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出生在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考中進士,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這樣的書香家族內(nèi)通常都設(shè)有家塾,請家族中比較有學(xué)問的人來負責小孩子的教育。魯迅就是在家塾中開始讀書的。
1887年,魯迅7歲,父親周伯宜把他送到遠房叔祖周玉田門下讀書,這是魯迅的第一位塾師。魯迅說周玉田長得胖胖的,人很和藹,是個“寂寞者”,但他很愛和孩子們往來,稱魯迅等小朋友為“小友”。他有很多書,其中魯迅最愛讀的是《花鏡》。周玉田喜歡作詩詞,有很多著作,但大都沒有保存下來。他著有一本《鑒湖竹枝詞》,共收錄100首。魯迅把他的手稿借來抄錄了一部,現(xiàn)在還保存在魯迅博物館,卷末寫有“侄孫樟壽謹錄”。
離開周玉田后,魯迅又隨周玉田的哥哥周花塍讀了三個月書。那時的教學(xué),對課是個基本功,老師常會出一些課題讓學(xué)生對。周花塍曾給魯迅出過一個課題“湯婆子”,魯迅敏捷地對道“竹夫人”。
魯迅的第三位塾師是遠房叔祖周子京。他的住宅的兩扇門是藍色的,所以稱他的家塾為“藍門”。藍門朝西的窗戶外種著一株橘子樹,魯迅的書桌就面對橘子樹放在窗下。魯迅把這個讀書的地方稱作“橘子屋”。周子京的學(xué)識比較淺薄,教魯迅時經(jīng)常鬧笑話。有一次,他把荔枝的“荔”寫成了草字頭下面三個“刀”字,看看不像,又寫成木字旁三個“力”字。又有一次,他給魯迅出了一個課題“父攘羊”(即父偷羊),大約魯迅對得不合適,他就自己對了一個“叔偷桃”(應(yīng)為“朔偷桃”,傳說東方朔曾三次偷西王母種的仙桃)—平仄已經(jīng)不合適了,他又把“朔”讀成了“叔”。還有一次,他教魯迅讀《孟子》中引用的《詩·大雅·公劉》中的詩句“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把“裹”念成“咕”,“糇”說成“猴”,還解釋說:“公劉非常窮困,他連猢猻袋里的糧食也‘咕’的一下擠了出來,裝到自己的囊橐里了?!?/p>
魯迅把這些都告訴了父親,周伯宜哭笑不得,覺得周子京誤人子弟,就再也不讓魯迅到藍門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