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提出為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指明了方向,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Section B閱讀課的課堂活動設計為例,對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進行了探討,詳細分析了本課課堂活動設計的路徑,指出初中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活動設計應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加深對相應主題內(nèi)涵的理解。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馬夏琳(1982—),女,廣東省中山市永寧中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英語教師要踐行“學思結(jié)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的學習理念,引導學生圍繞真實情景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相互關聯(lián)、循序漸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涵蓋了知識理解、應用和創(chuàng)新,還體現(xiàn)了學習的綜合性和連貫性。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不應僅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七年級學生正處于思維模式轉(zhuǎn)變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從教學活動的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并設計課堂活動,增強活動的情景性、層次性。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
然而,目前的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實踐活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設計層面,活動過于復雜或單一,缺乏真實性;在實踐層面,教師過于關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忽視學生與教師、同伴之間的個性化互動,導致學生缺乏在探究和表達主題意義方面的深度實踐。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Section B 閱讀課為例,探討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一、文本解讀
1.語篇內(nèi)容(What):本語篇分為兩段,第一段敘述了端午節(jié)當天Zhu Hui在國內(nèi)的家人過端午節(jié)的情形。第二段敘述了遠在美國的Zhu Hui和他的寄宿家庭正在做的事情,表達了他對家人、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2.主題意義(Why):本單元的主題屬于“人與社會”范疇。主題群為“歷史、社會與文化”,子主題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文化習俗與文化景觀、節(jié)假日與慶祝活動”。本單元Section B的語篇引入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元素,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了解端午節(jié)的習俗文化,體會“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的家國情懷。
3.語篇結(jié)構(gòu)(How):本語篇是一則電視新聞報道。語篇中包含本單元的主題詞匯(如Dragon Boat Festival、boat races、host family等)以及主題句型。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正確使用與端午節(jié)和日?;顒佑嘘P的詞匯進行表達。
2.學生能在學習中體會現(xiàn)在進行時時態(tài)的具體使用條件和運用方法。
3.學生能通過觀察文章配圖,猜測文章大意。
4.讓學生了解端午節(jié)的文化習俗。
5.學生能根據(jù)新聞報道的六要素(5W+1H)復述文章。
6.讓學生感受“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的家國情懷和理解祖國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價值觀。
從布魯姆認知目標層次的角度來看,上述目標中,第1到第3個目標涉及學習理解類活動,屬于知識、理解、應用層次;第4和第5個目標涉及應用實踐類活動,屬于分析、綜合層次;第6個目標涉及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這些目標層層遞進,能引導學生從目標語言出發(fā),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主題。
三、教學過程
(一)基于話題的課前預習類活動
課前預習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開展課前預習類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做好學習準備工作,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語篇內(nèi)容較為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在課前可開展一個問卷調(diào)查活動,以了解2010年以后出生的學生對端午節(jié)的情感、態(tài)度和認識。部分問卷內(nèi)容如下:When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o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memory of ?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了解學生對端午節(jié)相關知識的認識及其對端午節(jié)的態(tài)度,能更好地設計后面課堂的問題。
(二)基于語篇的學習理解類活動
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梳理、概括與整合語篇內(nèi)容,幫助學生構(gòu)建系統(tǒng)的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
【活動1】在課堂剛開始時,教師可運用動畫技術(shù),結(jié)合本課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主題語境:展示新聞、報紙中與賽龍舟相關的圖片,提出“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 report mainly about?”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語境和提出問題,能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鞏固現(xiàn)在進行時時態(tài)(be doing)的知識,同時能引導學生關注語篇的出處,讓學生掌握觀察語篇配圖的學習策略。
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語篇中的圖片,并結(jié)合圖片思考語篇的主題是什么,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語言知識。
【活動2】讀中階段,教師可把語篇分為兩個部分來解讀,讓學生在細讀課文后,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Where is Zhu Hui now? Where is his family?
(2)When is the story happening?
(3)What are Zhu Hui's family doing at home?
(4)What are Zhu Hui and his host family doing?
以上教學活動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語篇的結(jié)構(gòu),獲取一定的信息,對語篇的主題形成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可讓學生結(jié)合上述四個問題的答案,在小組內(nèi)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Why is it like any other night for Zhu Hui and his host family?
(2)How does Zhu Hui feel?
探討這兩個問題時,學生需要對前面獲取的信息進行梳理和整合,以進一步了解語篇的主題,理解語篇所表達的情感,這能為學生在讀后活動中的語言輸出奠定基礎。
該活動能使學生使用目標語言與同伴互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活動中,學生需要主動進行學習探究,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被動地聽教師講課和記筆記。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主要觀察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
(三)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
在學生對語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便可以開展深入語篇的應用實踐類活動,讓學生進行描述、解釋、分析和應用等更深層次的語言運用活動。這些活動能幫助學生內(nèi)化語言知識,加深他們對相應文化背景的理解。
【活動3】學生結(jié)合之前整理和提煉的知識內(nèi)容,應用已掌握的語言技巧,完成六要素(5W+1H)思維導圖(如圖1)。同時,學生結(jié)合思維導圖復述語篇內(nèi)容。在該活動中,學生需要獲取、梳理、學習語篇中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并交流探討,以鞏固、吸收所學知識,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
【活動4】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與同伴展開交流:“If you are an exchange student in the USA,your partner is an American,you are introducing the custom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這一活動能為學生提供內(nèi)容整合和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內(nèi)化和運用新學的語言知識(對端午節(jié)風俗的表述)。同時,該活動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整合信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語篇的文化內(nèi)涵。
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復習、鞏固語言知識,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語言教學強調(diào)探究與表達。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巧妙地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情境:為外國朋友介紹端午節(jié)。這樣,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語篇主題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增強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積極思考、深化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語篇外化的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要想有效開展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教師就要把握好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要求[1]。語篇外化是深入挖掘語篇主題的最終目標,這一過程所涉及的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往往超越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所接觸的文本內(nèi)容[2]。
【活動5】教師提出問題:“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e know that students abroad miss their homes and family very much. But still some students choose to work abroad after their study. Should they come back home or work abroad? Why?”。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并寫出支持或反對某一觀點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從社會、個人等方面進行分析,并組織學生開展分享活動。通過分享活動,學生能總結(jié)出“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 but the interests of societ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ose of individual.”。
英語課程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課程,“立德樹人”是其根本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途徑。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對語篇進行了拓展延伸,與開頭引入部分的內(nèi)容相呼應。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他們站在個人和國家社會的視角去審視問題,能培養(yǎng)他們批判與評價的高階思維,提升他們的知識素養(yǎng)。
【活動6】課后作業(yè)拓展:尋找國外的端午節(jié)元素。
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diào),學生只有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理解、應用和創(chuàng)新活動中,才能學會語言知識[3]。這些活動不僅包括課堂教學活動,還包括課后的實踐拓展活動。課后作業(yè)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語言知識,加深學生對相應語篇主題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提升。那么,除了中國,是否還有其他國家過端午節(jié)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后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搜索、查閱圖書等途徑去尋找答案。
經(jīng)過一個周末的搜集,有學生上交了如下調(diào)查情況。(如圖2)
四、反思與總結(jié)
在這一節(jié)閱讀課的活動設計中,教師基于語篇主題設計了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以此幫助學生自主完成課程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表達自己對課程主題的認識、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進行主題思想的探究。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停留在了解語篇表層結(jié)構(gòu)和意義的層面,忽視對主題意義的深入探究[4],或者深入探究的方向不對,使活動探究教學流于形式。對此,教師應當重視以下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充分地解讀語篇,厘清語篇脈絡,從而深入理解語篇的主題意義。在課堂活動設計中,一方面,教師要研究語篇的類型,了解相應語篇類型的特點,如記敘文通常按時間、地點、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等要素展開,而新聞報道通常按“5W+1H”的線索展開。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入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有一些語篇的主題意義是和單元主題貼合的,十分明顯,但有些語篇的主題意義較為隱晦,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深入探究。第二,在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所有教學活動必須指向?qū)W科核心素養(yǎng),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為目的。
結(jié)語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貫徹英語學習活動觀,重視語言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和體驗性,幫助學生在真實的主題語境中深入理解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谟⒄Z學習活動觀的閱讀教學活動設計,不僅能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且能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種教學設計符合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重視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深層次理解。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張?zhí)﹦?主題意義探究視閾下英語課堂學習活動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0(6):25-28.
程曉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初中英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