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交流工具,是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谛抡n改要求,小學英語教師需要秉承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以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拓寬他們的視野。重點探索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的多元路徑。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任柯穎(1996—),女,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中心小學。
一、樹立分層教學理念
語言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尊重英語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構建循序漸進的分級體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由易到難,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英語基礎,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由于生長環(huán)境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每一個學生的英語基礎都各不相同。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尊重客觀現(xiàn)實,秉持實事求是的教學精神,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扎實提升英語水平。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My family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This is...”的介紹句式,記憶father、mother、brother等關于家庭成員的詞匯。但教師首先需要認識到不同學生的英語基礎存在差異,有些學生英語基礎扎實,能充分記憶和理解關于家庭成員的英語詞匯,懂得“This is...”句式的應用場景,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有效融合;但有些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無法準確記憶與應用本單元的英語詞匯和句式。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客觀事實,教師才能懂得因材施教理念適用的必要性。對于英語基礎扎實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英語詞匯和句式,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從聽說讀寫各個環(huán)節(jié),強化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詞匯和句式的基本內涵。學生才是英語課堂的主體,只有把握生本主義,才能創(chuàng)設高效課堂。
(二)搭建英語分級體系
聽說讀寫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內容,從詞匯到句式,從語法到閱讀,小學英語教師需要懂得先易后難的道理,根據(jù)英語教材的基本內容,實現(xiàn)英語分層教學,逐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使其感受到自身的顯著進步,激發(fā)英語探索的熱情和動力。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5 Look at me!時,教師需要重新梳理本單元的核心內容,從詞匯到語法,從句式到內涵,從語言表達到文化背景,搭建英語分級體系,制訂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案。教師首先需要意識到“Look at...”是日常用語的特定用法,具有使用上的廣泛性,并以此為教學核心,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詞匯的基本內涵和用法。其次,通過有效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利用“Look at...”和“It is...”實現(xiàn)英語的日常交流,提升英語表達和應用能力。最后,實現(xiàn)知識的鏈接,提供更加豐富的英語素材,讓學生在更加多元的語境中理解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推動英語知識的分層教學。分級體系是每一個學科的重要前提,教師需要在分級體系中引導學生穩(wěn)步前行。
二、推進信息化融合教學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主流,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的高度融合,讓教學模式日新月異,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小學英語教師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要懂得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趨勢,認識到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推動作用,積極探索融合教學的多元方法,激發(fā)課堂探索的活力。
(一)探索信息課堂模式
英語學習本質上是語言的應用和交流。小學英語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必須意識到語言情境的重要性。只有將學生置于多元情境中,學生才能充分感悟英語知識的內涵和真諦。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實現(xiàn)語言情境的多元化[1]。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2 In the library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shout、eat、run等詞匯的基本內涵,明白“Don't...”句式的應用場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使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體驗和領悟語言的魅力,如播放相關教學視頻,讓學生在圖書館的情境中,實現(xiàn)對英語詞匯和句式的深刻記憶。這不僅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能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生對艱深的理論知識往往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信息技術的多元視角,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探索目光。信息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懂得信息技術的多元應用,營造輕松歡樂的學習氛圍,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目標,讓科技點亮課堂,讓學生感悟信息時代的技術魅力,品味英語的科技化成果。
(二)提供個性化發(fā)展平臺
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廣闊的世界,英語學習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基本內容。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信息技術帶來的全新變革,引導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多元應用,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推動興趣和英語的高度統(tǒng)一,讓信息技術成為英語學習的領航者。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Is this...”“Yes, it is.”“No, it isn't.”的基本應用。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的有限內容,還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向學生提供個性化發(fā)展平臺,使他們帶著問題和興趣,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自主化。比如,以本單元核心句式為基礎,檢索相關英語素材,結合閱讀文字、音頻資料、視頻鑒賞等多元形式,感悟本單元的核心內容。英語教學的統(tǒng)一化固然能極大推動課堂效率,但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個性,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個性化定制學習成為一種可能,教師可以提供多元化教學平臺,引導學生以興趣為導向,選擇感興趣的教學素材,增強學生英語探索的動力,讓學習不再成為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積極追求,進而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讓英語的個性化探索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立場。
三、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
課堂教學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感悟思想內涵的重要依據(jù)。小學英語教師要想探索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xiàn)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基本目標,必須探索構建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多元路徑,實現(xiàn)教、學、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融合,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建設性作用,讓英語課堂煥發(fā)生機和活力。
(一)傾聽學生多元意見
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以教師的知識灌輸和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要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導致學生逐步喪失學習英語的樂趣,課堂呈現(xiàn)出一種沉悶的狀態(tài)。而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活力[2]。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1 I like dogs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深化“Do you like...?”“Would you like...?”等句式的理解和應用。教師不能采取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需要懂得傾聽學生的真實意愿,從教、學、評不同環(huán)節(jié)出發(fā),結合多元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梳理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比如,有的學生希望通過觀看動畫片的方式了解本單元詞匯和句式的多元應用;有的學生希望教師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幫助自己深化對本單元核心內容的理解;有的學生希望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在活動中體會本單元的基本內容。學生的需求是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教師只有將學生的意見融入教、學兩個環(huán)節(jié),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方能推動課堂教學的自主創(chuàng)新,讓英語探索的過程更具趣味性和靈活性。教師應積極收集學生的客觀意見,將其作為教學方針的重要來源,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
(二)形成科學評價機制
科學的評價機制是小學英語教師自主革新的方向和動力。教師需要搭建科學系統(tǒng)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從課堂教學的氛圍、方法、過程、形式等多元角度出發(fā),勇于表達觀點,結合自身學習需求,闡述教學活動的不足,如此方能推動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3]。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實現(xiàn)多種句式的靈活應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I have...”“Let's make...”“Look at...”等句式的應用場景。教師不能脫離學生的客觀需求,而是要針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形成科學的評價機制,讓學生針對英語教學的不足,說出自己的意見。如有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傳統(tǒng),缺乏新意,無法激發(fā)自己的探索熱情;有的學生希望強化語法的講解,理解語言背后的基本邏輯;有的學生渴望了解本單元內容的文化背景,品味不同地區(qū)的語言特色。而教師的基本職責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應當根據(jù)學生的課堂反饋,提供相應的解答或探索路徑,讓英語學習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狂歡”,而是所有學生的追求。評價機制是衡量課堂品質的重要依據(jù),教師只有構建高水平的評價體系,才能為課堂注入長久動力,維持課堂教學的高水準。
四、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英語教學亦是如此。語言本身是一門實用性的學科,需要在實踐中應用和探索,才能逐步掌握語言的核心,充分感悟語言背后的文化邏輯。小學英語教師必須秉承實踐性的教學理念,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英語的工具性本質,激發(fā)英語探索的動力。
(一)指引英語探索方向
由于學生英語探索能力的不足,小學英語教師需要積極承擔起引導者的角色,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需求,指引學生英語探索的基本方向,讓實踐性活動更具針對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實踐探索中品味到英語的價值,明白語言是交流的重要橋梁[4]。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2 After school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本單元教學的核心思想,理解“星期”的表達方式,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利用本單元的基本句式,闡述自己每周的生活情況,體會到英語應用的意義和作用。實踐是學習的指引,教師只有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英語水平,感悟每一個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尋找到教學改革的方向,重新設計教學方案,提供更高品質的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理論和實踐中英語的顯著差異,明白紙張上的英語并不是課堂教學的追求,只有融入實踐生活的英語才是打開溝通橋梁的鑰匙。
(二)組建趣味學習小組
學習可分為個人探究和小組合作。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合作才是高效的代名詞,要想實現(xiàn)小學生英語能力的快速提升,需要充分發(fā)揮合作教學的作用,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分享學習心得和方法[5]。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3 My day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實現(xiàn)英語知識的擴展,掌握日常生活的英語表達。教師不妨引導學生組建趣味學習小組,根據(jù)本單元的核心內容,分享各自的生活日常。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分享彼此的生活趣事,激發(fā)學生英語探索的熱情。常態(tài)化的學習小組是資源的有效整合,是思想碰撞的重要源泉,集合眾人的智慧,才能集思廣益,從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角度來重新認識英語知識,強化學生對本單元核心內容的理解。如有的學生依據(jù)時間軸的順序來闡述自己的一天生活,強化了關于時間的英語表達;有的學生通過陳述的方式,分享了一天中最有趣的一件事;有的學生分享了對某一件事的思考和看法。多元的英語思維能激發(fā)學生的課堂活力,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式。
結語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為廣泛的語言,擁有巨大的實用價值。隨著全球化步伐的不斷推進,英語交流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日常。小學英語教師必須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意識到英語對于國際交流的工具價值,為了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必須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羅希.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教師,2023(9):63-65.
方秋霞.新課標小學英語活動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09(36):603.
邱聯(lián)民.探究基于“減負”下的新課標小學英語教學策略[J].電腦校園,2020(10):3477-3478.
徐婷婷.談新課標小學英語教學中常見問題及對策[J].才智,2019(35):2.
楊康.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新課標思想的滲透[J].教師博覽,2023(1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