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情詩,傳世的不少,比如《詩經(jīng)·國風》和《舊約·雅歌》里的那些詩。但千年前的情書,就十分罕見了。我卻可以說出一件來,先將全文抄錄如下:
奉謹以瑯玕一,致問春君,幸毋相忘。
作者“奉”乃是漢朝的一位征人,信是寫在木簡上的。這一枚漢簡,20世紀初出土于尼雅遺址。同一時期出土的“居延漢簡”有一萬多枚,到20世紀70年代又陸續(xù)發(fā)掘采集到近2萬枚,都是漢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紀)到東漢中期(公元2世紀初)的軍政公文、錢糧簿籍、法律文書、買賣契約等,也雜有一些私人的信件。這些都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十分珍貴。但絕大多數(shù)的文字簡古,內(nèi)容相似,普通人看起來會覺得很枯燥。
《致問春君》這一件卻與眾不同,它具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字也寫得特別好。春君顯然是女性的名字,瑯玕則是用青色玉石雕琢成的飾物,原料產(chǎn)于昆侖山區(qū)。此簡是因贈瑯玕而寫,中心意思是“幸毋相忘”,所以是一封情書。
這位戍守邊關(guān)烽燧的征人,苦苦思念著萬里外的春君,特地為她覓得珍貴的飾物,想托付返回內(nèi)地的信使帶給她,并寫下這封情書,衷心希望她不要淡忘了對自己的感情??刹恢獮楹?,寫好的書信未能發(fā)出,就此流落在荒寒大漠中了……
時光流逝了20個世紀,2000年前的烽燧早已坍毀。當時,那位在如霜的月光下倚著雉堞,望著似雪的沙原,靜聽悲涼的蘆管,為了情人而深夜不眠的男子,他的身子骨已不知在大自然中輪回轉(zhuǎn)化了多少回。而這一片用14個字熱烈懇求春君“幸毋相忘”的情書,歷經(jīng)了2000年的烈日嚴霜、飛沙走石,仍能以美的形態(tài)和內(nèi)涵,表現(xiàn)出那番鋒利的白刃也無法割斷、如刀的風頭也無法吹冷的感情,使得百世之后的我們的心仍不能不為之悸動,并從中領(lǐng)受到一份偉大的美和莊嚴。
有實物為證,這枚漢簡,真可以被稱為不朽的情書了。
周作人60年前翻閱《流沙墜簡》時,見到此簡的照片后,賦詩云:
瑯玕珍重奉春君,
絕塞荒寒寄此身。
竹簡未枯心未爛,
千年誰與再招魂。
我覺得,在他的七絕中,這是寫得最好的一首,因為它傳達出了超越時空的感情,也就是永恒的人性。
(行 葦摘自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暮色中的起飛》一書,陳 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