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語篇分析理論應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從宏觀角度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促使其理解文章的深層意義及作者意圖,學會有效地組織并表達自己的思想,提高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從導入背景知識、剖析宏觀結構、深化微觀分析以及揭示文章主旨等方面,探討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語篇分析理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劉兆慧(1987—),女,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加深,英語閱讀在高中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有效的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讓其開闊視野,理解多元文化。然而,高中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常感到困惑,主要表現在對文章深層次意義的理解不足以及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在此背景下,語篇分析理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可切實深化學生對英語文本的理解。
一、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一)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
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篇的結構主旨,提升整體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迅速并準確地識別文本的主題,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及邏輯,從而讓其在閱讀過程中能自然地將信息組織起來,形成對文章整體的理解,更加精準地理解作者的觀點。語篇分析理論能幫助學生建立起一種宏觀的閱讀視角,使其在遇到復雜或密集信息時快速篩選出關鍵信息,有效推理文本情節(jié)的發(fā)展,從而讓其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此外,語篇分析理論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隱含的意圖。
(二)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針對高中英語學科,語篇分析的核心在于教導學生從宏觀視角對語言的使用進行分析,理解語言元素在文本中的功能,有效地使用英語進行邏輯清晰的表達[1]。語篇分析強調在閱讀過程中對詞匯和句子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理解,使學生能夠分析文本中的關鍵詞匯及其與上下文的關系,學會在不同的語境中恰當使用語言,把握整個句子或段落的語義功能,從而在實際使用中更加得心應手。此外,語篇分析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文章整體結構的認識,組織并構建自己的文本,并使文本邏輯清晰、層次分明。語篇分析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不同作者表達方式的同時,不斷地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復雜信息或廣泛議題時,能夠更加自如地提取關鍵信息,組織自己的語言進行有效回應。在口頭交流中,語篇分析能讓學生在對話或討論中快速反應,適時地使用適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更好地控制對話的節(jié)奏,使交流更加流暢有效。
(三)促進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及深層次思考
語篇分析理論的應用極大豐富了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內容,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并深化其思考過程,使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詞匯語法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文本結構及主題思想,使其能夠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情感色彩,從而激發(fā)對閱讀材料的興趣。此外,語篇分析理論強調理解文章的內在聯系及邏輯結構,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斷地進行思維活動,以揭示文章的深層意義,這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鍛煉其批判性思維及創(chuàng)造性思考能力。同時,當學生習慣于從多角度解讀語篇時,其便能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知識信息,語言感知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在實際交流及寫作中也能更加精確高效地使用英語。
二、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導入背景知識
在語篇分析理論指引下,教師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時,應在課前準備文化背景、歷史事件、作者信息以及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等與即將閱讀的文本內容密切相關的背景信息,并通過課堂講解、多媒體展示、預先布置研究作業(yè)等多種方式提供給學生,使學生能在課前學習這些資料,自行了解背景知識,為課堂閱讀做準備。在課堂上,教師應保證背景知識的講解與文本內容緊密結合,避免提供與文本關系不緊密的冗余信息[2]。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背景知識與文本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自行提出與閱讀材料相關的問題,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的關鍵場景或事件,以此來檢驗學生對背景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回顧這些背景知識,以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理解相關文本隱含的意義。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5 “Music”中的“THE BAND THAT WASN'T”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可對The Monkees樂隊的歷史、文化背景、樂隊成員及其音樂生涯等相關資料進行全面研究。課堂上,教師可展示相關視頻片段、文檔和時間線圖表等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歷史背景。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要求每組探討樂隊形成的初衷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教師可以提問:“How did the band’s success affect the music industry at that time?”或“How did television shape the band’s public image?”,以此來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并促進其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工具來整理討論的要點,幫助其系統(tǒng)地理解樂隊的轉變過程及關鍵事件。在課堂對話中,教師可引入模擬情景,讓學生設想自己是樂隊的一員,探討從演員轉變?yōu)橐魳芳业男睦碜兓?,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角色的成長。最后,教師可以布置相關作業(yè),要求學生運用在線資源進一步研究The Monkees樂隊的其他信息,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二)剖析宏觀結構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把控文章宏觀結構,可以形成對文章脈絡的整體把握,對文章內容的深度理解,為此,在將語篇分析理論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時,教師需要先明確各種類型文章的結構特征,如敘述文通常遵循時間順序,議論文則可能遵循“問題—論證—結論”的模式,并用示意圖或流程圖等視覺輔助工具來展示這些結構,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理解。接著,教師應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自主分析一篇文章的宏觀結構。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能快速識別文章的開頭、發(fā)展和結尾部分,并理解每個部分的功能。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注意文章中的轉折詞及連接詞,理解文章邏輯流程。然后,教師需教授學生如何利用宏觀結構分析來預測文章內容主旨,并提前給出文章標題或摘要,讓學生基于已學的結構知識來預測文章的思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強調宏觀結構分析在提高閱讀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布置快速閱讀任務或限時完成閱讀理解題等練習,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提升基于結構分析的閱讀技能。最后,教師應安排周期性的評估活動,評估學生對不同文章類型宏觀結構的理解應用效果,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同時,將應用效果作為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實現語篇分析理論應用效果的不斷提升。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四Unit 4 “Body language”中的“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的教學為例。教師以圖示、流程圖展示文章的結構,明確指出每段的作用及文章整體的邏輯流程。接下來,教師設計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分析文本的宏觀結構,識別文章中的關鍵轉折點,如不同國籍的學生是怎樣用各自的文化、語言習慣進行交流的,以及由于文化差異在交流中可能帶來哪些誤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的轉折詞及連接詞,幫助其理解這些詞匯建立起段落之間邏輯聯系的途徑。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相應的標題及簡短摘要,鼓勵學生嘗試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預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定期安排快速閱讀任務或限時完成閱讀理解題,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提升基于結構分析的閱讀技能。最后,教師應安排周期性的評估活動,通過開展小測驗,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評估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了解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并進行必要的調整。
(三)深化微觀分析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理論還可用于對文章內容的微觀分析上。教學中教師應以直接解釋、語境演示或分析具體句子中的應用來進行教學,并引導學生嘗試利用詞匯和句式的詳細分析來把握文本的意義層次[3]。教師可以設計填空、改錯或重構句子等相關練習,以加強學生對語言結構的理解運用。此外,教師應教授學生分析句子和段落之間邏輯關系的方法,識別因果、轉折、遞進等邏輯連接詞,以及用這些連接詞來理解段落之間邏輯關系的技巧。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尋找并標注主題句或論點等文本中的重要語言信息,讓學生在閱讀時主動進行分析,增強對文本的掌握。最后,為系統(tǒng)地實施微觀分析策略,教師應定期安排課堂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結果,互相學習,提升學生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微觀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技能,深化其對文章細節(jié)的理解。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中的“COME AND EAT HERE”這一篇文章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識別并分析其中的關鍵詞匯及句式結構。例如,針對文中Wang Peng多次提及自己餐館的“delicious”和對手Yong Hui的“Healthy menu”,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突出顯示這些關鍵詞匯,讓學生關注并理解其作用。接著,教師可設計相關的填空、改錯和句子重構練習。此外,教師應教授學生如何分析文本中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識別文中的因果、轉折和遞進關系。教師舉例說明段落中的轉8XBuepi7KaYQXqhqJf4e6g==折詞如“however”或“but”,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結構及作者的論述意圖。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結果,讓每個小組分析文章的不同部分,然后匯總各組的觀點并共同探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供反饋,幫助學生提升分析技巧。
(四)揭示文章主旨,分析邏輯關系
把握文章主旨,厘清文章內容間的邏輯關系,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對學生的重要要求,對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意義重大。為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滿足這一要求,教師應注重語篇分析理論的合理應用,既要做好示范引領,又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與技巧。課堂上教師應先教授學生識別段落中的主題句,并做好教學示范,解釋主題句是如何支持整篇文章主旨的,讓學生認真閱讀,仔細揣摩,如一般一個段落的第一句話是主題句。接下來,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圍繞某一文章,引導學生從各個段落的中心思想中歸納出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將各段的主題句或核心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對全文的總體理解。此外,教師應教授學生如何分析因果、對比、順序等文章邏輯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段落之間的連接方式以及作者構建論點的方法。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思考不同段落之間的聯系,例如,可詢問某個段落怎樣支持或反駁前一個段落的觀點。教師還可以應用思維導圖或流程圖,將文章的結構可視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文章的邏輯發(fā)展,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組織結構。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中的“ANNE'S BEST FRIEND”的教學為例。教師先介紹文章的背景及基本內容,解釋Anne與她的日記“Kitty”的特殊關系,以及她以寫日記來表達內心的孤獨和對自然的渴望。教師應強調段落中主題句的重要性,以直接解釋或文本分析的方式,展示怎樣從一個或幾個句子中提取支撐整篇文章主旨的主題句。例如,教師指出Anne的日記中的一句話:“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這句話深刻反映了Anne對自然的深切渴望。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以寫作活動來整合文章的主旨。學生需要在閱讀每個段落后,識別并記錄下段落的核心思想,同時基于這些核心思想構建對全文的整體理解。這一步驟將以具體示例進行,教師可以示范將各段落主題句連接起來的方式,形成一幅清晰的文章結構圖。此外,教師教授學生如何分析因果、對比和順序等文章中的邏輯關系,以提問和小組討論的方式,促使學生思考不同段落之間的聯系,如詢問:“Anne如何通過描述她與自然的關系來表達她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以此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論點構建方式,激發(fā)其批判性思維。最后,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或流程圖工具幫助學生將此文本的結構進行可視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文章的邏輯發(fā)展及結構層次,更全面地理解Anne的內心世界及情感。
三、總結
教師深入分析并應用語篇分析理論,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并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整合背景知識的導入、宏觀結構的解析、微觀分析的細致探究,以及對文章主旨和邏輯關系的深入挖掘,共同構建了一個全面且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論。將這一方法論有效融入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能為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開辟新的路徑,使其更自信地應對未來的學習挑戰(zhàn)及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賈美玲.語篇分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3,40(4):80-81.
高勝濤.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研究,2022(8):49-51.
馮麗娣.語篇銜接與閱讀理解: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7,14(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