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并不缺乏尚武陽剛、戰(zhàn)功卓著,極富個人魅力的“馬上皇帝”,而明成祖朱棣算是這個“圈子”里的“頂流”之一。
不過,和其赫赫武功相比,在子嗣數(shù)量方面,朱棣就有些乏善可陳。朱棣一生僅有四個兒子,其中小兒子還早夭,其他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
身為嫡長子的朱高熾,先是被立為藩王世子,后來“升格”為皇太子,但朱棣似乎并非對其“絕對滿意”。相比于體胖多病的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則尚武好斗、勇猛善戰(zhàn),在某種程度上更合朱棣的心意。
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立下赫赫戰(zhàn)功,還曾救朱棣于危難之中,朱棣對此也頗為肯定贊賞,甚至據(jù)稱曾對朱高煦說出“勉之!世子多疾”這樣極具暗示性的話語。
盡管如此,朱棣直到最后也并未更換太子,朱高熾也順理成章地即位為明仁宗。是什么原因,令朱棣選擇了和自己性格迥異的朱高熾,而沒有選擇更像自己的朱高煦做繼承人呢?
首先,作為“秩序破壞者”上位的朱棣,出于當(dāng)時和后世穩(wěn)定的需要,必須重新成為“秩序維護者”。
朱棣通過戰(zhàn)爭手段奪位上臺,即使最后成功,但其行為本身依然是大逆不道。不僅方孝孺當(dāng)面咒罵朱棣百年之后依然逃脫不了篡逆的罵名,哪怕朱棣稱帝后多年,不少朝臣也采取反對遷都北京等行為來發(fā)泄不滿。朱棣對此也心知肚明,身為封建秩序“破壞者”,要得到天下的擁戴,不能只靠武力,還必須重新成為“秩序維護者”,通過一系列的道德建設(shè)、文治武功,重新樹立起正面形象?;诖?,朱棣自然對皇位繼承一事慎之又慎——選擇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不僅向天下昭示在皇位傳承上符合倫理綱常,也是給當(dāng)時以及后世的沒有繼承權(quán)的皇子敲響警鐘,讓他們安分守己,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
試想一下,如果“得位不正”的朱棣再選擇一個非嫡長子的朱高煦做繼承人,不僅意味著自己從頭到尾都在“破壞秩序”,更會給后世的皇位傳承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
其次,朱高煦本人肆意妄為,口碑不佳,朝中支持度不高。
朱高煦雖然屢立軍功,但本人言行輕佻,明太祖朱元璋就很不喜歡這個皇孫。建文帝朱允炆時期,朱高煦更是劣跡斑斑,不僅將舅舅徐輝祖(徐達之子)的寶馬盜走,還在涿州因瑣事殺死驛丞,朝臣更是借機將矛頭指向當(dāng)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指責(zé)其管教無方。
后來,朱高煦繼續(xù)變本加厲,不僅一再打壓朱高熾,更是處處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其野心暴露無遺。他的種種所為都使其口碑甚差,不僅朝臣對其避而遠(yuǎn)之,連一度對其欣賞有加的父皇朱棣都逐漸疏遠(yuǎn)甚至厭惡。與其交好的丘福又在北伐漠北途中戰(zhàn)死沙場,使其本來就有限的支持度更是大打折扣。這些因素都使得朱高煦沒能登上太子之位。
再次,朱高熾也絕非好拿捏的“軟柿子”。
雖然被朱棣稱為“多疾”,但歷史上的朱高熾也絕非一副病懨懨的樣子。靖難之役中,面對建文帝麾下大將李景隆重兵圍攻,坐鎮(zhèn)北平的朱高熾沉著冷靜,最終擊敗了李景隆,確保了朱棣大后方的安全,可以說功勞并不遜于在前方?jīng)_鋒陷陣的朱高煦。
而在朱棣意外病逝于北伐漠北途中時,朱高熾也能周密部署,一面急令漠北的精銳騎兵火速返回北京布防,另一面又派出親信將領(lǐng)率軍坐鎮(zhèn)南京,做好“最壞打算”,直到最后順利登基。從以上來看,朱高熾也堪稱政戰(zhàn)兩道的高手,并非好拿捏的“軟柿子”。
最后,朱瞻基讓朱高熾“父憑子貴”。
據(jù)稱,在朱棣為立儲有所猶豫時,內(nèi)閣首輔解縉用一句“好圣孫”讓朱棣最終下了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這里的“好圣孫”,就是朱高熾的嫡長子、后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本人文武雙全,不僅熟讀經(jīng)史,也孔武有力,曾多次跟隨朱棣一同討伐漠北,深得朱棣喜愛。比起那些深宮大院里“母憑子貴”的后妃們,朱高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父憑子貴”,沾了兒子朱瞻基的光。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就駕鶴西去,匆匆上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以雷霆之勢粉碎了叔父朱高煦的叛亂,并先后三次率軍巡視北部邊境,繼續(xù)保持對漠北蒙古諸部的軍事優(yōu)勢,又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延續(xù)大明國威。
朱瞻基統(tǒng)治時期,與明成祖一脈相承,史稱“永(永樂)宣(宣德)盛世”,可見這位好“好圣孫”也算實至名歸。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