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既是一種物理狀態(tài),更是一種主觀的心境。因此,我們可以在嘈吵的茶樓里跟朋友聊天,可以在人來人往的快餐店溫習功課,也可以在充滿強勁節(jié)拍的健身房一邊跑步,一邊思考。
外界或許充斥著噪聲,但聲音是否入耳入心,則是個人的選擇。即使我們把屋子建于人群聚居之地,也可以完全不受車馬喧囂的干擾。心遠離了塵俗,自然就會覺得居住的地方僻靜,寧靜方能致遠。那么如何讓內心遠離塵俗呢?
英國小說家勞倫斯曾經回憶,在一個炎熱的午后,他坐在西班牙某處的陽臺上,以閑適愉快的心情,享受無所事事的時光。他放眼望去,看到兩個男人正在割草,“唰唰”,響起了鐮刀來回揮動的聲音。然后,他又看到隔壁陽臺上有兩個女子,她們高談闊論時事,打破了勞倫斯的寧靜。
勞倫斯感嘆:“她們在乎!她們簡直被憂慮吞噬了。她們忙著關心……以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眲趥愃箤⑦@段回憶寫進一篇名為《不在乎》的散文里。
人之所以能夠無憂無慮,在于學會了“不在乎”的智慧。不在乎多少歲前必須結婚生子,我們便能享有感情路上的寧靜;不在乎名利金錢,我們便容易享受工作的純粹與滿足;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頭論足,我們便免于八卦謠言之苦。
當我們學會了“不在乎”,自然可以達到“心遠地自偏”的境界,當我們找到了自己最在乎的人或事或物,自然可以放下那些不必在乎的東西。
又說,那兩個女子何以打破了勞倫斯的寧靜?只怪勞倫斯太在乎她們。
(火箭熊摘自《大公報》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