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可穿戴設備和配套App(應用軟件)的流行,健康管理變得更加便捷。各種各樣的數據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運動App的游戲化設計和計劃制訂等功能激勵我們堅持鍛煉。
我們之所以對數據如此癡迷,是因為我們賦予了數據相當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很多時候來源于社會的壓力——我們要健康、要成功,而各種技術的設計和App的呈現(xiàn)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強化著這種壓力,并且將其內化為我們的行為準則,進而發(fā)展成一種自我監(jiān)控。
自我監(jiān)控的流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下的社會非常崇尚個人的能動性,即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潮流。在健康方面,新自由主義的潛臺詞是,你的健康完全把控在自己手中,而可穿戴設備提供的這些關于身體的知識和數據等,都是用于打造自我的工具。在這種認知框架之下,所謂的“身體管理”就成為一種潮流。
可以說,在可穿戴技術的推動下,我們把與健康相關的因素,抽象成了個人可以掌控、管理的數據。
數據的確客觀反映了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活動水平,但健康并不是僅靠個人就能夠掌控的事情,還和周邊環(huán)境、社會條件等因素高度綁定。
以步數為例,市面上所有的可穿戴設備,幾乎都鼓勵人們盡可能多地步行,增加活動量,人們也很容易通過這樣的設備去設定每天的目標。步數不僅僅反映了活動量,也跟環(huán)境因素強相關,比如工作時是否久坐、是否需要照顧家庭、生活的社區(qū)是否適合步行、個人的生活節(jié)奏等。
但可穿戴設備對數據的展示,以及大眾對運動和健康的理解,會讓人忽略這些客觀因素,把運動不足的原因全部歸結于自我,把自己的生活、身體和環(huán)境割裂開來。
健康監(jiān)測技術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它很少探查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而僅僅呈現(xiàn)個人需要提高的部分。運動尚且屬于個人可以有意提高的行為,但當下的趨勢是,把生活簡化為一種可以提高的數據。
還有更極端的應用,通過可穿戴設備反饋的數據來探測人的情緒。說話的聲音和當時的心率,會反映人當下是不是憤怒、焦慮等。情緒變成了可以用技術量化、優(yōu)化的東西,個人需要好好地控制。但實際上,情緒是人和環(huán)境、周邊互動產生的反應。我們固然可以通過感知自己的情緒對其進行管理,但如果和當下的環(huán)境脫節(jié),只是記錄數據,就沒有意義。它把個人和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簡化成個人的責任。個體在這樣的語境下,承受了雙份壓力:一份是健康問題帶來的壓力,另一份則是健康管理做得不夠好帶來的壓力。人們應對壓力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回避,因此健康監(jiān)測很難堅持下去。
這種對數據的追求,也反映了生產力文化。用通俗的話來講,優(yōu)化自我是一種迷信。所有的數據應用,都相當于給自己制訂KPI(關鍵績效指標),用科學、客觀的手段管理自己。但這種看似客觀的數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規(guī)則和大眾的價值取向,并且通過對數據的展示,強化、加深了這種取向。
德國社會學家史蒂芬·馬烏提出“指標社會”的概念。指標的一個作用,就是把多樣化、豐富的世界,用數據壓平成單一的、層級化的世界。指標的操作和呈現(xiàn),都是在單一的坐標中體現(xiàn)價值取向,分出高下。
就像鍛煉,從生理上來講,的確能夠讓人的身體素質變好。鍛煉需要量力而行,但許多人在陷入數據化的比較之后,反而把它看得很簡單。臥推的重量、跑步的配速等數據似乎變成了鍛煉唯一的追求,甚至人與人之間形成攀比,做到了就是成功,做不到就是失敗。
在這種價值取向下,我們的身體觀和行為觀都變得機械了。我們會傾向于認為,身體和生活在數據的指導下,都是可預測、可掌控、持續(xù)而規(guī)則的。一切都可以被分析、規(guī)定和優(yōu)化,一切都是生產力。
然而,生活和身體都充滿了變化,有著大量不可掌控的時候。生活方式甚至健康本身,也是非標準化和個體化的,我們沒有辦法完全通過指標去衡量和比較。每個人在經濟、社會層級和性別上都有不同的條件,用同樣的行為準則去規(guī)訓所有人是不公平的。
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量化和標準化,用數據反映人群的健康水平。但只靠技術手段監(jiān)測健康,遠遠不能概括生活和身體本身的復雜性,以及每個人所處環(huán)境的多樣性。數據只是給人提供了標準化的、方向性的參考,最終還是要我們自己選擇如何賦予數據具體的意義。
我們可以從健康監(jiān)測和自我追蹤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不是追求每天的、持續(xù)的進步,而是建立規(guī)律的、可持續(xù)的生活模式。這樣做的前提是對自己生活的優(yōu)先級有認知。
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優(yōu)先保證自己有充足的精力應付工作,而不是達到某個鍛煉的目標。畢竟,在人勞累時,鍛煉的效果也不會好。在這里,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勞累的根源,以及勞累和生活節(jié)奏之間的關系。數據呈現(xiàn)出來的勞累和壓力,也能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理由。數據是抽象的,而我們的生活和身體是具象的。對身體的追蹤和技術的使用,我們最終還是要讓抽象的數據平和、公正地反映我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提供對我們更有意義的信息。
(馬小鴿摘自微信公眾號“看理想”,本刊節(jié)選,畢力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