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史載,清代戴遠山曾送給在外做官的友人一副對聯(lián):“詩堪入畫方為妙,官到能貧乃是清?!边@副對聯(lián)表達的意思是說,當官而貧,才算得上是清官。在戴遠山看來,能貧,是官員的一種至高境界和考量標準。
為官者能甘于清貧、廉潔自律,乃為大忠、大德、大節(jié)。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當官就不要想發(fā)財,想發(fā)財就不要去做官。選擇為官從政這條路,就要做到“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北宋名臣范仲淹幼時家貧,日食三餐不繼,不得已將米煮成薄粥,待凝結(jié)后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其二,留下“斷齏劃粥”的故事。有同窗見他生活清苦,贈送了些好飯好菜,但他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后,咽不下粥和咸菜,婉拒不食。后來,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依然堅守廉素,他還諄諄告誡弟子:“老夫平生屢經(jīng)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p>
古代很多賢臣因終生能貧,清名遠揚。戰(zhàn)國賢士黔婁“修身清節(jié)”,人稱“貧士”。唐代官吏房彥謙說:“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耳濡目染,其子房玄齡素儉清白,清正廉明,政績卓著,成為一代名相。明朝忠臣于謙,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成為其一生寫照。清代于成龍官至兵部尚書,躬行“為民上者,務(wù)須躬先儉樸”,生活清苦,常?!敖K年不知肉味”,去世后遺物僅一套破官服。甘于清貧,來自于對欲望的掌控和節(jié)制,在金錢和物欲面前,能夠自控、自制,方見官德之美。
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清貧,是方志敏一生最鮮明的品格風范,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紅色血脈。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寫下的《清貧》,詮釋了老一輩共產(chǎn)黨人的偉大信仰。面對敵人高官厚祿的誘惑,方志敏坦言:“朝三暮四,沒有氣節(jié)的人,我是不能做的……我不愛爵位,也不愛金錢?!睏钌浦奘歉F官的代表,他在任期間常年住在辦公室旁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一張書桌,一張木板床,床上一個草墊子和草席,穿的總是一身發(fā)白的灰色中山裝,夏天草鞋,冬天膠鞋。退休后,來到條件惡劣的大亮山,長住油毛氈棚。去世后,只留下一頂草帽,一把砍刀,一個煙斗,留下一個仍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
能貧、能窮應(yīng)成為為官者的內(nèi)在信仰、信念和品德追求。為官者當甘貧守志、貧賤不移,不圖名、不爭利,不貪享受、不為物役,做到無欲則剛而堂堂正正;在利益面前不貪心、在誘惑面前不動心,做到“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堅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涵養(yǎng)“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淡泊,葆守一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平常心,把清貧為官視為最高尚的品德。以清貧為榮、謀私為恥,為官一生,清貧一世。
耐得住清貧,方能守住清廉。我們黨員干部特別是領(lǐng)導(dǎo)干部,須把能貧當作從政的一種官德、一種品格和一種境界,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做到能貧,把自己錘煉成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