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傳統新聞傳媒行業(yè)既面臨著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短視頻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為此,本文分析了短視頻時代給新聞記者角色轉型帶來的影響以及轉型面臨的困難,意識到在新媒體時代記者轉型道路上必須要經歷的“變與不變”,并且提出了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目標,建議新聞記者在增強技術力的基礎上還需要保持嚴謹性和權威性。希望本文為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角色轉型
中圖分類號:TN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8.024
短視頻時代指的是以利用短視頻形式傳遞信息的傳媒時代。在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以及短視頻平臺不斷壯大的背景下,短視頻內容以簡短快捷、互動性強以及個性化的特點,能夠有效滿足用戶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為此,傳統新聞媒體必須要意識到短視頻時代帶來的影響,確保能夠通過新聞記者轉型的方式,在短視頻平臺開辟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增強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的綜合能力,為推動傳統新聞媒體轉型為融媒體打好堅實的基礎。本文提出了通過提高技術能力、加強運營能力等變革方式,以及保障記者職業(yè)道德和輿論引導能力等保持新聞媒體權威性的措施,促進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轉型,讓記者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與不變”。
1. 短視頻時代給新聞記者角色轉型帶來的影響
1.1 多元化平臺的影響
短視頻傳播平臺多元化的特點,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愛好用戶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同時也是提高新聞傳播效率和廣度的關鍵因素。在短視頻時代,人們可以選擇不同運營企業(yè)提供的短視頻平臺去獲取信息,而不同的平臺有著不同的特色,例如抖音短視頻專注于綜合信息、Bilibili專注于青少年愛好、微博提供的短視頻功能專注于社交等,豐富的平臺形式讓新聞記者能夠結合平臺受眾選擇不同的新聞采編方法以及風格,以此提高新聞傳播的受眾和影響力[1]。
1.2 線索渠道廣泛的影響
短視頻平臺還具備新聞線索獲取廣泛的特點,相對于傳統新聞傳媒新聞獲取難度大、難以得到一手新聞的情況,新媒體平臺能夠讓記者通過互聯網用戶發(fā)布的一手信息找到時下的熱點新聞,進而通過專業(yè)的采訪編輯以及實地考察第一時間發(fā)布新聞信息,以此滿足社會輿論熱點傳播的需求。而且記者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高新聞熱點信息的獲取時效性,配合傳統新聞獲取渠道,讓新聞獲取效率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1.3 互動性增強的影響
短視頻平臺所具備的互動性同樣是非常顯著的特點,諸如互聯網直播、評論區(qū)、私信等渠道,能夠讓用戶和賬號運營方進行互動,而新聞記者則能夠通過這些途徑了解用戶對于新聞內容的看法以及意見,并且通過與用戶互動溝通和交流的方式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與此同時,新聞記者還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直播的方式,帶領用戶直擊突發(fā)熱點事件現場,這也是提高新聞信息傳播時效性以及增強傳統新聞媒體公信力的關鍵措施。
1.4 新聞素材存儲和共享技術的影響
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素材大多以實體檔案的形式進行保存,這種儲存方式容易導致素材損壞、丟失以及不可重復利用的情況。而在新媒體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可以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去存儲素材,同時也可以利用分享的方式與其他環(huán)節(jié)進行素材共享,而且新聞記者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模板制作等方式形成新聞采編素材庫,利用豐富的素材滿足后續(xù)新聞信息快速編輯的需求。
2. 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角色轉型面臨的困難
2.1 信息內容過大帶來的困難
短視頻時代最大的優(yōu)勢便是既能通過互聯網短視頻平臺讓平臺用戶獲取海量新聞信息,也能讓平臺用戶發(fā)布新聞信息,確保滿足平臺內容充實的需求,同時也能讓信息量得到進一步擴大。不過這種海量且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對傳統媒體記者構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短視頻時代存在的信息碎片化現象使得對記者信息處理能力的要求愈發(fā)嚴苛,新聞記者不僅要能迅速處理信息,更要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記者的信息獲取和處理速度也經受著嚴峻考驗。不過目前很多新聞記者在轉型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短視頻運營模式的深度了解,在面對熱點事件時,缺乏準確的判斷能力,難以迅速捕捉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導致很容易出現錯過新聞熱點、在采編時受到虛假信息干擾的情況。而且部分新聞記者在轉型時過于追求流量,不僅新聞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存在內容炒作和報道無價值信息的情況,這對信息傳播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構成了嚴重威脅[2]。
2.2 記者技術能力不足帶來的困難
傳統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相對比較單一,只需要完成新聞采訪、編輯審核、直播報道、新聞素材后期制作即可。不過在短視頻平臺的背景下,新聞記者不僅要完成上述工作,還需要擔負著新媒體運營、與用戶互動等工作,同時還需要面臨著更加復雜、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技術,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短視頻編輯、虛擬技術等。不過目前很多新聞記者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只能滿足基本的信息處理需求,對于短視頻編輯和賬號運營方面缺乏足夠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很難滿足轉型的需求。
2.3 記者輿論引導能力不足帶來的困難
在短視頻時代的新聞記者必須要擔負起雙重責任,除了要保障新聞內容迅速而準確地發(fā)布,同時還需要承擔起輿論控制和引導的重要任務,所以新聞記者不僅需要進行新聞信息的篩選、編輯和發(fā)布,而且還應當具備辨明真相、查詢真理的能力,在行為采訪編輯的過程中,必須要明辨事情真相、了解互聯網預期和謠言,并且通過官方公告、當事人采訪等權威途徑,向大眾揭示事情的真相,從而防止謠言和非理性言論對社會輿論造成不良影響。不過由于短視頻平臺的復雜性,以及很多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很多記者會因為對新聞的敏感度較低、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等問題,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信息時難以有效捕捉到有價值的內容,也缺乏通過多渠道挖掘事情真相的能力,在面對社會輿論和謠言時無法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和作用。而且短視頻平臺用戶還存在情緒化看待問題、情緒化評論的情況,在信息傳播速度較廣的背景下,很多評論會形成具有影響力的謠言,這也讓記者面臨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引導難題。
2.4 短視頻環(huán)境帶來的困難
復雜的短視頻環(huán)境對于新聞記者轉型帶來的困難不止來自互聯網輿情和謠言,記者本身對于短視頻平臺運營規(guī)則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很多記者并沒有深度分析短視頻平臺的特點和運行規(guī)則,在轉型的過程中沒有貼合平臺用戶需求進行轉型,導致傳統新聞媒體的記者在運營短視頻賬號時存在過于傳統或者跟風行為。比如部分新聞記者過于傳統,在短視頻平臺中依然在采用過于正規(guī)的播報形式,不僅內容冗長,而且缺乏趣味性和親和力,導致很難滿足短視頻平臺用戶的需求;而部分新聞記者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會通過模仿其他傳媒的方式進行新聞采編,像是在互聯網尋找有趣的社會熱點視頻,利用電話采訪原作者的方式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和轉載,不過這些新聞內容不僅缺乏營養(yǎng),而且真實性有待考量,甚至還會造成用戶的反感。
3. 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角色轉型目標
3.1 提高記者的新聞獲取能力
短視頻時代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其社交屬性的突出,在推動新聞記者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意識到短視頻時代的新聞信息傳播特點,尤其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以及信息碎片化的特點,新聞記者需要結合這些特點提高新聞獲取水平,以此滿足短視頻時代互聯網用戶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在短視頻時代,新聞的受眾用戶不僅是短視頻平臺信息接收者,新的發(fā)布和上傳者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受眾用戶,用戶可以通過轉發(fā)、二次創(chuàng)作或者自制等方式上傳新聞信息,不過由于門檻較低,因此視頻質量和真實性有待考量。基于此,新聞記者必須要認清短視頻時代的轉型方向,不斷提高互聯網信息的獲取能力、新聞敏感度以及新聞編輯能力來滿足短視頻平臺的行為發(fā)布需求。新聞記者必須要不斷分析當前短視頻新聞類賬號以及新媒體矩陣的運營方式,通過社交媒體、互聯網、市民熱線以及賬號評論區(qū)等多種渠道第一時間獲取熱點新聞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相應的稿件并且展開實地調查采訪,在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同時也要保障新聞能夠第一時間發(fā)布,讓新聞內容能夠符合短視頻時代的特色,突出新聞的受眾性,讓新聞內容既符合熱點需求,又不會失去新聞播報的意義與價值[3]。
3.2 提高記者的跨平臺運營能力
近幾年短視頻平臺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fā)展趨勢,不同短視頻平臺存在受眾用戶年齡段分布、用戶關注方面、用戶受教育情況等方面的差異,而且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角色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如何運營多個平臺,根據不同平臺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報道模式以及信息內容,以確保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例如抖音和快手是目前受眾最廣泛、用戶量最多而且影響力最龐大的短視頻平臺,不過這兩個平臺的用戶受眾卻存在巨大差異,比如抖音的用戶受眾基本以中青年用戶為主,而且用戶認知程度相對較高,不過用戶量龐大也影響了用戶的認知程度,因此在運營抖音平臺時應當著重關注持續(xù)報道和辟謠視頻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快手平臺平均用戶的年齡段相對較高,而且在面對輿論時存在搖擺不定的情況,對于信息的快捷性、直觀性也更高,所以在運營快手平臺的過程中,需要以更加簡單、直觀的新聞視頻為主,以滿足用戶的情緒為核心進行編輯以及展開辟謠等工作。除了上述兩個規(guī)模較大的短視頻平臺外,目前很多長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也具有短視頻模式,像是Bilibili作為以青年用戶為主平臺,在運營過程中需要利用更加細致且持續(xù)的新聞報道,以及青少年喜歡的新聞語言進行采訪和編輯,確保能夠調動用戶的興趣;而微博、微信視頻號等社媒平臺短視頻則更需要突出社交屬性,用戶通過不斷地轉發(fā)信息擴大影響力。
3.3 提高記者的編輯技術處理能力
短視頻時代豐富的信息技術也是新聞記者必須要關注的轉型方向,尤其是新媒體編輯技術等,能夠讓新聞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更具可觀賞性。在編輯處理新聞的過程中,新聞記者必須要對新聞編輯技術展開深度鉆研,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獲取到的信息輸入進去快速形成新聞稿,再經過專業(yè)的潤色提高新聞稿的形成效率;利用虛擬技術還原新聞現場,讓觀眾能夠獲得更好的新聞觀看體驗;利用剪輯技術展現新聞事件相關的數據,通過多種形式融合播報凸顯新聞的權威性等。而且在新聞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還需要利用豐富的智能設備和技術提高采訪效果,例如移動智能終端、無人機設備等,在經過許可的情況下能夠更好地展現和還原現場全貌,通過不同視角展現新聞內容,以此突出新聞信息的獨特性[4]。
3.4 提高新聞記者的專業(yè)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
短視頻時代豐富的信息傳播形式要求新聞記者既要變通傳統的新聞采編思想,同時還需要堅持傳統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堅持保障傳統媒體的權威性,為構建清朗網絡環(huán)境做出實質性貢獻。新聞記者必須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深入學習新聞學、傳播學等相關理論,掌握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等基本技能,提高新聞敏感性和判斷力,而且在短視頻時代新聞記者還需要拓寬知識領域、增強跨學科學習,確保能夠掌握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新聞內容,保障新聞編輯更具專業(yè)性和真實性,避免出現不嚴謹、有失誤的問題。以上述目標為基礎,新聞傳媒單位需要做好對新聞記者的培養(yǎng),引導新聞記者分析和探討短視頻的運營模式、采編播報方式,學習新技術、新內容,讓新聞采編各環(huán)節(jié)團結起來共同推動新聞傳媒轉型。
在提高新聞記者專業(yè)能力的同時,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非常重要,目前互聯網短視頻平臺很多傳統媒體都開啟了短視頻轉型的道路,不過轉型的過程中卻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很多傳媒的新聞記者甚至會利用夸大標題、擦邊新聞等吸引受眾,這反而會對權威媒體的公信力造成影響。因此,短視頻時代下的新聞媒體必須要對新聞記者做好監(jiān)督,確保新聞采編一定要堅持還原事件真相,堅持深度挖掘信息內容,新聞記者必須要遵循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能夠尊重受采訪對象和互聯網用戶,避免出現夸大、歪曲、捏造事實的行為,為建設高質量新媒體賬號打好基礎。
3.5 增強記者的輿論引導能力
在短視頻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新聞記者還需要具備更強的輿論引導能力,在面對熱點事件出現后鋪天蓋地的互聯網謠言以及負面輿情信息時,新聞記者必須要擔負起打擊謠言信息、傳遞真實新聞、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通過符合短視頻平臺需求的采編創(chuàng)作方式減少互聯網謠言和負面輿情對社會的影響。為此,新聞記者必須要做到快速報道、深入一線、加強調研、后續(xù)追蹤、持續(xù)辟謠,通過專業(yè)的信息渠道和敘述能力對互聯網輿情展開針對性引導。在報道方面,短視頻時代的新聞記者應當做到快速反應、快速報道,與權威部門進行深度合作,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獲取并發(fā)布權威、真實的信息,進而通過深入一線現場與當事人以及相關人員進行溝通調查,并且結合事件發(fā)展脈絡對事件展開持續(xù)的跟蹤報道,以此保障事態(tài)的全面性和真實性。而在持續(xù)辟謠方面,短視頻時代的記者還需要通過互聯網收集網絡謠言,并且對常見、影響力較大的謠言輿情進行整理和分析,通過專門的視頻進行全面辟謠,減少謠言對互聯網輿情帶來的危害[5]。
4. 結束語
短視頻時代的到來為傳統廣播電臺的新聞記者轉型帶來了非常重要的技術協助以及環(huán)境推動作用,在短視頻時代的大浪潮下,新聞記者必須要意識到短視頻平臺的特點,提高新聞記者的新聞獲取、跨平臺運營、新聞處理、職業(yè)道德和娛樂引導能力,確保能夠滿足短視頻時代的轉型需求。
參考文獻:
[1]石鐵鑫.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實現時政新聞記者轉型[J].新聞文化建設,2021(24):46-47.
[2]魏星.融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記者的轉型和能力提升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1(12):116-118.
[3]王立根.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轉型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1):175-177.
[4]王斌.媒體轉型時期"全媒體"記者采編能力培養(yǎng)探索[J].新聞文化建設,2021(20):43-44.
[5]姜雷.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與轉型[J].新聞文化建設,2021(18):119-120.
作者簡介:謝瑩(1984—),女,江西人,記者,研究方向: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