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的長篇小說,主要描繪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英國鄉(xiāng)村生活,通過深入展現(xiàn)兩位主人公的情感演變和性格成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在此部小說中,人物對話占據(jù)了很大比重,通過對話將主次角色的性格層次、發(fā)展軌跡生動地展示出來。文學評論家普遍認為簡·奧斯丁在《傲慢與偏見》中展現(xiàn)了非凡的寫作技巧,通過細膩的人物對話,不僅使日常生活場景變得栩栩如生,還激發(fā)了讀者的深層思考。為了深入理解簡·奧斯丁的人物塑造和對話藝術(shù),研究《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對話便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技法,還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角色之間的心理動態(tài)。本文主要分析了《傲慢與偏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并且探討了人物的語言藝術(shù),以期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小說要表達的內(nèi)涵。
一、《傲慢與偏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一)伊麗莎白:偏見但聰慧且愛恨分明
在簡·奧斯丁的經(jīng)典作品《傲慢與偏見》中,故事主要圍繞兩個家庭展開。男主人公達西來自有貴族背景的彭伯利莊園,而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則是出身中產(chǎn)階級的班納特家族的次女。伊麗莎白與她那些性格迥異的家人相比,顯得格外理智,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思維敏捷;然而,過于自信也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個缺陷。伊麗莎白往往會因為自認為比別人更聰明而過早地對人和事作出判斷,導致她容易形成并堅持自己的偏見,尤其是當她對某些情況或人物了解不足時。在小說的開篇,讀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伊麗莎白的性格特點。她在與妹妹的對話中表現(xiàn)出對賓利先生的評價既肯定又自信,她說:“賓利先生是個有教養(yǎng)的好男人,一個年輕的男人就該像他那樣把自己弄得俊美些?!彼J為賓利先生是一個有教養(yǎng)且外表俊朗的理想青年,正是自己心目中一個年輕男性應(yīng)具備的典型特征。當妹妹表示對賓利先生邀請自己跳舞感到意外時,伊麗莎白說:“你真的沒有想到嗎?我倒是替你想到了。不過他的確很可愛,但你以前也喜歡過很多蠢貨啊?!辈粌H表達了伊麗莎白對妹妹未能預(yù)料到這一點的驚訝,還順帶表達了對妹妹過去品味的批評。作者通過對話將伊麗莎白的自信及她對他人觀點的輕視態(tài)度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
伊麗莎白最初對達西的印象極差,主要是因為她在舞會上偶然聽到達西對女性的貶低評價,使得伊麗莎白堅信達西是個不可接近的傲慢之人。與此同時,盧卡斯小姐對達西的看法則較為寬容,她認為:“他雖然驕傲,但他的驕傲沒有那么讓人討厭,他有那么好的家世,有錢,難怪會認為自己了不起,在我看來,他的驕傲勉強說得過去。”這種對比凸顯了伊麗莎白會因為個人第一印象而固執(zhí)己見。在接下來的交往中,伊麗莎白因為達西的富有背景,更是堅信他是那種因金錢和地位而自視過高的人,尤其是當威克姆對達西的家庭關(guān)系進行誹謗時,伊麗莎白也沒有進一步求證便急于相信并批判達西的人品。達西后來試圖阻止其朋友與伊麗莎白的姐姐交往,出于對朋友的關(guān)心,伊麗莎白在不了解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同樣用尖銳的言辭回應(yīng)了達西,充分體現(xiàn)出了她的偏見。然而,當伊麗莎白收到達西的解釋信后,她對他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信中達西對之前的誤解和行為做了詳細解釋,不僅消除了伊麗莎白的偏見,還讓她對自己之前的判斷感到后悔。她逐漸認識到是自己的偏見影響了對達西的看法,也促使她在后來的行為及言語中更加謹慎理性。伊麗莎白最終從固執(zhí)己見轉(zhuǎn)變成了一個成熟并能夠接受自己錯誤的人,而這深深吸引了達西。
(二)達西:傲慢但善良且正直
達西是彭伯利莊園的主人,是個身份顯赫且富有的紳士,在社交場合中自然而然地保持著一種高貴的氣派,對于那些不那么富?;蛘叨Y儀不周的人士表現(xiàn)出明顯的高傲態(tài)度。在初次遇到伊麗莎白的舞會上,盡管達西對她留下了一定印象,但仍舊因為她的社會地位與自己不匹配而傲慢地拒絕了與她共舞的邀請。他與人說:“長得還算湊合,但是沒有漂亮到打動我的心?!边_西的話讓人感覺他是自負的,但他的傲慢并非沒來由。達西曾經(jīng)明確表示,他不欣賞那些表面熱情而內(nèi)在空洞的女性,他認為:“她們對我不甚了解,但又趨之若鶩?!彼€曾對班納特家的行為表示不滿,尤其是班納特太太的行為舉止過于粗俗。
然而,伊麗莎白的出現(xiàn)逐漸改變了達西的觀念。盡管最初他們的相遇充滿了誤解和偏見,但達西的態(tài)度慢慢開始改變,面對伊麗莎白的冷淡,達西仍然維持了他的紳士本色。當他們關(guān)系出現(xiàn)嚴重裂痕時,他留下了一封信,希望通過解釋自己的行為,并明確表示盡管他依然認為班納特家族大多數(shù)成員行為粗魯,但對伊麗莎白和她的姐姐簡持有例外的看法。他在信中坦誠地表示自己的傲慢讓她感到不快,并希望伊麗莎白能更寬容地看待自己。
(三)班納特夫婦:冷漠愚昧
班納特先生是一個聰明且具有洞察力的人,但常常以一種諷刺、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的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女兒們。班納特先生對妻子始終存有不滿,經(jīng)常因為她的膚淺、缺乏智慧而感到失望,這種感覺在他們討論事務(wù)時尤為明顯。例如,當達西一家搬到鎮(zhèn)上時,班納特夫人先提出要拜訪,這讓班納特先生因為想法被提前透露而感到惱怒。他拒絕了妻子的建議,尖酸刻薄地評論說:“拜訪?這并非我應(yīng)該做的事情,這不是我分內(nèi)的事,而且除了伊麗莎白,她們幾個沒有誰值得我夸獎,既犯傻又無知!”盡管他對外表現(xiàn)得不屑一顧,但最終還是偷偷地拜訪了達西,顯示了他內(nèi)心與言辭之間的矛盾。當班納特夫人對達西表現(xiàn)出滿意態(tài)度時,班納特先生的反應(yīng)是憤怒、不耐煩,他對妻子永遠無法預(yù)測的態(tài)度感到沮喪,由此也影響了他對女兒們的態(tài)度。雖然復雜的家庭動態(tài),以及班納特先生的性格描繪在小說中描述得并不多,卻足以讓讀者感受到他那種高高在上的帶有自負色彩的父親形象。
班納特夫人的形象在書中刻畫得相當明確,她曾是一位迷人的美女,但并未擁有遠大的志向。班納特夫人堅信婚姻是女性的終極目標,并且她熱衷于將自己的女兒們介紹給別人,仿佛在市場上兜售商品一樣。她無法理解伊麗莎白的獨特魅力,只是單純地希望伊麗莎白能嫁給一個富有的男士,她經(jīng)常說:“伊麗莎白不行的話,我還有其他女兒呢,誰都一樣?!庇绕湓谛∨畠核奖嫉氖录校z毫不著急,甚至很欣慰女兒沒有讓她太操心。
通過展示班納特夫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和反應(yīng),作者成功塑造了兩個愚昧無知的角色。通過他們的言行,讀者甚至可以理解達西先生的傲慢態(tài)度,并逐漸對他的性格特點有了新的認識。
(四)威克姆:虛偽狹隘
威克姆表面上是一位魅力四射的紳士,他的言辭既華麗又具有誘惑力,初看之下給人一種極為真誠的印象。這種表面的誠懇不僅使得伊麗莎白,甚至連讀者自己在初次閱讀時也可能被其迷惑。尤其是在與伊麗莎白的對話中,威克姆精心構(gòu)造的受害者形象引起了伊麗莎白的同情,他巧妙地將話題引向自己與達西的恩怨,聲稱達西的父親原本承諾將一份牧師職位留給他,確保他的未來無憂,但在其父去世后,這一職位卻被達西轉(zhuǎn)讓給了別人。威克姆借此表現(xiàn)自己受到了背叛,獲取伊麗莎白的同情以贏得她的信任。然而,隨著故事進展,威克姆的真實面目逐漸暴露。在未能徹底誘惑伊麗莎白后,他最終與伊麗莎白的妹妹私奔,徹底揭示了他的自私無恥。從表面上的完美紳士到道德敗壞的騙子的轉(zhuǎn)變,為整個小說增添了深刻的諷刺色彩,突顯其外表與內(nèi)心的巨大反差,使得威克姆這一角色成為一個令人深思的反面典型。
二、《傲慢與偏見》中人物的語言藝術(shù)
小說中對人物形象的描述,充分凸顯出了強烈的語言藝術(shù),尤其是反諷、幽默、對話與獨白等語言特點更是極大地提高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一)反諷
在《傲慢與偏見》中,作者巧妙地運用反諷手法,通過看似平常的語言,揭示人物內(nèi)心真實想法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以此達到諷刺效果,增強小說的趣味性。小說開篇,作者便以一句“但凡是富有的單身漢,肯定要娶一個老婆,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點明故事背景和人物關(guān)系。這句看似普通的陳述,實則充滿了諷刺意味,暗示當時社會女性對婚姻的物質(zhì)追求和對男性的依賴。班納特太太作為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其言行更是充滿了反諷。她熱衷于為女兒們尋找有錢的單身漢,將婚姻視為改變命運的捷徑。作者通過對她夸張的言辭、虛榮的舉止的描寫,深刻諷刺了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拜金主義。凱瑟琳夫人則是另一個反諷的例子,她自視甚高,對達西和伊麗莎白的婚事橫加干涉,卻在不經(jīng)意間促成了兩人的結(jié)合。作者通過伊麗莎白對凱瑟琳夫人的評價“真是幫了大忙”,以戲謔的口吻表達了對凱瑟琳夫人自以為是、弄巧成拙的諷刺。
除了對配角的刻畫,反諷手法在主角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伊麗莎白聰明伶俐,卻也因最初的傲慢與偏見對達西產(chǎn)生誤解。她對達西的諷刺性評價是“他實在太高傲了,竟沒有多少人能受得了他”,實際上反映了她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萌芽。通過運用反諷手法,作者不僅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也更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女性地位低下、婚姻觀念扭曲等種種問題。
(二)幽默
在英美文學中,幽默的語言手法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已深植于多種文學作品之中。幽默不僅能減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還能增加讀者對文本的興趣,使復雜或抽象的議題以更直接、簡潔的方式呈現(xiàn),從而豐富作品的內(nèi)涵。而且,幽默還能生動地展示作者的內(nèi)心思考,以及對歷史、社會、職業(yè)等不同層面的敏銳觀察,增強作品的現(xiàn)實主義魅力?!栋谅c偏見》中的幽默表達尤為突出,尤其是在描繪某些角色時。例如,作者通過幽默的語言描繪了柯斯林先生這一角色的滑稽與自負。作為一位牧師,柯斯林自視甚高,對權(quán)勢有著熱烈的追求。他的自大和荒誕在他向伊麗莎白求婚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聲稱:“從我一踏進這屋子,便選擇了你作為我未來的伴侶?!碑斠聋惿拙芙^他時,他卻固執(zhí)地認為這是她的矜持,錯誤地解讀為對他的追求有助益。伊麗莎白最終的拒絕使得他的自尊受損,于是他迅速與夏洛特結(jié)婚,表現(xiàn)出他的輕率、浮躁,不僅揭示了他追求名利的真實動機,還通過他荒謬的行為讓讀者對這一角色的性格有了深刻理解,同時展示了幽默語言在揭示角色深層特征中的獨特效用。
凱瑟琳夫人充當了企圖破壞伊麗莎白與達西關(guān)系的反面角色,盡管她的意圖和行為是拉遠達西與伊麗莎白之間的距離,卻意外地促使達西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欣賞伊麗莎白。簡·奧斯丁通過巧妙的幽默描寫,不僅讓凱瑟琳夫人的人物特性生動起來,也揭示了其行為背后的愚昧自私。此外,達西的人物形象也通過他的幽默表達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達西在得知自己可能失去財產(chǎn)的消息時反應(yīng)平靜,簡單地評論“哦,是嗎,很好”;而在面對伊麗莎白拒絕他的求婚時,他的反應(yīng)卻戲劇化地表達了極端的情感,“我真希望能即刻從這個世界消失,最好不要等到明天”。語言上的鮮明對比不僅增添了情節(jié)的幽默感,還深刻描繪了達西雖然表面冷漠,內(nèi)心實則情感細膩且復雜的性格,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豐滿真實。
(三)對話、獨白
在文學作品中,對話和獨白是塑造角色并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guān)鍵元素。通過對話,人物的性格得以直接展現(xiàn);而獨白,為讀者提供了深入探索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機會。在《傲慢與偏見》中,作者精妙地利用這些技巧來描繪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及情感變化。例如,伊麗莎白與達西在婚禮籌備時的交談,通過伊麗莎白對達西的稱呼“先生”,作者可以感受到她對達西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這是她對達西性格深層了解后的自然表達。此外,作者還運用伊麗莎白在與達西告別時的言辭,如“我很感動”“非常感謝”,進一步展現(xiàn)了她的感激之情,突出了兩人情感的深化。
達西在初次遇見伊麗莎白時的傲慢言辭是“你雖然很可愛,但不夠美麗”,直接展現(xiàn)了他的直率自負。這些對話不僅增加了故事的戲劇張力,還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及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除此之外,作者還通過伊麗莎白的內(nèi)心獨白深化了角色的情感層次。當伊麗莎白逐漸了解達西并改變對他的看法時,內(nèi)心獨白揭示了她對達西新的認知和情感變化,不僅豐富了伊麗莎白的角色形象,也加深了讀者對其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丁創(chuàng)作的文學巨著,其精湛的人物描寫和語言表達,完美反映了那一時代的社會特征及人物心理。在該小說中,人物言行不僅符合其性格特征,還深刻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對人物行為的期待。小說中的對話和語言細節(jié)是推動情節(jié)進展的核心,不僅推動了故事前進,還保證了整個小說的邏輯連貫性、閱讀流暢性。尤其是小說中的語言運用,巧妙地融合了大局的結(jié)構(gòu)安排與微觀的情節(jié)邏輯,使得小說讀來自然流暢。同時,小說中不僅人物形象立體,故事情節(jié)也顯得十分合理。而通過更好地分析小說中的語言藝術(shù),能夠讓讀者感受到小說的魅力,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性格感同身受,也有助于讀者學會作者的語言寫作技巧,獲得更深刻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