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東省委“1+1+9”工作部署了文化強省建設任務,中國共產黨佛山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了以文塑城、以文興產、以文化人的目標。本文通過探討佛山非遺石灣陶塑的起源與發(fā)展、風格特點、地位與影響、藝術價值和美育價值及美育應用路徑,意在尋找石灣陶塑在社會美育視角下的文化符號,旨在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及民族精神的弘揚。
關鍵詞:社會美育;石灣陶塑;藝術價值;美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J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9-00-03
“社會美育”是一項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廣泛開展的審美教育實踐活動。其核心宗旨在于構建并發(fā)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通過提升全民的審美素養(yǎng)、思想道德品質以及科學文化素養(yǎng),進一步激發(fā)文化藝術事業(yè)的繁榮,并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美”。通過社會美育,普及美的內涵,提升社會大眾感受美、追求美、展現美的能力,喚醒人們的生活熱情,增強人們的生活信念,鼓舞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
佛山石灣陶塑技藝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符號,這一嶺南藝術瑰寶在社會美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觸動,能夠激發(fā)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從社會美育的視角出發(fā),深入研究佛山石灣陶塑的藝術價值及文化符號應用,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更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社會的文化品位。
一、石灣陶塑概述
(一)石灣陶塑的起源發(fā)展
石灣陶塑技藝興起于唐宋時期,繁盛于明清時期。唐宋時期,石灣陶塑的主要生產領域涵蓋了日用陶瓷、藝術陶塑、建筑園林陶瓷以及手工業(yè)用陶器等多個方面。這些陶瓷和陶塑作品以其獨特的工藝和藝術風格,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清初碑記中記述:“南海石灣一隅,前際大江,后枕崗埠,無沃土可耕,無貨物貿易,居民以陶為業(yè),聚族皆然。陶成則運于四方,易粟以糊其口?!钡搅饲宕?,石灣陶藝的發(fā)展更是進入了一個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石灣陶藝的種類幾乎涵蓋了當時人們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題材和形式。其中,人物、鳥獸、器皿、山公等題材的陶塑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生動的形象,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同時,石灣陶藝還擴展到了園林建筑、日用工藝品、陳列觀賞等領域,使得其使用范圍廣泛,幾乎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陶瓦脊是明清石灣陶藝巔峰之作,融合陶瓷雕塑、粵劇、剪紙等非遺元素,富含多重意蘊[1]。
(二)石灣陶塑的藝術特點
唐宋時期,石灣窯所產的藝術陶器,側重于對器物的美化裝飾。其技法以深淺浮雕為主,塑造形象后,精細堆貼于器物表面,制作流程嚴謹有序,繁復而不失和諧,還采用勾勒花紋進行裝飾,包括刻花、印花等形式,線條流暢,簡約而清晰,充分彰顯了民間藝人的卓越創(chuàng)作才能。這一時期的工藝成就,為明清時期石灣陶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清時期,石灣窯的釉色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色彩斑斕,其中以翠毛藍、三稔花、雨淋墻、虎皮斑等釉色尤為著稱。清代石灣窯仿制鈞窯,形成了“鈞窯以紫取勝,廣窯以藍勝”的獨特風貌,因此被譽為“廣鈞”。此時期,石灣陶藝的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清代匠人更創(chuàng)造了胎毛及撮睛等獨特技藝,使動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塑造則追求以形寫意,寓巧于拙,展現出深邃的意境之美。
時至今日,石灣繼續(xù)大力發(fā)展陶塑藝術,其精湛技藝與卓越成就備受贊譽。著名詩人郭沫若曾以“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的詩句,高度贊美了石灣陶塑的藝術魅力。
二、石灣陶塑藝術工藝價值
(一)栩栩如生——造型之美
石灣陶塑,以其獨特的造型之美,展現了栩栩如生的藝術魅力。石灣陶塑作品種類豐富,形態(tài)各異,可以根據其具體的實物形態(tài)劃分為五大類別,分別是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陶塑、微縮陶塑以及瓦脊陶塑。石灣陶塑在造型方面,無論是對人物的描繪,還是對動物的刻畫,或是對器皿的塑造,都力求在藝術典型化的基礎上,賦予每件作品鮮明的個性特征。其中,以人物造型為核心的“石灣公仔”陶塑技藝,尤為引人注目。石灣陶塑在表達手法上,深度融合了傳統國畫中的大寫意與工筆筆墨之精髓。在表現手法層面,它巧妙地借鑒了西洋雕塑技法中的核心要素,特別是關于花草、飛禽走獸及人物神韻的精湛刻畫,這些均深受嶺南畫派的影響與熏陶。這些手法共同構成了石灣陶塑藝術的精華,展現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其作品生動傳神、色彩鮮明,且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佛山市博物館珍藏著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祖廟之際,由石灣地區(qū)著名陶塑大師黃古珍精心創(chuàng)作的清晚期石灣窯陶塑神像《日神》。此作品將日神塑造為一位白發(fā)長須、威嚴莊重的老者,頭戴博冠,身著一襲繪有祥云瑞氣與騰躍蛟龍的華麗長袍,身披鎧甲,腳踏長靴,在雕塑藝術的處理上,日神的面部五官線條清晰銳利,連額頭上的細微皺紋都刻畫得惟妙惟肖,采用眼部涂白并點以黑珠的手法,使得日神的目光深邃而睿智,展現出強烈的英武之姿與陽剛之氣[2]。
(二)色彩繽紛——釉彩之美
石灣陶塑所用釉色有90多種,主要為青、紅、白、黃、黑五個色系,每個色系又根據顏色的深淺產生不同的釉色,石灣的名釉品種繁多,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科學成就,如石榴紅、翠毛釉、天目和東瓜皮等,在國內享有名望。石灣陶塑所用釉屬于窯變釉色,其最大特點是青中帶紫,雨灑藍和翠毛綠是最著名的兩種釉色,寂圓叟在其《陶雅》中盛贊石灣窯釉色:“廣窯謂之泥均,其藍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渦周遭,故露異彩,較之雨過天晴尤極濃艷……”石灣陶塑所用釉色豐富,內含變化卻又整體統一,為石灣陶塑添加五色斑斕的藝術美感,也為匠人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佛山祖廟中的陶塑作品《八仙過?!吩谏蔬\用上極為考究,大面積地采用了質樸無華的素色以及深邃的藍釉作為主色調。這種顏色的選擇與祖廟建筑主體所采用的鮮艷紅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達到了一種色彩上的互補效果。這不僅讓建筑與陶塑作品形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還使得陶塑作品在建筑的背景下顯得格外突出,進一步凸顯了陶塑的藝術魅力和獨特性[3]。
(三)妙手匠心——工藝之美
石灣陶塑制作工藝獨特,制作過程包括選料、塑形、晾曬、釉料、窯燒五個步驟。石灣陶塑在生產過程中,成型技法方面,仍然堅守著傳統的手印原作技法,并適當引入了現代的注漿成型技法,既成功保留了傳統手工制作的獨特韻味,又有效滿足了大規(guī)模生產的需求。在造型技法上,繼承了傳統的刀塑、按塑、捏塑、貼塑等四種經典方法,在施釉技術方面,注重多法并用,常用的上釉方法包括搽、掛、擋、潑、填、刮、雕等十多種,力求通過不同的施釉手法,使單色釉和復色釉都能呈現出既統一又富有變化的藝術美感[4]。
三、石灣陶塑的社會美育價值
(一)傳承精神文化
瓦脊陶塑是石灣陶塑的重要類型,清代末期開始,隨著粵劇的興起和發(fā)展,瓦脊陶塑工匠將粵劇文化與陶塑制作相結合,將粵劇經典曲目中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作為主題,搬上瓦脊,成為石灣陶塑藝人的一大藝術創(chuàng)舉?;泟≈谐S杏^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并且特別強調美德、善惡,這些故事的代表場景多是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作為瓦脊陶塑呈現,浸潤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精神文化引導的作用。
在祖廟的瓦脊陶塑上,經典呈現了“穆桂英掛帥”的傳奇故事。陶塑瓦脊生動再現了穆桂英于九龍谷精心部署,指揮若定,準備對天門陣發(fā)起攻擊的壯麗場景。此瓦脊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追溯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其設計巧妙地將時代背景融入藝術中。瓦脊正面兩側精心雕琢的窗口,隱約可見兩名外國士兵的身影,他們或左顧右盼,或窺伺動靜,仿佛隨時準備實施其侵略圖謀。這一細節(jié)不僅彰顯了工匠精湛的技藝,更深刻地諷刺了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政府對外部侵略勢力所采取的屈辱投降政策。此陶塑瓦脊不僅是對女英雄穆桂英英勇無畏、敢于挑戰(zhàn)強敵精神的頌揚,也是對當時社會背景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譴責投降派、表彰忠勇之士的強烈愿望的生動反映。該作品是祖廟現存陶塑瓦脊中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5]。
(二)延續(xù)美好向往
石灣陶塑根植于深厚的民間土壤,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創(chuàng)作題材選取本土社會文化生活與風俗習慣,深刻融入了獨特的民族文化精髓。作品中諸多吉祥故事、花果鳥獸的描繪,不僅映照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更寄托著他們祈求吉運、展望幸福未來的美好愿景。
“郭子儀祝壽”瓦脊,生動傳達了人們祈愿子孫繁衍、福壽綿長的深切情感;陳氏書院的“劉慶伏狼駒”則巧妙蘊含著忠君愛國的崇高思想。花果題材的作品,多選取富含吉祥寓意的花果元素,如牡丹象征花開富貴,石榴與葡萄則寓意多子多福。在鳥獸題材中,各種祥瑞動物頻繁出現,不僅增添了作品的生動性,更賦予了其深刻的吉祥寓意。祖廟陶塑瓦脊上的鰲魚形象,源自民間傳說中的海中大龜,因龜之長壽而被尊為仙靈,故鰲魚亦承載了保佑平安的神圣使命。而仙鶴作為千年仙禽,本就象征著長壽,在陶脊裝飾中常與松樹相配,寓意“松鶴延年”,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美好寓意與深遠意境[6]。
(三)展現地方情懷
石灣陶塑作品常以亭臺樓閣等風景題材為核心,旨在展現嶺南獨特的自然地域風光。這些作品巧妙地將人物與動物元素融入其中,彼此相互映襯,形成了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在設計理念上,石灣陶塑深受中國畫的影響,注重物境、情境與意境的深度融合,從而傳遞出匠人對嶺南風光及本土風情的深厚情感。同時,這些作品也體現了匠人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與向往,以及對自由理想的山水情懷的不懈追求[7]。
四、發(fā)揮石灣陶塑社會美育作用的路徑
(一)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延展石灣陶塑藝術之美
石灣陶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這些寶貴的美學價值傳遞給更廣泛的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開發(fā)具有創(chuàng)意和文化深度的文創(chuàng)產品顯得尤為重要??梢栽O計以石灣陶塑元素為靈感的日常用品、裝飾品及藝術品,如融入陶塑圖案的餐具、茶具、文具,或是微縮版的經典陶塑擺件等。在外觀設計上不僅要體現石灣陶塑的精湛技藝和獨特風格,更要在材質選擇、制作工藝上力求與原作相媲美,讓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就能感受到石灣陶塑的內在美,從而加深對石灣陶塑文化的理解和認同[8]。
(二)通過研學體驗,宣揚石灣陶塑精神之美
研學體驗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傳承和弘揚石灣陶塑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開展以石灣陶塑為主題的研學課程和活動,讓參與者親身體驗陶土制作的全過程,從選土、揉泥、拉坯、雕刻到燒制,每一步都浸透著匠人的智慧和汗水。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教授陶塑技藝,更要講述石灣陶塑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寓意和藝術精神,引導學生理解并尊重傳統工藝的價值,感受匠人精神的堅韌與執(zhí)著。此外,還可以組織作品展示和評比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熱情,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領悟石灣陶塑的精神之美[9]。
(三)開放數字展廳,展現石灣陶塑意境之美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利用互聯網和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數字展廳已成為展示和傳播文化遺產的新途徑。數字展廳可以通過高清圖片、3D模型、視頻解說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石灣陶塑的藝術魅力。同時,還可以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如虛擬觸摸、在線創(chuàng)作等,讓觀眾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更深入地了解石灣陶塑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此外,數字展廳還可以作為線上教育平臺,為遠程學習的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推動石灣陶塑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五、結束語
石灣陶塑,作為嶺南地區(qū)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已經成為佛山城市文明的一張璀璨名片。這張名片不僅彰顯了我國嶺南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特色,更是這一地區(qū)人民共同記憶的象征。通過充分發(fā)揮石灣陶塑的社會美育價值,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嶺南城市的歷史文化和記憶,還能為廣大市民提供一種獨特的藝術教育方式,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觀念、藝術技能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促進可持續(xù)城市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鐘汝榮,史鑫.石灣陶塑[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2]林明體.石灣陶塑藝術[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3]張維持.廣東石灣陶器[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1.
[4]嶺南古建筑編輯委員會.嶺南古建筑[M].廣東:廣東省房地產科技情報網,廣州市房地產管理局出版,1991.
[5]劉妹.石灣陶塑瓦脊的人文藝術品格探析[J].陶瓷,2020(12):65-70.
[6]李婉霞.佛山祖廟陶塑與瓦脊的工藝文化價值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10):101-106.
[7]劉妹,姚素媛.石灣陶塑瓦脊的地域技術特征探析[J].陶瓷研究,2022(01):9-13.
[8]黃圖.嶺南民俗風情畫——論石灣陶塑瓦脊藝術風格及影響[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11):36-37.
[9]藍海燕.廣東建筑陶瓷的地域文化研究——以佛山石灣陶脊為例[D].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