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江漢平原的菜市場是蓮藕的嘉年華。清晨,還帶著沒來得及洗凈的湖泥,蓮藕就被隨意堆放在小皮卡車里,凌亂地躺在大塑料布上。攤主拎著秤,在旁邊招呼:“要煲湯,選瘦長的,一元一斤;圓滾滾、胖墩墩的,清炒之后更加脆甜,4元一斤?!?/p>
往南部稍稍移一些,臨近山區(qū)的城市里,鮮嫩的小筍苗離開土壤還沒超過兩小時,就和從山上采下來的蕨菜一起,跟著菜農的背簍走進菜市場。一個阿姨沒帶秤,也沒有固定攤位,只因自家種的菜吃不完,就裝在籃子里拿出來賣。偌大的菜市場,山風穿堂而過,買菜的人和賣菜的人熙來攘往。
再往南,色彩變得尤為豐富。除了瓜果蔬菜,在云南的菜市場上,鮮花出現(xiàn)了。扁擔前頭挑著蔬菜,后頭掛著鮮花。這里的玫瑰花用桶裝、用竹簍背、用塑料袋提,3元一把、5元兩把,不是節(jié)日的儀式,只作點綴生活的情趣。
居民走入菜市場,感受人與食物之間本真的關系,確認生活的存在感。不同于貨物標準化水平極高的綜合性超市,這些分布在不同城市里的菜市場——賣著最應時、應季、應景的菜——是當地山川河流、風俗人情孕育出來的自然物。順時而耕,應氣而作,這種對自然節(jié)律的重視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生活方式。然而,由于產量不穩(wěn)定、不具備完整的供應鏈等原因,這些食材無緣進入有著正規(guī)化標準的連鎖超市。沒有大大小小的菜市場,本地食材就容易在城市食物系統(tǒng)中流失,一起流失的,也許還有原本復雜的生活樣態(tài)。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啟了“超市革命”。連鎖超市憑借著技術和經營模式等優(yōu)勢,不斷進行擴張。當時有研究者悲觀地估計,由小攤小販組成的中國菜市場難以挺過這場席卷全球的“革命”,“落后”的菜市場將被無情地淘汰。時至今日,情況卻恰恰相反。截至2021年,上海有超過800個菜市場登記在冊,廣州有584個,南京有360個。菜市場在中國的城市中依舊占有一席之地,在城市食物分銷系統(tǒng)中保持著生命力。
貨物是菜市場的一部分,而人——菜市場內的菜販、周邊的居民以及菜市場內的小餐飲商家,構成了菜市場的另一部分。城市中的菜市場多由流動個體商販經營,這些商販依附的就是賣菜這種非正式職業(yè)。菜市場在為農村流動人口提供謀生渠道的同時,也為小餐飲業(yè)供應穩(wěn)定的貨品。小吃店、夜宵攤等與菜市場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構筑出一座城市中分散的飲食系統(tǒng)和多元的生活場景。
在鋼筋鐵骨的城市里,接地氣、有溫度,融雜著流動生計的菜市場,是城市居民的一個公共生活空間。熟悉的攤主會告訴顧客今天最新鮮的是哪種青菜,什么海鮮是早上剛剛到貨的,肉鋪老板會再三囑咐顧客,把牛腩買回家怎么做才好吃。
人情網絡內隱于城市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居于城市的個體漸漸脫離原子化。菜市場作為一個城市生活樞紐,將人群重新嵌入龐雜的生活,與他人相連。這是一座城市個性的流露,也是在千篇一律的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努力尋求的不一樣的選擇。我們去逛菜市場,從挑選一棵青菜開始,去觸摸生活本真的肌理。
(春 臺摘自《中國青年報》2024年8月4日,趙希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