)時,此路最先是由拱日門街改名為抗日路。隨著抗戰(zhàn)的勝利,人們對和平生活充滿了美好期盼,此路便改名為和平路。
和平路還是革命先烈英勇斗爭的見證。和平中路榮華西街17號二樓是陳鐵軍和周文雍革命活動據(jù)點舊址。1927年,陳鐵軍與周文雍扮成一對華僑富商夫婦住在這里,參與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1928年,由于叛徒出賣,他們被捕入獄。在就義的紅花崗刑場上,他們舉行了悲壯的婚禮。兩位烈士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廣州起義路
廣州起義路北接中山五路,南至海珠廣場,處于廣州城市的中軸線上。廣州起義路的名字變遷,歷經(jīng)數(shù)度更迭。此路1919年曾取名為維新路,1948年改稱為中正路,1950年又復名維新路。1966年,為紀念廣州起義,此路改名為廣州起義路。
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一次重要武裝起義,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革命、決不放棄的精神。位于廣州起義路200號之一的廣州起義紀念館展現(xiàn)了革命先烈在人民解放事業(yè)中,無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英姿。
陵園西路
在清朝時,陵園西路還只是一條沒有名字的小路。1959年,因此路用紅磚鋪地,被稱為新馬路。1971年,因此處位于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西,便定名為陵園西路。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在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紀念性公園。
在陵園西路2號上還有一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原館址見證了我國近代史上許多代表性事件的發(fā)生,是一處重要的史跡。1959年10月1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對外開放,館內(nèi)展陳反映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全國解放的革命歷史。
解放路
解放路全長5公里,連接了沿江路和機場路。此路原名中華路,1951年的建軍節(jié),為了紀念廣州解放,廣州市政府正式將其更名為解放路。
這條路上有許多革命者奮斗的紅色印記。在解放北路的越秀公園內(nèi)有一塊“觀音山戰(zhàn)斗遺址”紀念碑。觀音山是越秀山的舊稱,在1927年的廣州起義中,起義軍曾在越秀山與敵軍展開激烈戰(zhàn)斗。這塊紀念碑無聲地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的革命故事。
東園橫路
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廣州有幾個名字相近的路名,它們分別為東園橫路、東園路和東園后街。這些路名皆源于民主革命廣場——東園。
東園見證了許多革命歷史。東園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地,也是省港大罷工的總部。但在1926年11月6日,省港罷工委員會的房子及東園中的葵棚遭縱火焚燒,僅剩一座門樓及蓮花池幸免于難。
近年來,廣州推進建設東園文化廣場,廣場上坐落著團一大紀念館、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等紅色史跡。
中山五路昌興街
在繁華的北京路旁,有一條不到200米的,處處洋溢著老廣州生活氣息的石板小街,這里便是中山五路昌興街。1916年,澳大利亞華僑蔡昌、蔡興兩兄弟來廣州開辦大新百貨公司,百貨公司旁邊的街道就被命名為“昌興街”。
在這條石板小街上,有一處重要的歷史舊址——中山五路昌興街的26號、28號。這里曾是革命雜志《新青年》編輯部的辦公場所。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立《青年雜志》,其第二卷起更名為《新青年》。1921年,《新青年》雜志社南遷到廣州。從此,《新青年》便多次在廣州出版,直至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