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析
中考要求考生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四種方法。答題模式:1.舉例論證,舉什么事例(概括事例)證明了什么,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論證了什么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深刻、鮮明。3.比喻論證,將什么比作什么,證明了什么觀點,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4.對比論證,將什么和什么進行比較,突出強調(diào)了什么觀點。
①“無知無畏”是經(jīng)常來拜訪我們的一個成語,意思是說:一個人無知,更容易自以為是,面對一些不熟悉的事情更喜歡發(fā)表輕率的意見、做出魯莽的決定。其實,一個人無知,固然不應該無畏;一個人有知,也同樣必須懷有對事物的敬畏之心。
②世間的知識無窮無盡,也是動態(tài)的。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知識,我們很難做到一學定終身。青年時代,書本告訴我:地球上只有人才有語言與情感,后來動物專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動物也同樣有自己的語言與情感,只是它們的語言與情感只有同類才能體察而已。再比如,我剛使用手機的時候,手機只有三個功能,打電話、發(fā)短信、看日期時間;現(xiàn)在的手機就是一部微電腦,電腦能夠干的事情,手機幾乎都能搞定。如果一個人固守傳統(tǒng)的知識,不懂得與時俱進,一定會被時代淘汰。
③有知亦不可無畏。首先,我們要畏懼的是自己的能力。一個人讀的書再多,社會經(jīng)驗再豐富,你的才華都是有方向性的:有的人可能適合寫作而不適合從政,有的人適合經(jīng)商而不適合做學問……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所在,不過分將自己的時間、精力用在補短上,而是充分揚長,你在事業(yè)上才可能取得應有的成就。所謂“多才多藝”,絕不是指的某個人做事可以一通百通,只是說有的人展現(xiàn)才華的領域比一般人稍稍多一點。
④行走在塵世,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我們的內(nèi)心都有一把尺子,這把尺子的名字時有不同,有時叫是非感,有時叫正義心,有時叫良知。明代呂昭書讀得很好,為官很有政績,升任沁州知州,蒲城的老百姓以金錢相贈,他說:“我沒有以前太守劉寵一樣的癖好,敢請為父老留下一文也好哇!”反復推辭不敢。他的兒子呂旦剛考中進士,他說:“若飲貪泉之水,死后將不會被列入?yún)问献陟簦荒呐赂F得只能吃糠咽菜,我們還是父子?!眳握盐窇值木褪亲晕业膬?nèi)心。
⑤人也應該畏懼法度。好的法律是人行為的基本規(guī)范,無知之人固然應該老老實實遵守,有知之人更要做出榜樣,知法犯法從來不會被人視作聰明,而會看成是無恥。道理很簡單:任何社會都是需要組織的,硬性的組織手段是設立各種行政區(qū)域、制定操作性強的法律,用行政、司法權(quán)力保證大大小小區(qū)域的正常運行;軟性的組織手段是通過道德規(guī)范公眾的行為,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自動”做到不影響他人的利益、不妨礙社會的發(fā)展。對道德、法律沒有畏懼,再有知的人也不會得到公眾的尊敬。
⑥畏懼時間的無形之手,盡可能去做能夠有益于千秋萬世的事,這是有知者最明智的選擇。漢代的司馬遷沒有當過大官,也沒有成為巨富,他只是懂得一個道理:人的價值最終是由時間來評定的。他以堅韌的毅力完成了一部《史記》。
⑦有知者一旦有畏,他們也就有了一雙飛向未來的堅硬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