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糖畫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歷史悠久,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但現(xiàn)今糖畫面臨著官方外譯資料文本過少、傳播渠道狹窄等諸多問題。因此,本文以糖畫的對外宣傳翻譯為基礎,探析糖畫對外翻譯策略,對糖畫制作步驟、歷史發(fā)展等相關術語進行英譯,并對傳播路徑進行探究,為糖畫對外宣傳翻譯文本及路徑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糖畫;外宣路徑;翻譯策略
一、糖畫的概述
(一)糖畫的起源
糖畫就是在光滑石板上(或光滑鐵板等)用糖澆注作畫,是一種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術,俗稱“倒糖餅兒”“倒糖人兒”“糖燈影”。早期的糖果以食用為主,對造型并未有太多要求,一般是常見的糖塊、糖葫蘆、糖人等。但到了明代早期,民眾祭祀先祖和進行宗教活動時往往偏向于采用糖來制作祭品中的神話人物、動物、鮮花和水果等。后因糖類產品不易保存,逐漸退出了祭祀先祖和宗教活動。但是糖畫藝術卻被保留了下來,并且因其制作過程有趣、造型靈活多變、寓意吉祥美好,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在民間傳統(tǒng)美食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1]
(二)糖畫的制作
糖畫制作技藝主要包括制作糖汁和澆糖成畫兩大部分。制作糖汁是糖畫制作前的預備工作,一般在鍋中將糖片熬化為汁,糖汁的好壞直接影響糖畫的質量。澆糖成畫則是舀起一勺糖汁,趁其尚未凝固時快速在冰涼光滑的石板或鐵板上澆畫,糖汁冷卻后再用熱糖汁粘連竹簽將其拿起,至此糖畫制作完成。當前主流糖畫采用的糖的種類一般是砂糖加少量麥芽糖,糖畫制作技藝中的澆糖成畫手法與毛筆書法、水墨國畫等有相通之處。糖畫制作使用的工具簡單易攜帶,一小桌、一鍋、一鏟、一勺、一捆竹簽而已,方便糖畫師傅游走于大街小巷。[2]
糖畫不僅是民間傳統(tǒng)食品的組成部分,更是我國傳統(tǒng)手藝的一部分。糖畫不僅擁有獨特的質地、色澤和味道,而且飽含著獨特的精神文化特質。用糖作畫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改造,同時也更好地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如糖畫一般甜美。
二、糖畫外宣翻譯現(xiàn)狀及意義
糖畫藝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糖畫誕生自中國古代民間,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鄉(xiāng)土氣息為糖畫留下了深厚的民族烙印。這些特點使其在跨文化翻譯中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例如語言的表達方式、文化符號的解讀、詞意的準確傳達等。近些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翻譯專家、學者和翻譯愛好者都在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譯和傳播,主要包括古籍、詩詞、傳統(tǒng)節(jié)日、戲劇、歌舞等,但是國內對糖畫的外宣翻譯研究才剛剛起步。
筆者以“糖畫”為關鍵詞在知網(wǎng)上進行檢索,相關內容共有327篇文獻。經過團隊篩選,選取了135篇與糖畫相關的文獻,經過梳理,共有學術期刊論文102篇,學位論文12篇,報紙21篇。其中,對糖畫藝術的沿襲發(fā)展歷史、藝術特色以及文化果實的研究共有49篇,占36%;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糖畫進行保護研究和傳承發(fā)展的共有35篇,占26%;糖畫融入勞動和文化教育中的獨特功用的研究共有13篇,占10%;將當代技術應用、現(xiàn)代美術藝術手法融合到糖畫中的研究共有15篇,占11%;在經濟層面探討糖畫獨特價值的文章共有19篇,占14%;在外國語言文學方面,與糖畫相關的英文外刊共4篇,占3%(見圖1)。
在135篇文獻中,糖畫翻譯相關文獻只有4篇,2篇為初中試題,2篇為介紹糖畫的英文外刊文章,只有少數(shù)的詞匯可供參考,可以借鑒的平行文本基本沒有。由此可見,對糖畫翻譯及外宣方面的研究還未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此處研究缺口較大。因此筆者希望通過研究,為相關同行提供可借鑒的參考內容。
三、糖畫的外宣翻譯策略
中國著名翻譯學者劉禾在其著作《跨語際實踐》中提出:“如果我們想要避免超歷史、超話語的研究方式,同時又想避免文化相對主義的陷阱,那就必須考察歷史上實際發(fā)生的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交流與翻譯,以及詞語和思想的旅行。”[3]為實現(xiàn)糖畫專業(yè)術語的跨語言跨文化的外宣翻譯,我們必須首要考察譯文的語境與源語言適配性以及情景再現(xiàn)能力等,以此避免譯文與源語言意義之間的誤差。故而,譯者需要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忠實地傳達源語言的文化信息,準確翻譯糖畫藝術的技法、材料和過程等專業(yè)術語。
美國翻譯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了翻譯的歸化和異化理論。所謂歸化,就是源語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要以目的語為歸宿,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所謂異化,就是源語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處理以源語為歸宿,使讀者感覺到語言文化的差異。[4]此后歸化和異化就成了翻譯領域舉足輕重的翻譯策略,這也是糖畫外宣翻譯必須應用的翻譯技巧。
(一)歸化
非遺外宣翻譯的根本目的是讓西方讀者改變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更全面地了解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以在翻譯時,勢必要考慮西方讀者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和接受能力。利用歸化法,讓糖畫文本更好地被理解,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糖畫的制作需要熟練的手工技藝和經驗,這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人高超的技藝傳承和匠人精神。例如,在熬糖的過程中,糖塊會被加熱熔化形成糖漿,通過歸化法,可以將“熬糖”譯為 sugar-boiling、sugar-cooking和sugar-decocting等。boil的英文解釋為to reach, or cause something to reach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a liquid starts to turn into a gas,可以看出boil更側重于將某物煮沸,而cooking的英文解釋為the act of preparing something (as food) by the application of heat,可以看出cooking的側重點更偏向于加熱某物或加熱食物。decoct的英文解釋為to boil something in order to obtain its flavour(煮某物以獲得其調味料),剛好符合熬糖的解釋——將糖塊通過熬煮的方式獲取糖稀,也體現(xiàn)了其中“flavour”調味料的中文解釋對應熬制成的糖漿。因此,為提高翻譯的準確性,使譯文更好理解,此處熬糖應譯為sugar-decocting。又例如,“糖丞相”是糖畫在中國明朝時期的稱呼,“丞相”或“首相”都可以翻譯為“prime minister”,且在中西方政治體系中都屬于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所以“糖丞相”可以通過歸化法直接翻譯成“Sugar Prime Minister”。
(二)異化
在外宣翻譯中,為保留原有特色,筆者在翻譯時針對糖畫中部分術語運用了異化翻譯策略。例如,糖畫制作的另一個步驟滴糖繪畫(繪糖):用勺子將熬好的糖漿在石板上澆注,繪制圖案??梢詫⑵渥g為sugar drop molding或者sculpt sugar by dripping。drop與drip雖然都有滴下的意思,但是根據(jù)drop的英文釋義“to fall or allow something to fall”可以看出drop的側重點在某物掉在了地上,并不符合糖漿一直垂直向下在石板上形成圖案的過程。而drip的英文釋義“if a liquid drips, it falls in drops, or you make it fall in drops”可以看出drip多用于形容細小液體的滴下。在“使……成型”這個詞的翻譯上,mold與sculpt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根據(jù)mold的英文釋義“a hollow container into which you pour a soft or liquid substance so that it will cool or harden into the shape of the container”,可以看出mold的側重點偏向于把液體倒進模具進行雕塑成型,同樣具有“成型”意思的sculpt的英文解釋為“to create solid objects that represent a thing, person, idea, etc. out of a OGb0wpBVsQEJ4oHsI/2KeA==material such as wood, clay, metal, or stone”,可以看出sculpt的意思更傾向于形容用材料將某物雕刻成客觀事物的樣子。因此,與mold相比,sculpt更符合滴糖繪畫的實際表現(xiàn)。為了使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語境相通,避免在詞語理解上存在誤差,滴糖繪畫翻譯成sculpt sugar by dripping更為貼切。
四、糖畫外宣存在的問題
糖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瑰寶,一直以來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糖畫的對外傳播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其中糖畫傳播碎片化嚴重、傳播渠道狹窄以及官方外譯文獻不足等問題尤為突出。
(一)糖畫傳播碎片化嚴重
糖畫這一非WzMmHEV+HPs+sAXF15TV/Q==物質文化遺產地域分布不均,各主體宣傳的程度、頻率也有所差異。宣傳內容有同質化傾向,主要方向為糖畫起源、制作流程、傳承人等,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營銷模式以及宣傳模式。此外,糖畫的傳播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傳播內容的不完整和傳播形式的多樣性上。在傳播內容上,糖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往往被忽視,而更多地關注其制作工藝和表現(xiàn)形式。這種片面性的傳播方式,使得外國受眾難以全面理解糖畫的深層含義和文化價值。在傳播形式上,糖畫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包括現(xiàn)場制作展示、網(wǎng)絡視頻傳播、文化展覽等。然而,這些傳播方式之間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協(xié)調,導致糖畫傳播信息分散、難以形成統(tǒng)一影響力。另外,糖畫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優(yōu)秀的糖畫作品難以得到有效傳播,這也加劇了糖畫傳播的碎片化。
(二)糖畫傳播渠道狹窄
糖畫傳播渠道狹窄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傳播渠道的局限性和傳播受眾的有限性上。目前,糖畫的傳播主要依靠傳統(tǒng)的文化展覽和民俗節(jié)慶活動,這些渠道的受眾范圍相對較小,且難以觸及更廣泛的國際受眾。同時,糖畫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優(yōu)秀的糖畫作品難以通過商業(yè)渠道進入國際市場,這也限制了糖畫的傳播范圍。此外,糖畫在數(shù)字媒體和網(wǎng)絡平臺的傳播也存在不足。雖然一些網(wǎng)絡平臺上有關于糖畫的介紹和展示,但這些內容往往缺乏專業(yè)性和深度,難以吸引外國受眾的關注和興趣。因缺乏有效的推廣策略,糖畫在網(wǎng)絡平臺上的曝光度和影響力相對較低。
(三)官方外譯文獻不足
目前漢英對照本僅出版了《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等,一些重要的文獻網(wǎng)站雖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漢語簡介,但相應的英譯并不多見。在網(wǎng)絡平臺上檢索,我們發(fā)現(xiàn)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翻文獻匱乏,而關于“糖畫”這一題材的外翻文獻更是屈指可數(shù),大大增加了糖畫對外宣傳的難度。[5]官方外譯文獻不足的問題已成為糖畫對外傳播的一大瓶頸。因缺乏專業(yè)的外譯文獻,外國受眾難以深入了解糖畫的歷史、文化和技藝。這不僅影響了糖畫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和影響力,也限制了糖畫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針對糖畫外宣問題的擬解決方案
(一)優(yōu)化傳播途徑
針對糖畫傳播碎片化嚴重和傳播渠道狹窄的問題,我們需要優(yōu)化傳播途徑,打造多元化的傳播體系。首先,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技術,為糖畫制作和展示提供更加生動、立體的體驗。制作糖畫創(chuàng)作過程的VR視頻,讓外國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糖畫的魅力。其次,加強與國內外媒體的合作,通過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對糖畫進行廣泛宣傳。可以邀請知名媒體記者、文化學者等赴糖畫制作現(xiàn)場進行采訪和報道,讓更多人了解糖畫的文化內涵和制作過程。最后,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微信等,發(fā)布關于糖畫的短視頻、圖片和文章,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關注和參與。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可以讓糖畫的文化魅力得以充分展現(xiàn)。
(二)擴大宣傳面
首先,我們需要加強與國際文化機構的合作,推動糖畫在國際舞臺上的展示和交流。組織糖畫藝術家參加國際文化展覽、藝術節(jié)等活動,讓糖畫走向世界舞臺,與各國文化進行交流。其次,積極開展糖畫文化交流活動,如舉辦糖畫工作坊、邀請外國友人參觀糖畫制作現(xiàn)場等,讓更多的人親身體驗糖畫的制作過程和藝術魅力。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外國受眾對糖畫的認識和了解,還可以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最后,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將糖畫作為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推廣。在旅游景點設置糖畫制作和展示區(qū),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感受糖畫的獨特魅力。
(三)加強翻譯工作
針對官方外譯文獻不足的問題,我們需要加強翻譯工作,為糖畫的對外傳播提供有力的語言支持。首先,組織專業(yè)的翻譯團隊,對糖畫的歷史文獻、制作工藝、文化內涵等進行全面翻譯和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糖畫外宣資料庫。其次,加強與國外出版機構的合作,將糖畫的相關著作翻譯成外文出版,讓更多的外國讀者了解和學習糖畫的文化知識。最后,利用多語種網(wǎng)站、國際文化交流平臺等渠道,發(fā)布糖畫的宣傳資料,為外國受眾提供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
六、針對糖畫翻譯與外宣的政策建議
要想傳承、傳播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應該從教育開始抓起。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學校。學??梢赃m度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選修課,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并豐富校園文化,如加強相關社團文化建設和舉辦交流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為培養(yǎng)專業(yè)化人才打下基礎。
培養(yǎng)大學專業(yè)對口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核心支撐。政府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大學專業(yè)課程,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精心設計人才培養(yǎng)方案。與此同時,相關單位可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研究和跨國教育,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例如,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駐孔子學院。截至2019年12月,中國已在162個國家(地區(qū))建立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因此,孔子學院在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
政府還可以成立專家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整合,形成統(tǒng)一、有條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方便系統(tǒng)性外宣和傳播;扶持自媒體行業(yè),制定自媒體戰(zhàn)略,加大對外宣傳的資金支持和保障力度;加強對文化傳播的重視程度,引進翻譯人才,同時監(jiān)督和提升文化傳播內容的質量,以提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6]
政府還可以定期在基層進行糖畫項目公益培訓,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學習,使糖畫技能的傳承能夠得以延續(xù)。在學校、社區(qū)、農村等基層單位和地區(qū),集中人力和物力資源,為當?shù)鼐用裉峁┟赓M的糖畫培訓,豐富群眾生活,提高群眾文化素質。[7]
七、結 語
隨著各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和文明發(fā)展的有力見證,亟須順應時代潮流發(fā)揚和傳播出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糖畫雖然只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冰山一角,但也是世世代代中國人民技藝和智慧的結晶,展示了人們對歷史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糖畫的外宣翻譯是非遺翻譯學者和愛好者的職責和使命,我們需要綜合考慮當?shù)胤沁z語言特點、文化背景和讀者的接受程度,展示糖畫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
(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2023年度哈爾濱理工大學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依網(wǎng)思甜——糖畫的網(wǎng)絡傳播與創(chuàng)新 ”(20231021 4006X)。
參考文獻
[1] 倉詩建,靳桂芳,李昕蓓.民間糖畫的發(fā)展歷程及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13):46.
[2] 陶妤軒.“幽蘭糖畫”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與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3.
[3] 劉禾.跨語際實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4]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5] 宋潔.論傳播學視角下非遺外宣英譯的傳播策略[J].文化產業(yè),2020(23):104-105.
[6] 梁娟,黃坤.香云紗非遺文化外宣英譯現(xiàn)狀研究[J].文化產業(yè),2023(11):141-143.
[7] 杜娜,程鳴.針對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與外宣的政策建議[J].蘭臺內外,2022(3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