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橫河,西起學(xué)士河口,經(jīng)道前河,飲馬橋東折南轉(zhuǎn)東,與十全河相接,到葑門外城河,全長約3.3公里。其歷史悠久,自宋朝以來,其位置和走向幾乎保持不變。這條河流在《平江圖》《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等歷史地圖中均有記錄,顯示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地位。
第三橫河的保存狀況良好,河水靜靜地流向遠方,自日出至日落,或繁華,或沉靜,欲語還休地訴說著歲月的沉淀。一路沿河而行,感受到的是古老氣息和現(xiàn)代繁華的融合,沉淀下來的是姑蘇自在之風(fēng)味。
道前河,一直都是歲月靜好的樣子
暮夏時節(jié),繁花落盡,道路兩側(cè)綠樹成蔭,卻多了一份寧靜與深沉。道前河畔,又是如何一番風(fēng)景?
道前河位于道前街南邊,寬度不過五米。沿河畔步道走走停停,粉墻黛瓦的民居被綠樹掩映,微風(fēng)過處,枝葉搖曳,更添靈動。蒼綠繁茂的銀杏歲月靜好,陽光從密密實實的葉片縫隙中灑落下來,斑駁地照在路上、行人的身上。而靜水流聲的松綠色小河,又將這所有的一切,倒映出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丹青。
這里有優(yōu)雅的茶樓、文藝的甜品店,這里集合了精致的服飾小店,也充滿了市井的煙火氣。待到秋高氣爽的時候,金黃的銀杏葉掛滿枝頭,那又是一道令人忍不住一再回望的風(fēng)景線。
自西向東,孫老橋是道前河上的第一座橋。孫老橋由唐朝刺史白居易建造,那時稱“白頭橋”;到了宋朝,知州孫冕重修,改稱為“孫老橋”;元總管道童再建,名“石巖橋”;明代復(fù)稱“孫老橋”。宋代詩人梅摯《過白頭橋》詩云:“白頭橋奈白頭何,舊德如存故老歌,不特輿梁起遺愛,大都才美服人多?!泵鳌豆锰K志》記載,綠水園在孫老橋東面,古時候為朱勔別墅。除了孫老橋,樂村橋、公和橋、吉利橋、府署橋、金獅橋等古橋靜靜地橫跨在道前河上,河面映照著古橋的身影,營造出古樸而寧靜的美感。
如果將時間倒退百年甚至千年之前,這條浪漫的松綠色小河邊,可謂熱鬧非凡。
明清時期這里是蘇州官府衙署集中的區(qū)域,古代歷史遺存和近現(xiàn)代史跡十分豐富。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七處,控制保護的古建筑有十四處,曹滄洲祠堂、洪鈞故居、巡撫衙門舊址、清微道院、雷氏別墅、暢園等。
風(fēng)輕柔,歲月長。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故事在河畔發(fā)生,而道前河閃爍著時間雕琢留下的光澤,帶著那些過去的故事,緩緩地流去。
一場花船夜游,一河光影璀璨
十全街我們都熟悉,十全河你有沒有認真看過?十全河,兩路夾一河,南邊十全街,北邊自東向西分別是:長洲路、滾繡坊、帶城橋下塘、吳衙場,至今仍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格局,成為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經(jīng)典注釋。
在唐朝,已有十全河的古河道,那時稱為“烏鵲河”。如今,這條河作為蘇州古城區(qū)小橋流水風(fēng)貌的重要標志性河道之一,承擔(dān)著城區(qū)防汛、排澇、旅游景觀等功能。
得益于十全街沿街商鋪的“屏障”,十全河還算清靜。行走于河岸的街巷中,古色古香的建筑與現(xiàn)代商業(yè)設(shè)施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
隨著新文旅項目“十全探幽”的盛大啟幕,游人們將目光再次聚焦于此。
夜幕降臨,古老的十全河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浪漫。幾只繁花錦簇的花船,靜靜地泊在河上,仿佛是從古詩中駛來的畫舫,讓人不禁想起“興盡晚回舟,誤入古城深處”的意境。待游客坐滿之后,花船從十全街·吳衙場碼頭緩緩啟航,開啟一場穿越時光的浪漫之旅。
一路上,花船沿著幽幽水巷前行,兩岸粉墻黛瓦的民居如畫卷般鋪陳開,兩岸的燈光與河中的倒影交相輝映,如夢似幻。船在橋洞間輕盈穿梭,留下身后層層細膩的漣漪,光影交織間仿佛看見了舊時姑蘇的繁華景象。旅程結(jié)束,游船再次回到十全街·吳衙場碼頭。下船后可以沿著十全街逛一逛、嘗嘗美食,在晚風(fēng)中,感受蘇城的人間煙火。
古意盎然,十全河畔橋梁多
蘇州城內(nèi)河道縱橫,橋梁眾多,全長不過一千六百余米的十全河,就有橋梁十四座,平均每百米就有一座。無論站在哪座橋上,放眼眺望,輕輕流淌的河水如綠色的綢帶,向前緩緩飄去,橋梁像排列著的隊伍踞于水上,鱗次櫛比,幽美雅觀,構(gòu)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畫卷。
古橋是歷史的見證。十全河上的橋梁,大多年代久遠,有著數(shù)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歷史。據(jù)統(tǒng)計,明代以前的橋梁占半數(shù)以上。史籍記載,烏鵲橋、帶城橋在伍子胥造闔閭城時就已存在;帝師橋、船場橋、磚橋建于宋朝;福民橋、星造橋是明朝的產(chǎn)物。
如按名氣來排名,第一為烏鵲橋,烏鵲橋乃姑蘇名橋,古有吳王烏鵲館,故名。唐白居易詩云“烏鵲橋紅帶夕陽”。橋幾度興衰,如今為鋼筋混凝土單孔拱橋。今年年初,烏鵲橋路憑借一面字幕墻意外走紅,白墻帷幔配上“蘇州”“烏鵲橋”的紅色字體,充滿了文藝和復(fù)古的氣息,讓這里成為了全新的熱門打卡地。第二為帶城橋,帶城橋相傳越王勾踐破吳,西施被勾踐裝袋沉入橋下,帶城為袋沉之諧音。
其實,十全河上的這些古橋,不僅雅致動聽,還有它們各自的故事,如星造橋,始建于明朝,因用隕石補造入橋,故名。如帝賜蓮橋,建于宋咸淳年間等等。
人在橋上走,水在橋下流。古橋橫跨于河面上,宛如時光的廊橋,連接著過去和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