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媒體沒有當今這么發(fā)達之前,美術評論的從業(yè)者還是比較專業(yè)的,他們大都是美術史論專業(yè)畢業(yè),他們的美術評論雖然也存在著『紅包』評論與一些低水平評論的個別現(xiàn)象,但美術評論界絕對沒有像今天一樣如此的復雜與繁亂。
當代自媒體高度發(fā)達以后,美術評論界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自媒體評論人,這是我給他們起的名字。他們僅僅出現(xiàn)在自媒體中,這一群體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真評論,大多數(shù)都是偽評論,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媒體評論人幾乎不在紙質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他們大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使偶爾發(fā)表過文章,也不會是萬字長文,肯定是小短篇。他們所發(fā)文章的刊物也不會是核心期刊或者『C刊』,肯定也是一些不太上檔次的刊物。因為正規(guī)的學術刊物都有一套嚴謹?shù)囊笈c規(guī)范,科班出身的美術評論者也都受過嚴謹專業(yè)的學術訓練,所以他們大多能寫出規(guī)范的學術文章并發(fā)表在正規(guī)的不收費的學術刊物上,而沒有受過專業(yè)學術訓練的人則寫不出來。尤其是大文章與有學術深度的文章,更是難寫,大文章的駕馭能力需要練習,深度學術文章更是如此,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所以我有一個觀點,一個人的學術能力如何,就是他的文章不找任何關系、不花錢,能不能投中一本核心期刊或『C刊』,因為我知道幾乎所有的核心期刊主編看見優(yōu)秀的文章都是兩眼放光,都是求之不得。依此,受過專業(yè)學術訓練、且能寫出優(yōu)秀學術文章并發(fā)表的人大多都進了體制內,很少會去做自媒體評論,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自媒體評論人往往沒有受過專業(yè)的學術訓練,不具備這樣的學術素質,很難寫出優(yōu)質的學術論文,更難在高端的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他們也不會去鍛煉這方面的能力,因為他們『志不在此』,他們的『志』不在學術,而是在『利潤』。
第二,自媒體評論人大多是知識的搬運工,毫無創(chuàng)新性與創(chuàng)造性,他們大多是將現(xiàn)有的知識進行整理,而且由于不專業(yè),還經常出現(xiàn)錯漏。他們的評論篇幅大多不長,都是小段文、小視頻,而且不強調學理與學術,能唬人就行。這些評論感覺比較即興,但很多都是做了功課的,是有文稿的,評論人其實是在背書。篇幅小是自媒體的特點,長了沒人看,還浪費流量,觀眾也沒有那么長的時間聽你長篇大論。這些評論看似是即興評論,其實都是對著文稿在背書,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們沒有深厚的學術積淀與素養(yǎng),很難做到即興式的評論,旁征博引,隨手拈出。即便是短評,如果你認真聽,還是有很多破綻,如某視頻號愣是把范寬《溪山行旅圖》的皴法稱之為米點皴,還見有視頻號說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大畫家趙孟手把手教出來的;說中國畫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筆墨,幾千年來,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等等。這些話對外行人講講,能唬人;對于內行人來說,都是錯的。
第三,自媒體的評論都比較吸引人,評論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通過各種途徑吸納粉絲。他們的評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酷評,這一類說話比較極端,愛罵一些名人名家。由于自媒體評論人大都不在體制內、也不用負責,所以說話比較犀利,對一些名家說批評就批評,前段時間看到有個視頻號批評史國良的畫不是中國畫,還說了一些其他批評的言論,我覺得站不住腳。但普通觀眾喜歡看,所謂看熱鬧不怕事大,這樣的視頻評論能吸引人,增加粉絲,我看很多粉絲都留言稱贊他敢說真話??梢娕u名家這個方法是有效果的,這些自媒體評論人不是跟誰過不去,而是想通過批評名家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第二類是故事評論,主要是講故事,專挑一些有故事的美術家與作品來講,沒故事的作品也得硬編一些故事,因為這樣才有吸引力。
第四,自媒體評論人的最終目的大多都有商業(yè)性。自媒體評論人大多都是團隊作戰(zhàn),看似都是一個人在那里講,其實從服裝道具、視頻剪輯、文案設計等都是各有分工,只不過是人多人少的問題。這些人都要生存,天天拍視頻、做評論,沒有收入怎么活呢?所以商業(yè)性才是他們的終點。自媒體評論人通過提升知名度、增加粉絲量,然后進行商業(yè)行為,粉絲就是他們的消費群體。我見過兩個自媒體評論的視頻號,他們都進行直播帶貨,賣畫、賣茶葉、賣宣紙、毛筆等,所賣之物大都與書畫有點關系,否則他的這些粉絲也不感興趣。而學術界的評論者往往都是獨行俠,有工資,沒生存問題,自己寫完投稿、發(fā)表就算完成,他們撰寫評論的目的或是為評職稱,或是為名氣,當然也有學術的公心在里面。這是兩者之間的本質不同。
雖然自媒體評論人不專業(yè)、不學術,甚至還有商業(yè)目的,但他們卻有強大的影響力,動輒幾十萬粉絲,讓專業(yè)的評論者羨慕不已。美術評論界再知名的學者能有幾千粉絲都已經是天花板了,面對這種差距,不禁讓人感慨。專業(yè)的美術評論家不會為了吸引粉絲不擇手段,他們不說是高高在上,但起碼是在學術頂端,俯視這些自媒體評論人,與此同時,也在感慨這些業(yè)余的自媒體評論人出本大話藝術史都能賣幾十萬冊,而自己投入莫大心血出版的學術著作也就二千冊了事,多少還有點『玉皇若問人間事,唯有文章不值錢』的酸楚。
最后,還有一點值得討論,那就是粉絲的問題,其實也是專業(yè)和普及的問題。
自媒體評論人的粉絲中沒有專業(yè)人士,都是美術知識極其薄弱的外行人,學術界評論家的粉絲都是專業(yè)人群。那么問題來了,在當代全民美育工程的推動中,這些不專業(yè)的自媒體評論人實際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利弊共生。普通老百姓不會去看我們專家寫的評論文章與專著,但卻會長時間關注這些自媒體評論視頻號,人民群眾的審美知識需求、自媒體評論人輸出的優(yōu)劣不等的知識、專業(yè)評論者的缺席,這三者之間形成了暫時難以協(xié)調的矛盾,這可能是需要我們思考、討論、解決的新命題。
(本文作者系廣西藝術學院教授)
(責編 李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