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以及學習方式,發(fā)展前景廣闊。在高等教育領域,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發(fā)展的科技成果,解決目前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存在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問題,提升課堂互動性與學習主動性,是目前教育改革研究的重點方向。
雨課堂是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研發(fā)的一款智慧教學工具,不僅可以協助教師實現課程內容的個性化設計,還能互動交流、實時反饋,也為學生隨時訪問課程內容、參與課堂互動和課后主題討論提供了便捷途徑。BOPPPS模型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它將教學活動劃分為六個關鍵部分:Bridge-in,這是課程的引入環(huán)節(jié);Objective,可以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Pre-assessment,通過前測了解學生的先驗知識;Participatory Learning,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學習;Post-assessment,通過后測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Summary,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這一模型重視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和反饋,為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執(zhí)行方面提供了實用框架,有很好的實操性和應用價值。雨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結合BOPPPS模型,為教育數字化的落地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創(chuàng)新性思路。
本文以園藝專業(yè)特色必修課程果蔬貯藏與保鮮為教學改革與實踐對象,以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為媒介,融入改進后的BOPPPS模型,構建了具有林業(yè)特色的本科混合式教學課程體系,為培養(yǎng)新時代復合型農林人才提供了教學改革思路與經驗策略。
一、果蔬貯藏與保鮮課程概述
果蔬貯藏與保鮮課程是園藝專業(yè)的必修課,重點關注果蔬在貯藏過程中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生物特性的變化規(guī)律,揭示品質變化對果蔬質量及其保藏性的影響,并介紹果蔬采后品質控制措施。該課程的教學難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教學難度較高。果蔬貯藏與保鮮課程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應用技術課,既涉及植物學和生物化學等課程中的基礎知識,又涵蓋物流運輸、制冷機械等跨專業(yè)、跨專業(yè)知識,教學難度較大。二是授課方法落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依賴教科書與課件PPT,教學過程以講授為主,缺少課堂互動和知識點的更新拓展,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學效率低下。三是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由于課程內容具有一定難度,加之部分學生基礎較差,所以學習熱情不高。
二、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教學改革整體思路
為解決果蔬貯藏與保鮮課程的教學痛點、難點,教學團隊一方面通過引入雨課堂、改進BOPPPS模型、6tNDOhn1dhVkdsBsxbm4U09NXEzyS6dwunNFuvh4bH4=增加過程性考核評價等方式,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嘗試;另一方面將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按照果蔬產業(yè)鏈采前、采中、采后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同時結合林業(yè)大學特色,增加“大食物觀”和“森林糧庫”等新興概念,并融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升學生對于“新農人”的認同感,構建問題引導式的啟發(fā)性教學體系。
(二)教學內容重構
教學團隊按照采前、采中和采后三個角度,將果蔬貯藏與保鮮課程的主體內容劃分為七個章節(jié):果蔬生長與生理特性、采前處理與品質管控、果蔬成熟與采收、包裝與物流、采后貯藏方式與管理、采后病蟲害、典型果蔬產品保鮮技術。修改后的課程內容,邏輯和形式上與產業(yè)需求更為契合,更有利于產教學的融合。同時,教學團隊將“樹立大食物觀,保障食品安全,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引導學生從“大食物觀”中認識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而樹立“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致力于做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教學方法拓展
教學團隊通過引入雨課堂、改進BOPPPS模型,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合教學,增強了課堂互動性。教師將教學模式分為課前預習(導入→學習目標→前測)、課中學習(參與式學習→后測I→總結I)、課后復習(后測II→總結II)三個階段,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利用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基于雨課堂發(fā)布預習任務,鼓勵學生利用慕課線上資源自主學習,明確學習目標;在課中學習階段,根據備課資料和講課思路,教師重點講解疑難知識,利用雨課堂進行限時測試和課堂互動,并巧妙融入課程思政,啟迪學生思考;在課后復習階段,教師通過發(fā)布作業(yè)、分享拓展資源、參與在線答疑討論、分析雨課堂教學數據等方式,鍛煉學生探究合作的能力?;谟暾n堂和改進后BOPPPS模型的教學模式思路圖如圖1所示。
(四)教學實踐案例
下面以果蔬貯藏與保鮮課程第一章節(jié)中的“乙烯生理”小結為具體案例,介紹教學實施過程。
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利用雨課堂平臺提前發(fā)布章節(jié)預習任務,讓學生主動了解乙烯的概念、結構、生理作用,建議學生通過中國大學MOOC“食品貯藏與保鮮”線上資源學習,提前熟知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和目標。并通過水果混放催熟的現象進行課前思考。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雨課堂查看學生的課程預習、討論話題跟帖、MOOC課觀看等執(zhí)行情況。
課中學習階段,包括BOPPPS改進模型的參與式學習、后測I、總結I三個模塊。教師通過展示自然界中植物發(fā)芽、開花、落葉、果實成熟的視頻素材,引出植物生理現象背后的調控因素。本小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是“乙烯蛋氨酸生物合成路徑”,教師可以通過動畫演示和板書的方式,講解乙烯蛋氨酸生物合成過程,通過現場默寫,編撰“三步三酶三底物,限速有氧得乙烯”口訣等,幫助學生進行課后記憶。教師還可以介紹乙烯合成路徑發(fā)現者——楊祥發(fā)教授的事跡,激發(fā)學生們的科研熱情與愛國奉獻精神。
課后復習階段,教師可以通過BOPPPS優(yōu)化模型中的后測II和總結II這兩個部分鞏固和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雨課堂發(fā)布有關課程知識點的檢測題,讓學生通過線上答題的方式復習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點,并通過雨課堂自帶的互動與課程數據分析功能,和學生進行課堂問題的答疑解惑、作業(yè)批改和課程總結。教師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資源,向學生推送“植物王國”“植物間的對話”“種出個地球”等與本課程相關的優(yōu)秀紀錄片,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三、混合式教學效果
通過一學期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嘗試,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度得到極大提升,課堂互動和小組討論的頻次也顯著提高,逐步實現主動學習。從學生成績來看,該課程的平均分從上學年的81分提高至本學年的86分,最低分由68分提高至70分,最高分達到了96分。課程目標達成度由0.83提升至0.87,教學效果顯著提升。此外,多名學生在課程學習和思維訓練過程中,利用課程相關知識參加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和科技競賽,并獲得立項支持、競賽獎勵、先進個人稱號等榮譽。
綜上,教學團隊根據林業(yè)大學特點與園藝專業(yè)的特色,針對果蔬貯藏與保鮮課程存在的痛點問題,利用雨課堂和改進BOPPPS模型,進行了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結果發(fā)現,改革后的課程不僅點燃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渴求與探索熱情,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還有效提升了課程教學效果和思政教育作用。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進一步貫徹落實改革精神,增加課程知識點與生產實踐的聯系性,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細化教學過程,做好因材施教與拓展性教學。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青藍工程”項目;南京林業(yè)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課題。
*通信作者:方東路(1989-),男,漢族,安徽黃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林產品貯藏與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