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一文中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深入挖掘、繼承、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鄉(xiāng)土文化,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保護文化遺產是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因此,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讓文化遺產持續(xù)煥發(fā)時代風采。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深層支撐。做好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就要從更高維度、更廣視野把握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大意義,堅定地扛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責任使命;就要統籌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樹立“大考古”理念,構建“大保護”體系,推動“大融合”傳承,讓其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fā)展。
歷史文化遺產既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撐。它們的存在和傳承,不僅可以滋養(yǎng)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更為當代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尤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更是文明互鑒、多元共生的交流紐帶。讓人高興地看到,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fā)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千年文脈綿延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特別是在文化多樣性受到沖擊的當下,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當代社會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唯有持續(xù)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才能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脈。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加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努力推動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星羅棋布在中華大地上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綻放新時代光彩,不斷為我國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