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日子,最美莫過于劃著船兒采紅菱了。
紅菱是一年生浮水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在有些地方,種植紅菱是農(nóng)民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之一。菱,葉子形狀為菱形,果有尖銳的幾個角,極像粽子,俗稱菱角。水鄉(xiāng)澤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池塘、小河里紅菱隨處可見。每到金風送爽的秋季,彎曲的小河里便布滿了密密的菱葉,小船或木盆蕩漾在菱葉間,微風拂面,采菱人笑語盈盈,像一幅溫婉的水鄉(xiāng)畫卷。在故鄉(xiāng),采菱角又稱“翻菱角”,漂浮在水面上的只是菱的葉子,而菱角便藏在水下的菱盤根部,需要采摘者一手翻起菱盤,一手從不同方位采摘。每年大暑至中秋時節(jié),人們便會坐著菱盆游于湖面上,在碧綠的菱葉間穿行,采摘紅菱。
兒時,村里村外的池塘里長滿了菱角,厚厚的菱葉鋪滿了池塘,看不到一絲絲波紋,母親坐在自制的圓木盆里,兩手輕輕劃著木盆,不停地摘下一顆顆紅色的大菱角。我在一旁看得發(fā)呆,趁母親摘滿一盆紅菱上岸后,便迫不及待地坐到木盆里,想不到重心偏移,我連人帶木盆全翻在水里。母親當即教我如何上小木盆摘紅菱。在母親的幫助下,重新坐穩(wěn)小木盆后,我輕劃著,眼前漂浮在水面的一簇簇菱葉,如同一朵朵盛開的綠色荷花,小心地用左手拎起一簇菱葉,只見無數(shù)根系繞在一起,肥大的莖葉下結(jié)出了好幾顆紅色的大菱角,如同幾只大蝦躲在綠葉下玩捉迷藏。我欣喜若狂,連忙把它們小心翼翼地摘入盆中,不一會兒,小木盆就被這些紅色的“大紅蝦”擠滿了??粗@些水靈靈的菱角,我忍不住用嘴咬開吃了一個,鮮甜鮮甜的。
菱角被譽為“水中落花生”,是秋季人們愛吃的美食之一。剛出水的菱角呈嫩綠色,剝開皮后露出白嫩的果實,有一股鮮嫩味,像荸薺,嫩如雪梨,脆似香藕。每次采摘后,母親就將菱角分開,嫩菱角留著生吃,而老菱角則放入鍋中加水煮熟,剝開后味道更加鮮美。
菱角不僅口感好,還能滋陰清熱、緩解秋燥。在古人看來,多吃菱角可輕身,還可補五臟,除百病?!侗静菥V目》寫到菱角能補脾胃,強股膝,健力益氣。《齊民要術(shù)》中介紹菱能養(yǎng)神強志,除百病,益精氣。不光菱角好吃,就連菱藤也可以吃,清代飲食專著《調(diào)鼎集》講“夏秋采之,去盡葉、蒂苗根上圓梗,滾水焯熟,拌姜、醋、糟,醉可也”。菱角易老,一般兩頭開始發(fā)黑,就是變老的標志。不過,無論菱角是嫩還是老,各有吃法,嫩的直接剝皮吃,老的蒸熟吃。蒸菱角看似簡單,其實也有技巧。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就曾提到,煮菱角,一定要“爛煮之,有松子仁香”,“廚人不肯煨爛,故金陵人有終身不知其味者”。如果不嫌麻煩,菱角還可以用來做菱粉糕。將菱角去殼、曬干、研成細末,然后加糯米粉、白糖拌勻,放入籠屜中蒸熟,取出切塊即可。
紅菱也贏得了歷代名人的青睞。屈原在其所著《楚辭·招魂》中描繪了“涉江”與“采菱”的場景;南朝皇帝蕭衍在《江南弄·采菱曲》里留下了“歌采菱,心未怡。翳羅袖,望所思”的詩句;唐代詩人王建則有“水面細風生,菱歌慢慢聲”的描繪;而白居易在《看采菱》中表述為:“菱池如鏡凈天波,白花點稀青角多”。
寫到這兒,我很自然地哼起一首地方民歌《采紅菱》:“我們倆劃著船兒,采紅菱呀采紅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兩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倆一條心……”
(甘肅 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