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西方國家常見的高蛋白飲食在我國也越來越受推崇,被認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么,營養(yǎng)學上有研究支持這樣的觀點嗎?到底要怎么攝入蛋白質呢?
蛋白質
有什么作用
人體正常運轉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蛋白質的參與,在人體結構中,小到細胞,大到組織和器官,蛋白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們常說攝入適量的蛋白質可以“增加免疫力”,有一部分原因是人體對抗疾病的免疫防線之一——抗體,也屬于蛋白質;此外,肌肉也是由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組成的,運動后的肌肉修復需要蛋白質,增肌需要蛋白質,減重也可以通過蛋白質分解供能來達成。
不過,蛋白質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質,人體內有機物供能的順序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只有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不足的時候,蛋白質才會參與供能,這會消耗自身的肌肉及組織,還會產生含氮的代謝廢物,因此不建議通過高蛋白飲食來減重。
蛋白質在人體內最終被分解成氨基酸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會作為原材料再用于合成體內的蛋白質。
植物蛋白的攝入量
與“健康衰老”相關
哈佛大學的孫祺教授團隊的研究顯示,植物蛋白的攝入量與“健康衰老”相關。研究結論發(fā)表在《美國臨床營養(yǎng)學雜志》2024年1月刊。
該團隊將“健康衰老”定義為沒有11種主要慢性病、心理/認知或身體功能健康,他們在對年齡在38~59歲之間的3721名健康衰老者的跟蹤研究后認為,植物蛋白的攝入量與延長健康壽命相關:與攝入較少的人相比,中年時攝入較多植物蛋白的人,晚年健康衰老的可能性高46%;每天增加10克植物蛋白,健康衰老的概率增加35%;此外,攝入更多的植物蛋白,還與更低的慢性病風險相關,認知和心理健康狀況下降的概率也顯著降低。
該研究還認為,其中的潛在機制,可能與植物蛋白和心臟代謝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相關,植物性食物有助于降低壞膽固醇水平、降低血壓和胰島素敏感性,并降低促炎標記物的水平。
蛋白質雖好
也需控量攝入
2024年2月19日,美國匹茲堡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代謝》上發(fā)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經人體試驗、小鼠實驗和細胞實驗發(fā)現,從蛋白質中攝入的能量超過總能量的22%時,會對負責清除細胞碎片的巨噬細胞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這些細胞在血管壁內堆積,從而產生動脈粥樣硬化。
也就是說,當我們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入量超過了一定比例時,則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推薦,三大營養(yǎng)素攝入的合理比例應為: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10%~15%??傮w而言,動物蛋白的吸收利用率高于植物蛋白,尤其是雞蛋、牛奶等,因而被
歸為“優(yōu)質蛋白質”。但無論是植物蛋白還是動物蛋白的攝入,都要依據個人身體狀況來動態(tài)調節(jié),適量與食物多樣化才應該是飲食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