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歷史學習水平、歷史學科思維、自主學習能力三個方面入手,簡要闡述初中歷史開展大概念教學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在此基礎上,從整合教學內容、設定教學目標、搭建知識框架三個維度開展探究,具體分析大概念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實際運用,以幫助學生掌握初中歷史知識,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進步。
關鍵詞: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沈青(1996—),女,江蘇省海安城南實驗中學。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夠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lián)結成為整體,并且賦予它們意義的概念、觀念。同時,課程標準也給出了整合和提煉大概念的建議,如能夠統(tǒng)領整個學習板塊的大概念、學習單元中的大概念、每課中的大概念等?;诖?,筆者組織學生圍繞世界近代史中的“資本主義發(fā)展”這一大概念進行思考學習,提高學生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整體認知,深化學生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全面掌握。
一、初中歷史開展大概念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水平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以死記硬背為主,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但學生沒能深入理解各個歷史知識點,無法熟練、靈活、系統(tǒng)應用歷史知識,進而影響學習水平的進步。開展以大概念為主的歷史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習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對知識點間關聯(lián)性的認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由淺層向深層過渡,實現(xiàn)歷史學習水平的提升[1]。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思維
從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思維的角度看,通過組織學生分析歷史現(xiàn)象、解讀歷史事件,能夠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在應用思維能力學習歷史的同時,實現(xiàn)學科思維的進步,樹立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觀念意識。對此,教師應重視開展大概念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歷史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歷史觀念與全球視野,從而落實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思維的目的。
(三)有助于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tǒng)歷史課堂中,教師是主動傳播知識的一方,學生則是被動吸收知識的一方。這樣的師生關系能夠保證教師知識教授的進度,但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成長與進步。在大概念下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角色發(fā)生了一定改變,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體,教師的角色則定位為引導者。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引下,針對給定的歷史課程材料,通過自主搜集資料、自主分析問題、自主總結成果等,實現(xiàn)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應重視對大概念教學手段的應用,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初中歷史開展大概念教學的策略
(一)基于大概念整合教學內容
以世界近代史“資本主義發(fā)展”這一大概念教學為例,這部分內容包括資本主義的產生、相關制度的確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等,主要來自初中歷史教材九年級的一些單元。教師在開展大概念教學前,應組織學生共同整合教學內容,圍繞“資本主義發(fā)展”進行發(fā)散思考,形成對大概念知識的初步認知。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梳理,學生應能夠理清“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并提煉出串聯(lián)知識的主線。具體而言,九年級上冊中涉及相關內容的主要有第五單元“走向近代”、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九年級下冊中涉及相關內容的主要有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第四單元“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五單元“二戰(zhàn)后的世界變化”。通過對上述單元標題的分析以及對單元內容的簡要瀏覽,學生應能夠提煉出“資本主義的產生→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資本主義的危機與應對→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一分析與學習“資本主義發(fā)展”大概念的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帶領學生進一步明確各個環(huán)節(jié)應掌握的重點內容。比如,在學習“資本主義的產生”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出需要重點掌握生產組織逐漸資本化的標志、資本主義產生的思想文化基礎、如何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等知識。由此,學生可以初步構建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思維導圖(如圖1),讓教材中的知識變得更具體、更系統(tǒng)。
圖1 世界近代史“資本主義發(fā)展”大概念思維導圖
依據(jù)大概念整合教學內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性認知,幫助學生有效把握大概念;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依據(jù)大概念構建思維導圖[2]。這樣可以為后續(xù)系統(tǒng)講授課程知識筑牢基礎。
(二)基于大概念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的指引,是學生針對性思考知識、有效把握學習重點的方向導航。在一般形式下的歷史課堂中,教師以設定具體單元或者具體課時的目標為主。而在大概念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具體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設定具有整體性、宏觀性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以宏觀目標為引領、以具體目標為抓手,實現(xiàn)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大概念下歷史知識的深度學習[3]。
根據(jù)圖1,教師可以設定整體性的學習目標如下:第一,按照時間順序,掌握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進程;第二,分析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與標志;第三,掌握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重要歷史事件及其重要影響,如兩次工業(yè)革命、兩次世界大戰(zhàn)等;第四,思考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如法國、美國、俄國、日本等;第五,分析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趨勢。
具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需要依據(jù)課程教學內容設定。以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走向近代”的內容為例,本單元對應圖1中“資本主義的產生”這部分內容,在講授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時(對應圖1“生產組織資本主義化”),教師可設定三個教學目標:第一,了解11世紀后,歐洲農村開展墾殖運動,推動西歐經濟和社會的變化。第二,了解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過程,知曉歐洲出現(xiàn)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并發(fā)展;認識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生產關系的變化(重點與難點)。第三,了解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逐漸成為新的政治力量。
在講授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時(對應圖1“思想文化基礎”),可設定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探究文藝復興的背景、產生的原因,理解文藝復興的核心內容(重點);第二,把握文藝復興的核心與實質(難點)。
在學習第15課“探尋新航路”與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對應圖1“資本原始積累”)時,學生應完成三個方面的學習目標:第一,掌握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第二,掌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過程;第三,思考殖民擴張與掠奪產生的影響。
這樣,學生便可以從整體與具體兩個方面實現(xiàn)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大概念的全面認知,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三)基于大概念搭建知識框架
1.框架關聯(lián),厘清概念
在開展以大概念為核心的歷史教學活動時,首要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能夠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歷史內容,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4]。教師應引導學生搭建思維導圖,使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把握歷史核心內容,有效鍛煉思維能力。同時,在講授具體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厘清每一個歷史概念,強化學生理解概念內容的能力,做到依據(jù)思維導圖扎實掌握“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大概念。
比如,在講授“資本主義的產生”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需要從生產組織變化、思想文化、資本原始積累三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資本主義的產生”這一核心概念。從生產組織變化的角度看,學生需要重點掌握“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等知識。在講授“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時,教師可以設置四個探索問題:“11世紀以后,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理解馬克思對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關系的認知?”“中世紀晚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有什么變化?”“農民在家中用自己的生產工具從事手工生產,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怎樣的狀態(tài)?后期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幫助學生具體思考歷史概念。
在講授“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時,教師同樣可以設置思考問題,即“農村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富裕農民能夠成為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手工業(yè)者和商人的身份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自主探究思考。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交流、探討,讓學生在思辨中實現(xiàn)對課程基本概念的掌握。
2.實踐應用,夯實基礎
在完成構建思維導圖、厘清概念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一步應用歷史知識,做到有效夯實知識基礎。對此,教師應從大概念的角度入手,為學生設置具有綜合性的實踐題目,讓學生能夠做到對歷史知識的綜合運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把握大概念下的歷史知識,強化關聯(lián)認知,進而達成夯實歷史知識基礎、內化歷史知識體系的目的。
具體而言,教師可依據(jù)“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思維導圖,搜集實踐練習內容。比如,在圍繞“資本主義的危機與應對”進行實踐練習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材料分析題如下。
材料一:“價值貶縮到難以想象的程度;賦稅增加了;我們納稅的能力則已降低;各級……都遇到嚴重的收入減少……交換手段難逃貿易長流冰封……工業(yè)企業(yè)盡成枯枝殘葉;農場主的產品找不到市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首次就職演說。
材料二:《大國崛起》第十一集“危局新政”中提道:“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開創(chuàng)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guī)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fā)揮?!?/p>
材料三:列寧形容該政策實施前后俄國的經濟狀態(tài),分別為“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并且,列寧認可商業(y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作用,認為商業(y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依據(jù)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納稅能力降低”“收入減少”“貿易冰封、工業(yè)企業(yè)成枯枝”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為了扭轉經濟頹勢,羅斯福總統(tǒng)采取了哪些辦法?
(2)結合材料二,分析“市場經濟的新模式”是一種怎樣的模式。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模式的實質。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的原因;為什么說“商業(y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上述材料分析題,基本涵蓋“資本主義的危機與應對”的主要內容,能夠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應重視以綜合性的材料分析題目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夯實歷史知識基礎,系統(tǒng)應用大概念知識體系解決歷史問題[5]。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立足大概念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做到對歷史內容的系統(tǒng)掌握,這對學生形成歷史思維、強化應用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說,教師應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知識框架三個維度入手,幫助學生建立初中歷史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在體系的引導下,掌握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做到穿點成線、連線成面,發(fā)展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吳慧琴.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初探[J].文科愛好者,2023(6):52-54.
郭海軍.聚焦大概念的初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以統(tǒng)編教材九年級上冊“封建時代的歐洲”為例[J].亞太教育,2023(24):114-116.
朱田.基于大概念的初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路徑分析[J].智力,2023(34):64-67.
黃開標.“大概念”統(tǒng)領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32):7-9.
周承芳.大概念視域下的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2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