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舞臺效果一般,但唱得是真好,水平在線?!痹谑⒈睆V場上看戲的居民陸阿姨講。
“像我們這群喜歡唱戲的,擔心的不是唱得累,就怕沒機會唱啊?!膘`峰喜洋洋藝術(shù)團的隊長欽幼芬稱。
位于相城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的北橋街道,自古人文薈萃,亦是“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xiāng)”。北橋人愛聽戲,也愛唱戲,這里的老老少少對戲曲文化的感情非常深。這里也是多種地方戲曲文化的匯集地,每年,北橋街道開展“冶長涇杯”長三角戲曲票友大會、“戲韻里的家園”等眾多戲曲文化惠民演出。當?shù)赜?支本土民間戲曲團隊活躍在村頭巷尾,樂此不疲。北橋評彈娃們,也是實力擔當,屢次登上央視舞臺,連獲大獎……靈動的水袖,舞出北橋的水鄉(xiāng)清韻。婉轉(zhuǎn)的曲音,唱出北橋的文化自信。生活在“戲鄉(xiāng)”,該有多幸福啊。
千年風雅唱到今
冶長涇畔的北橋,在悠悠歷史長河里,孕育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戲曲鐫刻在北橋文化根脈之上,成為北橋人的一道難忘鄉(xiāng)愁。
北橋,古稱蓮花鎮(zhèn),清康熙年間,北橋有南橋和北橋兩座石橋,北橋因商業(yè)發(fā)展較快,清代成為集鎮(zhèn),鎮(zhèn)以橋名。自古繁華的北橋,商賈大亨往來不絕,南北文化在此融合,戲曲藝術(shù)在此生根。北橋人喜歡唱錫劇、滬劇、越劇、京劇和黃梅戲等,尤其擅長錫劇。因水運而繁華的北橋,滋養(yǎng)和孕育了一代代藝術(shù)名家。北橋的戲臺多,戲曲人才更是層出不窮。
據(jù)記載,唐廣明元年(880)建覺林寺,其旁陳武烈帝廟內(nèi)置有戲臺。宋紹圣元年(1094),兵部尚書尤輝,退隱歸鄉(xiāng)后,出資修新覺林寺和戲臺。宋紹興二年(1132),兵部郎官尤著,告老回鄉(xiāng)后請戲班子到家中唱戲。清康熙年間,戲曲家尤侗,是北橋尤家人。這位名士善詩詞精戲曲,修過《明史》,還編寫了《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等多部雜劇。其家中有戲女、歌童、女樂十多人,并親自教習排練。清初,南橋城隍廟內(nèi)建古戲臺,兩旁設有看戲廂樓,每年立夏、中秋等節(jié)日舉辦廟會,南北橋兩個戲臺,戲班競相演出,觀眾擠滿廂樓和四合院。清末民初,闕家橋闕阿水避難到了上海謀生,帶子女唱小熱昏、表演獨腳戲開始,為之后組成舊上海第一個滑稽劇團打下基礎。闕阿水的一雙子女笑嘻嘻和笑奇奇后來成為滬上滑稽界的開山前輩。當代滑稽演員筱聲咪也是北橋闕家后人。還有彈詞名家茅雨庵、俞筱云、郭彬卿,二胡名師俞小和尚等,都是從北橋走出去的。
20世紀50年代,業(yè)余劇團的馬維克、馮仁德等排演錫劇《劉胡蘭》。豐伯榮、馮壯妹演出錫劇《雙推磨》。北橋公社文工團成立,排演錫劇《珍珠塔》;20世紀70年代,17個大隊排演《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涌現(xiàn)了一批唱錫、滬、京劇的業(yè)余演員。北橋鄉(xiāng)文藝宣傳隊成立,后改名錫劇隊,30多年堅持自編自演錫劇,送戲下鄉(xiāng),上山進城唱大戲;到后來,少兒戲曲班、少兒評彈班成立,荷緣戲曲文化社、喜洋洋文藝表演隊、漕湖之聲戲曲隊等民間隊伍相繼涌現(xiàn),為戲曲之鄉(xiāng)的文化傳承扛起大梁。
北橋城隍廟內(nèi),留存至今的古戲臺,至今余音繞梁。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都有當?shù)仄庇训桥_獻藝,臺上演繹得惟妙惟肖,臺下聽得如癡如醉。這座明清時期所建的古戲臺,雕梁畫棟,傳承了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的明清戲臺建筑風格。戲臺為高臺閣式建筑,東西兩側(cè)建有看戲的廂樓6間,呈“四合院”式。臺前是中心大院,院內(nèi)青磚鋪地,是相城地區(qū)僅存的古戲臺。
相城北橋,這個低調(diào)的橋上水鄉(xiāng),骨子里飽含著戲曲的真性情,身處此地,叫人著迷。
大戲小戲連軸轉(zhuǎn),情韻戲鄉(xiāng)底氣足
覺林公園內(nèi),弦音悠揚,曲聲婉轉(zhuǎn),漕湖之聲民樂隊演唱了耳熟能詳?shù)膽蚯?,居民們或站著,或坐在花圃邊上,聽得很投入。盛北廣場上,北橋街道“文藝輕騎兵”演出火熱開啟,靈峰喜洋洋藝術(shù)團帶來的錫劇《珍珠塔·前緣會》,讓人聽得入迷。
“我喜歡聽戲,有這種機會怎么能錯過?”盛北社區(qū)的陳阿姨吃過晚飯,拿著木凳到廣場上搶了個靠前的位置,等待聽戲。沒有高級的舞臺,沒有專業(yè)的燈光和音響設備,全場就靠一個移動音響、幾支話筒“撐場”,然而這樣接地氣的演出確實吸引了不少居民捧場。
“文藝輕騎兵”是近兩年北橋街道文化惠民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通過簡化舞臺道具,讓文藝演出成為更有性價比的“戲曲巡演”。除此之外,“三下鄉(xiāng)”“戲韻里的家園”等活動不斷,年均上百場的文化惠民活動,持續(xù)為當?shù)厝罕娞峁┲S富的文化大餐。街道依托“戲曲之鄉(xiāng)”的底蘊,組織荷緣戲曲社(原街道文藝宣傳隊)、靈峰喜洋洋藝術(shù)團、莊基開心戲曲隊、漕湖之聲民樂隊、盛北和樂戲曲隊、盛北之音文藝社等6支本土民間戲曲團隊,前往當?shù)馗鞔澹ㄉ鐓^(qū))開展巡演,將優(yōu)秀的戲曲節(jié)目送到居民“家門口”。廣場上、會議室里,持續(xù)點燃著票友愛唱戲、戲迷愛聽戲的熱情。
各團隊還不惜拿出“壓箱底”的本領(lǐng),演繹最新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如《小門面,大生意》首次公開演出。為了不錯過每一次演出,戲迷之間還建了群,演出前,大家都會相互聯(lián)系著趕來觀看。正因為有這么多執(zhí)著的戲迷,北橋文化惠民的腳步也越走越扎實,北橋人的文化自信也一天天提升。
活躍在村頭巷尾的這些民間文藝團隊,是北橋“戲鄉(xiāng)”文化實力的重要支撐,是他們挑起了戲曲之鄉(xiāng)的復興大梁。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戲曲佳作不斷,包括編排大型錫劇《珍珠塔》《尋兒記》、錫劇小戲《幸福計劃》《一封志愿書》《尤成美》《一頓家常飯》等。所有演員都來自北橋地區(qū)業(yè)余團隊的戲曲票友。
作為北橋文藝宣傳隊的第二代演員,沈才元是荷緣戲曲社中年紀最長的“名角”,被當?shù)貞蛎苑Q為“小王彬彬”。他的隊友張洪英和李林建夫婦也是荷緣戲曲社的骨干,長期活躍在北橋文化活動一線,女兒李曉君也鐘愛于戲曲演唱。2001年,一家三口參加央視《歡樂之家》才藝大賽,以戲曲聯(lián)唱的形式,串起滬劇、錫劇、黃梅戲等曲種,驚艷四座。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古韻今風,情韻戲鄉(xiāng)。
16年培育600余名“戲曲小藝人”
周少石是北橋少兒戲曲班第一屆學員,6歲開始接觸戲曲。2012年,年僅11歲的他搭檔同學范凡,以錫劇名曲《雙推磨》選段征戰(zhàn)第十六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成功摘得地方戲業(yè)余組金獎,周少石還斬獲“小梅花”稱號。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笔煜さ男桑瑒e樣的唱腔,北橋評彈娃獻唱了《紅梅贊》。小朋友們年齡雖小,個個表演得有模有樣,惟妙惟肖。
傳承戲曲,從小抓起。2007年,北橋中心小學成立少兒戲曲培訓班,編寫教本,聘請校外專家對“戲曲苗子”言傳身教。2013年,北橋中心幼兒園開設少兒評彈班,組建少兒評彈藝術(shù)團。2018年,北橋中學成立戲曲班,開啟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新一輪傳承。依托校園陣地,北橋街道累計培養(yǎng)了600多名技藝精湛的“小戲苗”,赴全國各地演出,獲得江蘇省第六屆少兒曲藝大賽一等獎、蘇州市首屆“繁星獎”銅獎、蘇州市群眾文化優(yōu)秀作品大會演金獎等榮譽。北橋中心幼兒園、小學的評彈特色教學已成功銜接,普及到各年級,拿手戲有《牡丹喜迎春風來》《蘆花謠》《蝶戀花》等。讓北橋人更引以為傲的是,北橋少兒評彈班登上央視舞臺,并走出國門,用吳儂軟語向全世界展示北橋風情、江南文化。
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北橋中心幼兒園和北橋中心小學評彈教師李紅介紹了北橋少兒評彈的心路故事。她率領(lǐng)輔導的評彈娃11次登上央視舞臺,得益于在表演形式上有突破、在教授內(nèi)容上有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努力。守正創(chuàng)新,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娃娃們由此成為戲曲文化的主動實踐者和生動傳播者。
北橋,你真的很“戲精”
伴隨著一曲戲歌《戲韻里的家園》,2023年第九屆“冶長涇杯”長三角戲曲票友大會落幕。盛會上,激越的笙弦鑼鼓聲、優(yōu)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經(jīng)典的唱段,來自長三角各城市的10支團隊50名選手現(xiàn)場激烈PK,大綻光芒。在參賽劇種方面,除了以往的昆劇、京劇、滬劇、越劇、錫劇等,豫劇首次加入“冶長涇杯”,推動大會向著百花齊放的盛景踏浪前行。大會還邀請到小王彬彬、董云華、徐蓉、王池良等戲曲大咖助力,更有網(wǎng)紅戲曲達人登臺獻藝,帶來昆曲《游園驚夢》、滬劇《金絲鳥》、越劇《盤妻索妻·賞月》等,戲韻傳唱四方。
2007年起,北橋街道連續(xù)舉辦五屆戲曲票友大賽,2015年升級為“冶長涇杯”蘇州市戲曲票友大賽,參賽選手也從最開始的北橋本地擴展至江浙滬地區(qū),成為蘇南票友間頗有影響力的戲曲賽事,享譽全國的戲曲名家齊聚一堂。十多年來,“冶長涇杯”戲曲票友大賽收獲了無數(shù)戲迷,頒獎晚會當天,一位老人專程從蘇州市區(qū)打車來到大會現(xiàn)場,向越劇名家獻花。她深深感受到組委會的用心之處,“無論是賽制、規(guī)模、劇種,還是地域、專業(yè)水平上都有了很大創(chuàng)新和進步。感謝‘冶長涇杯’這個平臺,給了我一次珍貴的‘追星’機會。”
去年,蘇州市政協(xié)昆評室與相城區(qū)政協(xié)聯(lián)合開展送戲進社區(qū)之文化惠民演出,第一站就來了北橋街道。錫劇《珍珠塔》、昆曲《游園驚夢》片段、王池良短篇評話《最美吳音》等紛紛登場,這些接地氣、暖民心的節(jié)目,送到居民身邊,讓戲迷們過足戲癮。
作為全國首個鄉(xiāng)鎮(zhèn)級“中國民間戲曲文化之鄉(xiāng)”,多年來,北橋街道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以繁榮戲曲文化、曲藝文化為己任,打造具有戲曲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傳承保護,堅持文化惠民,讓更多百姓綻放文化自信的笑容。
每年,北橋街道依托民間文藝團隊送戲下鄉(xiāng)演出超100場,演出時長超180小時,惠及群眾超10萬人次。戲曲已經(jīng)融入北橋人的“血脈”,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孩子,學戲、唱戲,成為常態(tài)。
北橋之戲,是一首未完的詩,一幅待續(xù)的畫。以水之柔構(gòu)建詩意江南,以戲為名增強文化實力,若是你來蘇州,我想帶你到北橋走一走,看看舊時的詩意、今日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