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微信公眾號“剝洋蔥people”為研究對象,分析探究了非虛構寫作的媒介轉向、公眾號推文的特色與現狀。同時,文章對該類平臺的價值進行追問,探討在新媒體時代到來、“非虛構”思潮成為學界熱點話題的當下,以“剝洋蔥people”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非虛構寫作平臺的敘事模式變遷,及其對非虛構理論的運用和發(fā)展。
【關鍵詞】“剝洋蔥people”;微信公眾號;非虛構敘事
基金項目: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新世紀非虛構寫作中的返鄉(xiāng)敘事研究”(編號:202310100005Y)。
一、非虛構寫作的媒介轉向
非虛構思潮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過程中,順應時代的變遷,經歷了由傳統(tǒng)紙媒到新媒體的媒介轉向。以下將從非虛構寫作的興起、媒介轉變和公眾號平臺建立三方面進行闡釋。
(一)非虛構寫作的興起與傳統(tǒng)紙媒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重變革下迎來了新聞報道領域的新變,“新新聞主義”潮流興起。1980年,美國華裔作家蕭鼎山發(fā)表《所謂“非虛構”小說》(《讀書》1980年第4期),將“非虛構”概念引入中國,國內學者結合自身環(huán)境,對該寫作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研究。
在非虛構興起之初,發(fā)表和傳播的媒介仍然是傳統(tǒng)紙媒。自《中國青年報》“冰點特稿”欄目開設以來,各大紙媒不斷明確非虛構寫作的定位,《鐘山》雜志2001年第2期在“非虛構文本”欄目前增加了主持人賈夢瑋的前言,指出非虛構寫作的創(chuàng)作目的即為讀者提供“真人真事”“安全閱讀”以去除讀者在閱讀虛構文本時的“欺騙”感。這種定位也指引著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二)非虛構寫作的媒介轉變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非虛構寫作平臺在內容形式和傳播方式上有了新的變革,具體表現為非虛構寫作媒介由傳統(tǒng)紙媒逐漸轉向新媒介。
隨著人們獲得信息的成本變低,效率變高,受眾的參與意識增強,對信息豐富性、時效性和趣味性需求也逐步提高。這使得紙媒行業(yè)發(fā)展較緩,而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化平臺逐漸欣欣向榮。為了信息的廣泛傳播和自身生存,非虛構寫作也逐漸呈現出“媒體化”傾向,轉換傳播陣地,借助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利用其平臺優(yōu)勢獲得較大流量,履行相應的社會職能。
“真實故事計劃”的創(chuàng)始人雷磊曾從事《南方周末》等媒體的記者和編輯工作,但在紙媒行業(yè)不景氣的當下,如大多數業(yè)內工作者那樣從傳統(tǒng)媒體轉型進入新媒體。非虛構寫作的新媒體平臺也因此擁有了更多的專業(yè)人員和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三)非虛構寫作平臺“剝洋蔥people”的建立
2011年3月,中國第一個非虛構寫作孵化平臺“三明治”(China30s)成立,孕育著非虛構寫作優(yōu)質作品和新鮮血液。這之后,非虛構寫作平臺代替紙媒載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剝洋蔥people”也在其中,由《新京報》深度報道部出品,于2015年12月開通的有關線上人物報道的微信公眾號平臺,立足于對當下時事熱點和普羅大眾生活的深度報道,注重對普通人生活的記錄與剖析。這也體現了非虛構寫作的一大特點,即“用文學的形式去表現真人的靈魂和肉體及真實處境”。這對于改革和創(chuàng)新典型人物報道有著重要的現實作用。
二、“剝洋蔥people”中非虛構寫作的敘事特色
本文選取了“剝洋蔥people”自2022年至2023年6月底的217篇公眾號推文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此時間段內“剝洋蔥people”公眾號的主題特色,探究“剝洋蔥people”對非虛構寫作轉型的影響,總結其傳播特色與優(yōu)勢。
(一)“剝洋蔥people”的主題特色
“剝洋蔥people”強調“剝開人物外殼,記錄真實可感的生命”,側重于記錄特定時代和環(huán)境下的人物故事,并結合公眾號受眾,利用非虛構寫作的獨特敘述方式展現人物形象,揭露其背后的社會現象。以下是其主要主題特色。
1.展現時代背景與群體特征
“剝洋蔥people”沒有忽視對人物“外殼”,也就是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大環(huán)境的展現。平臺通過代表性人物故事的敘寫來展現某一特定群體的生存現狀,這一群體通常為弱勢群體或邊緣化群體,對于他們故事的記錄和講述也有助于引起社會關注,從而解決滋生的社會問題。
在《農村老人,坐在智能電視機前》一文中,以智能電視機這一現代家用電器為媒介,寫出了在科技潮流奔騰而來的當下,老人對于當今時代的適應與錯位①?!八麄兪チ送恋?,留下的只有一臺電視機?!崩夏耆俗鳛閿底旨夹g變革的被動接受者,被留在“墻的那一邊”。這其中有酸澀,有無奈,有想要維護自立尊嚴的倔強。在矛盾與空落的背后,蘊藏著新時代的希望和生機,這是一代人對于當下與自我的一種調和。
《“背奶媽媽”的隱秘戰(zhàn)爭》則展現了另外一個小眾弱勢群體的故事②。許多哺乳期職場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夠喝到營養(yǎng)的母乳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沒有母嬰室的情況下,她們使用吸奶器來將奶水保存,以便哺乳。文章采用了多重視角敘述方式,通過采訪不同的職場媽媽呈現了當下社會的母乳喂養(yǎng)環(huán)境與現狀,提出了深刻的問題:在“職場媽媽”的標簽下,到底“職場”和“媽媽”哪個更重要,以期使未來職場女員工能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2.關照個體生命意識與情感脈絡
立足于記錄人物故事,“剝洋蔥people”會選取不同類型的訪談對象,他們中有知名人物,有各大事件的當事人,也有在大時代背景下生活著的普通人。文本通過深度訪談來走進他們的內心,還原人物的真實生活以及背后所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并追求打破群體標簽,展現采訪對象獨特的個體意識。
“剝洋蔥people” 在重慶姐弟墜亡案二審宣判結果公布,依法判決兇手死刑后,采訪了該事件中兩位墜樓孩子的母親,隨即發(fā)布《重慶姐弟墜亡案維持死刑原判,生母陳美霖:“這還不是終點”》③推文,詳細敘寫了整個事件的起因和經過?!白鳛槟赣H,陳美霖的這兩年多時間,幾乎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兒女們的案件里,她對和本案有關的各種法律程序滾瓜爛熟……”對于一個遭受過慘痛打擊的母親來說,兇手不值得原諒,而自己的傷痕也永遠無法愈合。
其他類似的社會事件當事人采訪文章還有《孫卓被拐案一審,孫海洋:無論拐賣還是拐騙,帶給家屬的傷害都是一樣的》等。
3.忠實記錄社會關切點
作為新媒體平臺,“剝洋蔥people”重點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文本發(fā)布須融時效性和文學性于一體。
《從熱到冷,產科謀變》一文,圍繞當今社會生育率降低問題,通過采訪來自不同醫(yī)院不同職務的產科醫(yī)護人員,揭示這一社會問題對對應產業(yè)從業(yè)現狀的影響④。“生育率的下降,將逐漸影響到各行各業(yè),而醫(yī)院產科,只是影響抵達的第一站?!睂Ρ榷フ叱躅C布的2016年,從不可回望的生育高峰期跌落至谷底,也是值得思索和謀變的重要論題。
(二)“剝洋蔥people”的媒介特色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非虛構寫作互聯網平臺的不斷崛起,傳播媒介不斷更迭。在這一過程中,非虛構寫作的創(chuàng)作內容和形式產生較大變革,其微信公眾號平臺較傳統(tǒng)非虛構寫作專欄也有了明顯的區(qū)別。
1.以短篇碎片化敘事代替長篇敘事
傳統(tǒng)非虛構專欄作品往往是中長篇連載形式供讀者閱讀,如《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瞻對》等,而非虛構寫作平臺每一篇推文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全篇長度不超過8000字,更接近新聞的形式。這也與市場化影響下受眾快速獲得信息的需求有著重要聯系。新媒體時代巨大的信息獲取量和浮躁精神的影響使得能靜心看完一篇紙質中長篇小說選段的人數驟減,短篇碎片化敘事便體現出了受眾優(yōu)勢。
2.聚焦熱點時事
《人民文學》“非虛構”專欄作品的主題,主要是對城鄉(xiāng)、邊地與歷史的書寫,聚焦“吾土吾民”,以非虛構方式進行文學性展現。代表性作品《中國在梁莊》便是作者梁鴻通過接觸自己故鄉(xiāng)梁莊的人,再現梁莊的生存現狀,書寫自身面對故土變遷的迷茫處境。
相比傳統(tǒng)非虛構專欄作品,非虛構寫作平臺所呈現的作品更關注時事新聞,在同樣的真實敘事模式下,“剝洋蔥people”更傾向于深入挖掘當下熱點事件,如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問題,平臺發(fā)布過《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們的“寵物醫(yī)生”》⑤一文,介紹了治療犬這一輔助治療手段。同時,伴隨著人們對于少數群體和弱勢群體關注度的上升,平臺也經常推送社會事件主人公的相關自述文章以增加文章的閱讀量和關注度。
平臺和傳統(tǒng)非虛構寫作專欄有此區(qū)別的重要原因在于隨著經濟發(fā)展,市場化浪潮進一步催生出了流量經濟,受眾對于文章的時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以時事熱點為非虛構寫作描寫對象成為大勢所趨。
3.由作家主導變?yōu)槊嫦蚱矫翊蟊?/p>
在非虛構寫作方興未艾,傳統(tǒng)紙媒仍是主要載體之時,作為最先接受并使用非虛構寫作方式的是作家,無論是城市書寫還是返鄉(xiāng)敘事都站在作家視角,敘述內容難免帶有作家的主觀引導。梁鴻在《一種謙卑的行動寫作》中提道:“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代小說中的鄉(xiāng)村與現實的鄉(xiāng)村很少有對接的地方……我希望能夠找到自己,啟動自己,由此反觀社會?!睆倪@里可以看出,早期的非虛構寫作專欄作品仍然以作家自己的所見所感為切入點,進行記錄百姓真實生活的文學活動。
新媒體時代,非虛構寫作平臺向著平民化大眾化的方向發(fā)展。首先是創(chuàng)作主體方面,相比報刊,平臺的創(chuàng)作門檻降低,文章不再僅僅透過知識分子視角敘述,許多普通百姓也擁有了自我創(chuàng)作并投稿平臺的便捷途徑。這意味著創(chuàng)作對象的選擇也更加多元,由于平臺的本身特征,文章的流動性與共享性也進一步增強,平臺更傾向于傾聽大眾呼聲,從而選擇相應推文,文章與讀者的互動增加。
(三)“剝洋蔥people”的平臺優(yōu)勢
“剝洋蔥people”以“剝開人物外殼,記錄真實可感的生命”為平臺定位,相比其他非虛構寫作平臺,其在具有一定的資源優(yōu)勢的同時,有更加獨特的風格呈現:有溫度,有態(tài)度,有群體意識,有讀者共鳴。
1.組織和資源優(yōu)勢
《新京報》由《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兩大黨報報業(yè)集團合作創(chuàng)辦,是中國首家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的跨地區(qū)經營的報紙,具有龐大的受眾群體和傳播流量,在國內媒體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代表性。作為其旗下微信公眾號,“剝洋蔥people”借助《新京報》所具備充分的組織資源優(yōu)勢。
首先是人力資源優(yōu)勢。《新京報》采編、經營、管理骨干以《南方都市報》輸出的干部為基礎,在極短時間內網羅全國1200多名報業(yè)精英,其中采編及經營、管理骨干500多人,都是精英媒體中的精英。
其次是信息資源優(yōu)勢?!缎戮﹫蟆烦吮旧韽姶蟮脑瓌?chuàng)內容之外,還可同步吸納《南方都市報》的精華內容?!赌戏蕉际袌蟆?997年正式創(chuàng)刊,曾經歷經風雨,如今一紙風行?!赌戏蕉际袌蟆吩谡鎴蟮篮洼浾摫O(jiān)督報道上,展示了十分寶貴的政治智慧;在報紙經營和發(fā)行上,積累了難以模仿的現代理念?!赌戏蕉际袌蟆氛嬲蔀橹醒胩岢龅摹叭N近”和“三個代表”要求的堅定實踐者。
2.更為全面客觀的敘述視角
在敘述視角的選擇過程中,第一人稱視角更具真實性和代入感,但在敘事過程中可能會因情感態(tài)度具有明顯傾向性而導致敘事缺乏客觀性,使得受眾的情感被誤導。
以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為例,平臺推文常采用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視角,往往主觀色彩更加濃厚。如2023年9月15日的《普職分流,把一對父母逼急了》,2023年9月5日的《被抑郁困住的母女》等,第一人稱在具有足夠的真實性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將讀者引入一種代入感強的焦慮情緒之中。
如果說“真實故事計劃”主旨在于以第一人稱分享社會里的真實故事,展現人生百態(tài),那么“剝洋蔥people”的特點在于靈活生動的人物敘事,常常采用全知全能視角或者限知的“他”視角,這也是“剝洋蔥people”與真實故事計劃敘事模式的重要差別所在。誠然每個公眾號的文章內容設計都會有不同的受眾群體,且各公眾號之間存在文本信息流通,但是相比較“真實故事計劃”,“剝洋蔥people”采用的“他”視角敘述顯得更加客觀,也能夠更全面地反映社會熱點事件。
3.人物故事的溫度感
在新媒體時代的流量驅動下,不少非虛構寫作平臺為了迎合公眾的刻板印象和獵奇心理,有意夸大和扭曲現實生活,題材逐漸單一化,內容包含了過多的苦難記憶和心酸故事,整體基調偏消極,借社會輿論營造恐慌氛圍。
“剝洋蔥people”的人物故事是有溫度的,在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并沒有過度書寫人物的苦難經歷,很多時候通過人物在逆境中堅韌的生命意志和不斷尋求解決方法的堅持來豐富人物故事?!皠冄笫[people”中也有書寫受訪者的缺陷和消極情緒的部分,但是并未夸大化,而是以真實自然的形態(tài)敘述,使讀者覺得事件是真實可感的而不是刻意獵奇的。
事實上,近年來“剝洋蔥people”并沒有停下自我更新的腳步。在焦慮敘事浪潮過后,“剝洋蔥people”在人物報道上增添了更多平凡人的生活元素,許多故事呈現的不是一場悲劇,而是一種普通人和生活中所有坎坷不斷交涉抗爭的生命狀態(tài)。2023年9月21日,“剝洋蔥people”報道了一起不尋常的“臨終托孤” ⑥,介紹了一次非對抗性庭審的背景故事。
高齡患癌的母親,患有精神病而喪失撫養(yǎng)權的父親,不了解大城市的年邁的大姨,陳榮不算幸福的童年生活,文章用盡可能客觀的語言一一敘述,也并未忽略這位16歲孩子的懂事獨立,妹妹及其家人對去世姐姐的承諾和包容,居委會和法院工作人員對托孤一事的重視和關注。他們是弱勢群體,但文章不是典型的苦難敘事。在文章最后,陳榮去精神衛(wèi)生中心看望父親,他對陳榮說:“要靠自己的努力,抓住機會學習,考一個好的大學?!痹诳陀^與去苦難敘述的文字背后,是媒體人對于“以人為本”的非虛構寫作初心的積極詮釋。
三、新媒體時代非虛構寫作的困境與前景
非虛構寫作微信公眾號平臺在新媒體時代有其獨特優(yōu)勢,為非虛構寫作創(chuàng)作者的培養(yǎng)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也同樣面臨著種種困境。把握非虛構寫作在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前景,方能求得非虛構寫作的良性發(fā)展之道。
(一)新媒體時代非虛構寫作的困境
非虛構思潮逐步本土化的進程中,深受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產生形式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不免遇到困境。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真實性與文學性的失衡,大眾化和專業(yè)化的矛盾以及文本的碎片化困境。
1.真實性與文學性的失衡
以非虛構寫作的基本概念和目標——聚焦吾土吾民,反映社會問題為參考標準,新媒體時代下很多非虛構寫作平臺難以兼顧內容的真實性和語言的文學性。
各大自媒體平臺常?;驅⑹录鋸埢で?,或不顧受訪者隱私和個人意愿捏造訪談材料,聚焦點從對“吾土吾民”生活瑣碎細節(jié)的書寫轉移至標簽化群體和邊緣化群體苦難人生的不實記錄,違背了《人民文學》呼吁開設非虛構寫作欄目的初衷,也使得非虛構寫作在近年來飽受爭議。
2.大眾化和專業(yè)化的矛盾
在新媒體時代的非虛構寫作,往往會與新聞性和商業(yè)化掛鉤。為了滿足讀者需求,平臺需要追逐社會熱點,及時更新推文,部分熱點話題經粗略了解便迅速確定價值2c741329ac8eb0101d93da56adc244f0ac5522691546e9e6d890f84b12e383cf導向,導致成文時所作評價有失偏頗;在平臺的商業(yè)盈利過程中,為更快更多地收集非虛構寫作作品,面向大眾征文時降低門檻,最終可能因缺乏必要的專業(yè)性使得作品創(chuàng)作水平良莠不齊,主題缺乏深度。
在非虛構平民化的發(fā)展趨勢下,非虛構寫作平臺的重要價值在于大眾對非虛構寫作的文學接受。平臺通過結合新聞報道和文學化語言使得受眾更能接受這一創(chuàng)作方式,這也契合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對于“真實”的追求,隨著公眾號的不斷發(fā)展更新,如何兼顧專業(yè)化與大眾化、真實性與趣味性又成了平臺需要思索的地方。
3.非虛構寫作的碎片化困境
通過比較傳統(tǒng)非虛構專欄作品和新媒體時代的非虛構作品,不難發(fā)現文章的篇幅大大縮短。誠然,碎片化是信息時代人們獲取資訊難以改變的主流趨勢,但是從文學視角來看,過度的碎片化不利于非虛構寫作的發(fā)展。同時,對于一些社會現象的真實再現也并不是寥寥數句便能概括出來的。如何擺脫碎片化困境也是非虛構寫作培養(yǎng)新生代作家,獲得長遠發(fā)展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新媒體時代的非虛構寫作的良性發(fā)展方式
非虛構寫作在新媒體時代若想實現良性發(fā)展,應更加關注如何通過新媒介改善自身的問題,以及解決紙媒寫作的困境。通過對非虛構理論的理解和對“剝洋蔥people”優(yōu)勢的學習借鑒,本文總結出新媒體時代下非虛構寫作良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1.兼顧文本內容的真實性和非虛構作品的文學性
新媒體時代下的非虛構平臺寫作作為一種新聞寫作方式,具有新聞性特征,應回歸現實,關注普通民眾的現實生活,去獵奇化,反映時代背景并積極履行社會職能。對于公眾號推文的信息源,尤其是有關社會熱點事件的信源審核需要更加嚴格,也可以號召讀者對于平臺文章不實信息進行及時反饋,在雙方共同努力之下保證材料內容的真實性。
與此同時,非虛構寫作以文學的筆法記錄真實,因此文學性也是非虛構作品的重要特性。平臺應跳出以利益為重的經營理念,而選擇符合人民新時代需求的經營方式,同時注重多元化融媒體的應用,以提高文本質量。
2.新媒介聯動紙媒
大眾出于對新媒體時代非虛構寫作平臺文章真實性的不信任,往往難以理解認可這一寫作方式,而相比較線上平臺,紙媒有著不可動搖的權威性和公信度。
在新媒介占據半壁江山的當下,紙媒依舊擁有重要地位,但如果想要繼續(xù)存活,必須進行一系列創(chuàng)新。例如,將紙媒與融媒體結合,在紙質報刊上印刷相應公眾號二維碼,使讀者在閱讀紙媒時可以通過掃碼在手機上查詢詳情,實現更為便捷的信息獲取,同時可以在公眾號中加入圖片、音頻與視頻,提升內容的趣味性,也便于讀者更為全面地了解事件。同時,紙媒對應的公眾號文章在讀者眼里可信度更高,有利于平臺非虛構作品更好地傳播。
3.非虛構寫作平臺設置主題專欄
為盡量減少非虛構寫作的碎片化影響,公眾號可設置專欄連載,并利用新媒體力量進行推文,鼓勵創(chuàng)作非虛構寫作作品,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可邀請非虛構寫作作家進行文章撰寫,保證專欄文章的質量。平臺可以規(guī)定主題征集非虛構作品刊登于專欄之中,便于讀者建立文章聯系,擺脫碎片化困境。
公眾號“剝洋蔥people”以非虛構寫作的興起與媒介轉變?yōu)榻⒈尘?,經歷一系列敘事模式變遷后不斷自我更新。在這一過程中,公眾號推文內容質量提高,敘述視角更加客觀,文本主題兼顧人文關懷,形成了獨特的敘事風格。新媒體時代,沖出非虛構寫作發(fā)展困境,打造良性健康發(fā)展的非虛構寫作平臺,需要堅守非虛構寫作為“吾土吾民”的初心,也需發(fā)揮平臺優(yōu)勢,順應新時代受眾的新需求。
注釋:
①李理荷:《農村老人,坐在智能電視機前》,公眾號“剝洋蔥people”2023年3月17日發(fā)布,https://www.wxkol.
com/item/1edc1e42fcff829f.html.
②侯慶香:《“背奶媽媽”的隱秘戰(zhàn)爭》,公眾號“剝洋蔥people” 2023年3月8日發(fā)布,https://www.wxkol.com/
item/d02fe59d6ec9c417.html.
③楊雪:《重慶姐弟墜亡案維持死刑原判,生母陳美霖:“這還不是終點”》,公眾號“剝洋蔥people” 2023年5月12日發(fā)布, https://www.wxkol.com/item/8c23022d98d9e7dd.
html.
④汪暢:《從熱到冷,產科謀變》,公眾號“剝洋蔥people” 2023年6月14日發(fā)布,https://www.wxkol.com/item/
96d47b5c5adc8e37.html.
⑤徐楊、左琳:《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們的“寵物醫(yī)生”》,公眾號“剝洋蔥people” 2022年9月28日發(fā)布, https://www.
wxkol.com/item/ac3a4698107cd71a.html.
⑥朱清華:《一起不尋常的“臨終托孤”》,公眾號“剝洋蔥people”2023年9月21日發(fā)布,https://www.163.com/
dy/article/IF62KMGF0514D9AO.html.
參考文獻:
[1]魏雪慧.中國“非虛構”寫作大事記(1980-2021)[J].揚子江文學評論,2022,(04):67-73+96.
[2]王倩,于涵.論非虛構寫作平臺的媒體化轉向——基于“真實故事計劃”文章的分析[J].東岳論叢,2022,43
(11):97-105.
[3]呂雪,何子豪.新媒體平臺非虛構寫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J].新聞知識,2022,(07):55-60.
[4]梁鴻.非虛構寫作的總體思想[J].探索與爭鳴,2021,
(08):54-57+177.
[5]王凡.非虛構寫作進場的必然性和困境[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20.
[6]沈越.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非虛構寫作敘事方式研究[D].暨南大學,2019.
[7]陳林.重建文學與現實的聯系——論新世紀“非虛構”寫作[D].浙江大學,2017.
[8]牛衛(wèi)紅.非虛構新聞寫作的價值引領探究——以《新京報》“剝洋蔥people”為例[J].當代傳播,2020,(06):
110-112.
[9]陳戴敏.《人民文學》“非虛構”專欄作品研究(2010-2019)[D].浙江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
羅徐楚,女,土家族,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師范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