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月黑風高之夜,在一條燈光昏暗的小巷里,你影影綽綽地看到對面走來一個身形高大且膚色似乎與自己不同的男性。此時,這條小巷里沒有其他人。請問你是選擇繼續(xù)和對面的壯漢相向而行,還是掉轉方向、加快步伐離開巷子?可能不少人會選擇后者,因為如果對方心懷惡意,那么自己將遭受難以預計的損失。
事實上,上述的反應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甚至動物的一種生存本能。不過如果你再復盤一下這種心理活動,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種在保命邏輯下的“簡化算法”。因為在瞬間的直覺判斷中,身形、膚色和男性等關鍵詞,可能都是促使你退出小巷的“觸發(fā)點”。而這些詞之所以會成為觸發(fā)點,是基于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例如對所在街區(qū)、城市狀況的了解。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些口耳相傳的刻板印象以及未必可靠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就會被調出來,讓人歷歷在目。
若再深究一步,人們之所以會不自覺地運用“簡化算法”,恰恰是因為信息不全。給人貼標簽雖然是不完全準確的,卻是相對安全的。不過我們也可以思考相反的情況:如果信息完整,例如我知道迎面走來的那個人具體是誰,甚至不用那么具體,而只是簡單知道他的年齡和職業(yè),就有利于我們做出精準的判斷。
科幻電影《匿名者》,就設想在未來的城市中,法律規(guī)定每個人都要在眼睛里植入一枚芯片——它可以通過增強現(xiàn)實技術,在一個數(shù)據(jù)框中實時顯示每個路人的基本信息,而且你看到的一切都會被拍攝并上傳到云端。這相當于將每個人都變成了流動的監(jiān)控攝像頭。犯罪將變得幾乎不可能發(fā)生,除非當事人完全不顧忌后果。當然,影片試圖展現(xiàn)一種倫理上的困境,讓人們意識到“絕對安全”的代價——個人的私密時刻會被上傳……
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認為,基于人類現(xiàn)有的腦容量,一個人一輩子有效交往的人數(shù)是150人。倘若某一天人類的記憶力有了極大的突破(如借用電子存儲設備),這個數(shù)字是否會被極大地提高?屆時,人類就不需要“簡化算法”了呢?直觀來看,倘若你認識城市里的每一個人,叫得出他們的名字,那么身形、膚色和性別等標簽可能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不安全感是否也會因此降低很多呢?知識不一定讓人自由,但至少可以讓人少些成見吧。
(層林染摘自《書城》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