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貧居,讀《淮南子》①,得“螳螂伺②蟬自障葉③,可以隱形”,遂④于樹下仰取葉——螳螂執(zhí)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shù)斗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⑤答言“見”,經(jīng)日,乃厭倦不堪,紿(dài)⑥云“不見”。嘿(mò)然大喜,赍(jī)⑦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
①《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共同編撰的一部哲學著作。
②伺:窺伺。
③自障葉:遮蔽自己的樹葉。
④遂:于是,就。
⑤恒:經(jīng)常,常常。
⑥紿:哄騙。
⑦赍:攜帶。
本文選自《笑林》,說的是一則令人啼笑皆非又發(fā)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楚國有個生活貧困的人,讀《淮南子》,看到書中寫“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擋,可以用來隱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樹下仰面摘取樹葉。當他看見螳螂攀著樹葉窺視知了的時候,他就把這片樹葉摘了下來。一失手,樹葉落到樹下,樹下原先已經(jīng)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枚樹葉。于是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不看得見我?”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苯?jīng)過一整天,妻子實在不耐煩了,只得哄騙他說:“看不見?!背税底愿吲d,他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別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縣里的公差把他綁起來送進了衙門。
這個故事引人發(fā)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這樣的人,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總是憑主觀想象,想當然地做事情,結(jié)果把事情弄得很糟。我們讀過這則笑話之后,應當引以為戒。
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如果不能跳出思維的誤區(qū),盲目地、片面地、機械地去看待某個事物,就會犯和“楚人”一樣的錯誤。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唐朝唐宣宗在位時期,有個名叫李遠的人,性格豪放,灑脫不羈,酷好棋酒,文采斐然。進士及第之后,李遠做過縣丞、縣令這類的地方小官,后來奉調(diào)進京。
李遠跟擔任過宰相的令狐绹私交不錯。在李遠擔任京官期間,令狐绹曾建議唐宣宗對其委以重任,外放為杭州刺史。唐宣宗知道李遠的名聲,他有些疑惑地對令狐绹說:“我聽說這個人可是有些不務(wù)正業(yè)啊。你看看他寫的詩,‘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除了喝酒就是下棋,這簡直就是玩物喪志,怎么可以委任他去治理一方土地,造福一方百姓呢?”
但令狐绹看人還是比較準的。他對唐宣宗說,“李遠這個人我還是比較了解的。他詩中的那些話,不過是表達了一種文人雅士的情調(diào)而已,不能簡單地把他看成一個不務(wù)正業(yè)的人。派他去做杭州刺史,我相信是能夠勝任的?!?/p>
話雖這樣說,但唐宣宗卻沒有松口。過了一段時間,令狐绹再次向唐宣宗建議,委任李遠出任杭州刺史。在令狐绹的堅持下,唐宣宗只好同意了。
事實證明,令狐绹沒有看錯人。李遠到任之后,勤勉敬業(yè),工作很是認真負責,并沒有把時間精力都耗費在寫詩、喝酒、下棋上。他重視農(nóng)耕生產(chǎn),積極發(fā)展商貿(mào)活動,為當?shù)匕傩兆隽瞬簧俸檬拢演爡^(qū)治理得井井有條。
事實上,李遠是晚唐比較有名的詩人,與杜牧、李商隱、溫庭筠、許渾等人多有交游。李遠與許渾的作品,在當時頗負聲望,有“渾詩遠賦”之名頭。但寫一手好詩與做一個好官并不沖突,唐宣宗先入為主,犯了“一葉障目”的錯誤,險些失去了一個得力的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