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醫(yī)院開設了“拒絕上學”門診,500元特需號一號難求。
原來,“不想上學”都成為一種病了,再想想我們家長是怎么對待的?
每當孩子說“不想上學”時,你是不是就忍不住著急:“不上學,你能干嘛?沒有文憑,哪個工作會要你?將來怎么養(yǎng)活自己?”面對家里躺平、擺爛的孩子,甚至有家長凌晨4點帶孩子去菜市場,去掃大街……最后什么法子都使了,孩子還是不為所動,甚至連和父母溝通都不愿意。
孩子說“不想上學”,有時是一種“情緒”。育兒專家陳默老師說:“現(xiàn)在孩子的認知提高了,但我們大人卻沒有跟上?!?/p>
時代早就變了,我們給孩子必須上學的理由,居然幾十年都沒變。當這些問題,孩子總想不明白,又總得不到有效回應時,他們才有了情緒,才不惜暫停學習的腳步,也要去探尋。
那到底什么才是上學的真正意義呢?
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李希貴校長說:“學校是社會生活的濃縮和預演?!睂W校存在的真正意義,不是為孩子提供知識,而是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小社會,讓孩子能夠在其中去歷練:怎么和人相處,怎么克服困難,怎么提升自己……
當有了這個視角,我們才不會一提學校就是學習;才不會只在孩子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時,才為他感到高興。才能敏銳地覺察到:原來孩子每挺過一次枯燥的課堂,每經(jīng)歷一次失敗的考試,每面對一次復雜的人際問題……對他來說都有價值,都是在為未來準備。
所有不可調和的親子矛盾,都源于父母和孩子的認知錯位。只有我們努力聽見更新、更廣闊的聲音,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去深挖、探討“做與不做一件事的真正理由”時,才有可能實現(xiàn)和孩子的認知對齊。這也才有了親子間進一步溝通的可能。
當然,除了這種上學的“無意義”感,很多躺平、擺爛的孩子,是切切實實遇到了學業(yè)困境。這需要家長重新定位問題,降低孩子學習的難度,然后以最小的步子開始,一點一點幫孩子把挫敗的感覺代謝掉,把成功的體驗積攢起來。
(據(jù)微信公眾號“新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