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兩個歌唱家的職業(yè)規(guī)劃。這兩個歌唱家,是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羅蒂和多明戈。
帕瓦羅蒂自踏進男高音這扇門的那一刻起,就沒打算出去。而且他從初出茅廬到走上“神壇”,一直在唱,直到去世的前一年,還在堅持演出。
帕瓦羅蒂在晚年非常懂得量力而行。他每個月只演出4至5場,演出地點就固定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他對劇目的選擇也比較謹慎,從來不扮演對身體消耗大、費嗓子的角色,而且一旦感到身體不適,不管票是不是已經賣出去了,他都直接取消演出。年齡更大一些之后,他連演出過程中的動作也是能省則省。比如,《圖蘭朵》中有一個情節(jié),男主角應該先敲一下鼓,再接著唱。但是帕瓦羅蒂改了,要敲鼓的時候,他就隨便比畫一下或找個人替他敲。
帕瓦羅蒂這么偷懶,觀眾也不是很介意,畢竟人們是沖著他的嗓音來的,只要唱得好,別的都無所謂。
這是不是有耍大牌的嫌疑?答案當然是沒有。事實上,帕瓦羅蒂非常在意觀眾,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就是觀眾的仆人?!彼赃@么愛惜嗓子,無非是因為要確保自己能夠一直保持完美的嗓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要知道,男高音是一個對生理條件有高度依賴的職業(yè)——歌手一旦年邁、聲線老化就唱不動了。要想唱得長久,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好自己的本錢,杜絕一切不必要的損耗。帕瓦羅蒂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
帕瓦羅蒂從年輕時開始,就有了唱一生的打算,為此,他分外珍惜自己的嗓子。這就是帕瓦羅蒂管理職業(yè)生涯的思路——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最好,只做頭部,不做二7aY2PIMJeRn+Wuil29WHl9KXmpt7PhaNSe6ipQ8JzE4=三名,不做長尾。同時,他還很謹慎地使用自己的本錢,小心翼翼地呵護,這就確保他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是最好的。
多明戈就不一樣了。
首先,他的稱號是“歌劇之王”。要知道,很多男高音在上了年紀之后,都把事業(yè)重心放在演唱會上——單純唱歌肯定要比歌劇那樣又演又唱省勁兒。但是多明戈一直堅持演歌劇,在舞臺上毫無保留地揮灑激情。比如演《麥克白》最后那一幕麥克白被刺死的戲時,經常因為觀眾鼓掌的時間太長,60多歲的他得在臺上躺著“死”好幾分鐘才能被抬下去。
多明戈難道就不怕身體透支,老了以后唱不動?不是不怕,而是早有準備,多明戈早早地就為自己規(guī)劃好了下一段職業(yè)生涯。
他的第一個舉措,是回歸男中音。2009年,已經唱了50年高音的他宣布轉型,回歸男中音。之所以說回歸,是因為多明戈在唱高音之前,學的就是中音。按照當時評論員的分析,多明戈轉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延長自己的職業(yè)壽命,畢竟隨著年齡增長,中音比高音更好駕馭。
他的第二個舉措,是著手轉型做指揮。從40多歲的時候開始,多明戈就經常用自己的知名度和一些二線的歌劇院做交易。你想請我唱,可以,但是得有一些曲目讓我來指揮。
這其實是在逐步磨煉技藝,樹立品牌,萬一哪天唱不動了,他可以隨時拿起指揮棒,開始第二段職業(yè)生涯。要知道,指揮可以一直干到老。多明戈的選擇,對一個歌唱家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這是多明戈的職業(yè)生涯管理,和帕瓦羅蒂的只做一件事不一樣,他采取的是多段式規(guī)劃。他雖然在男高音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他不留戀過去,能夠放下過往的榮譽存量,并且在周邊的資源中發(fā)現(xiàn)新的增量,找到新的轉型方向。這就確保他在每個年齡段,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yè)。
其實,不管是帕瓦羅蒂還是多明戈,他們的職業(yè)規(guī)劃有一個共同點:把職業(yè)生涯的終點,設置在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活到老,干到老。如今,大多數(shù)人都把退休當成職業(yè)生涯的終點,也就是五六十歲退休之后,就不用工作了,每天養(yǎng)花種草、環(huán)游世界。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職業(yè)規(guī)劃,有可能已經不適用了。我們這代人,有很大概率活到100歲。這就意味著,假如60歲退休,還有40年的時間在等你。假如你的職業(yè)生涯就此止步,問題就會出現(xiàn),比如錢夠花嗎?生活失去目標、失去意義怎么辦?
這就需要我們在做職業(yè)規(guī)劃的時候,考慮得更加長遠一些。在策略方面,你可以像帕瓦羅蒂一樣,在一個行業(yè)里爭做頭部,并且好好保護自己的本錢,維持優(yōu)勢。你也可以像多明戈那樣,提早謀劃下一段職業(yè)生涯。
無論采用哪一種策略,歸根結底,都需要我們先建立一種新的觀念——終身職業(yè)觀。這才是兩位大師的經歷給我們這代人的真正啟發(fā)。
(秋水長天摘自文匯出版社《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