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透過云層,斑駁地灑在江陰這片古老而寧靜的土地上。我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好奇,踏進了興國寺這片千年的圣地。
初次邂逅興國寺塔,它那巍峨聳立、古樸典雅的身姿便深深吸引了我。塔身的高度達到了驚人的42.22米,猶如一根擎天巨柱,直插云霄,令人心生敬畏。底部的六層呈現(xiàn)八角形,每一層都精細雕刻著絢麗多姿的圖案,似乎在娓娓道來一段段悠遠古老的傳說。而頂部的鋼筆尖形設計更是別具一格,令人一見難忘。我拾級而上,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印記上。耳邊仿佛回蕩著岑參的吟詠之聲:“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比欢?,更令我嘆為觀止的,是塔身各面竟然風格迥異,這究竟是怎樣的匠心獨運呢?帶著滿腹疑惑,我圍著塔身緩緩踱步,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每一面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有的古樸典雅,有的雄渾壯麗,有的清新秀麗,無不令人心生贊嘆。
我不禁陷入沉思,這座塔在初建之時,是否就已是這般風采?為了探尋這背后的故事,我向一位經驗豐富的保安請教。他告訴我,這塔在建造之初,四面原是一模一樣的。然而,歷經戰(zhàn)火洗禮,塔身遭受了嚴重損毀。在后續(xù)的修復過程中,為了兼顧穩(wěn)定性與美觀性,才形成了如今這種立面各異、別具一格的特色。聽完保安的講解,我對興國寺塔的歷史變遷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為了能更詳盡地了解這座塔的修造往事,我決心繼續(xù)深入探索,揭開它更多神秘的面紗。
我仔細閱讀了江陰人民政府在1986年和1995年對興國寺塔維修后留下的碑記,每一字每一句都如同歷史的碎片,拼湊出了這座古塔修建與修繕的完整歷史軌跡。興國寺塔的故事起始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大約是公元976年至984年之間。那時,它初建為太平興國教寺的七級浮屠,其結構獨特,以樓閣式的磚木構建而成,內壁設計精巧,以正方形隔層為主,外壁則展現(xiàn)出八角形飛檐曲欄的優(yōu)雅風貌,宛如一位身披華服的佳人,靜靜地佇立在那里。歷史總是充滿了波折。元末時期,戰(zhàn)火紛飛,興國寺塔不幸被毀。直到明正統(tǒng)年間,人們才決定對它進行修復。這次修復,塔身被增至九級,更加雄偉壯觀。然而,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塔的木架及塔頂又遭遇了火災。時光繼續(xù)流轉至1925年1月,直奉軍閥在江陰激戰(zhàn),奉軍占據(jù)要塞炮臺,炮火無情地擊中了興國寺塔。由于年久失修,塔身略顯傾斜,仿佛在訴說著它所經歷的磨難。
1949年后,興國寺塔得到了更多關注和保護。它歷經數(shù)次整修,于1982年被列為江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7月至1986年12月,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的精心指導下,進行了修繕工作;2005年,江陰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進行修繕。如今的興國寺塔,雖然歷經滄桑,但依舊屹立不倒,六層以下仍保留著宋代的原貌,而塔頂則保留著當年遭奉軍炮擊后形成的鋼筆尖狀痕跡,那些痕跡如同歷史的烙印,見證著它經歷的風雨與變遷。2013年5月,興國寺塔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寺塔,不僅是一件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一幅鮮活的歷史長卷。它靜默地矗立著,訴說著江陰的世事滄桑,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追求。佇立于塔下,我似乎能夠聆聽歷史的低語,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沉淀千年的文化厚重。
此次探訪興國寺塔,我不僅被這座古塔的獨特韻味所折服,更深入地了解了它的歷史淵源與修造傳奇。興國寺塔不僅是江陰的榮耀象征,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閃耀之星。我堅信,在未來的歲月里,興國寺塔將繼續(xù)屹立于江陰的大地之上,作為這座城市繁榮與發(fā)展的見證者,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與文明的演進。
離開興國寺塔時,已是夕陽西下。回首望去,只見塔影斜陽,美不勝收。此刻的我,心中充滿了對這座古塔的敬意與感慨。
江陰興國寺塔,不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江陰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是一個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