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位大詩人叫袁枚,他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說,寫文章要像看山一樣,要有變化和起伏,不能平鋪直敘。試想,我們?nèi)タ瓷綍r,是不是山的連綿起伏、層巒疊嶂,才讓我們陶醉在美景之中呢?如果能一眼看到底,那還有什么意思?
寫作文就是這樣,千萬別寫成一馬平川,像流水賬一樣。比如寫早上上學。一種是天氣萬里無云,一路綠燈暢通無阻,順利來到了學校;還有一種是剛出門沒多久,就下起了傾盆大雨,老爸的車壞了,出租車也攔不到,但你還是拒絕了爸爸讓你回家的提議,深一腳、淺一腳,用雨衣緊緊地裹著書包,來到了學校,堅持上學。再比如寫吃飯,你寫狼吞虎咽吃完了一碗飯,還喝了兩碗湯,平平淡淡結(jié)束了;還是寫“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妹妹把本屬于你的雞腿搶走了!怎么樣,你覺得哪種寫法有意思呢?
所以,大詩人袁枚說的話實在是太對了,咱們寫作文,千萬別搞成流水賬,單調(diào)乏味,很難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連綿起伏、層巒疊嶂”,要怎么寫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趣趣姐秘訣一——設置疑團
例文
這是個身著工作服、滿身油漆和泥土、滿面灰塵、40歲左右的中年男子。他隔著車窗,朝我彎彎腰,靦腆地笑著,又給我遞了一根香煙。
看我接了煙,他大喜過望,慌忙從兜里摸出打火機幫我點上,憨憨一笑,說:“您是第一個接俺煙的人,俺激動哩。您絕對是一個瞧得起俺們鄉(xiāng)下人的好人?!?/p>
“有事嗎?”我笑笑,為這個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笆沁@樣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點頭,“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車不?”
“你要到哪里?”我輕輕皺了皺眉,不是我小氣不讓他搭車,而是他那一身油漆和泥土,實在是讓我心有芥蒂?!安徊徊唬彼杨^搖得像撥浪鼓,“俺哪兒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會兒就行。今兒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還是今兒這個時間?!?/p>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頭,說:“行!”我話音剛落,還沒來得及問他我心中的疑惑,他一連向我說了幾句謝謝便離開了。
——選自葛閃《我的暖,一寸長》
趣趣姐姐解讀
文章一開始就是個懸念:這個人莫名其妙、殷勤備至地給“我”遞煙,到底想干什么?第二個懸念:他看“我”接了煙,特別激動,這又是為什么?第三個懸念:他提出要坐“我”的車,但卻只坐一會兒,這更是一個謎團。
我相信,讀到這里的你,也一定很迫切地想知道,這個中年男子這么一連串的舉動,到底是什么目的。作者一開始就設置了懸念,掀起了波瀾,引起讀者的興趣,吸引讀者迫不及待地往下讀,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怎么設置懸念呢?這里教給大家三種最基本的方法:
倒敘設懸。把事情的結(jié)果或情節(jié)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開頭,吊起讀者的胃口,使其產(chǎn)生一種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
反常設懸。把意外的事件或一種違背常理的“怪現(xiàn)狀”擺在讀者面前,制造懸念,掀起波瀾。
抑揚設懸。運用欲揚先抑或者欲抑先揚的手法,使情節(jié)多變,制造懸念。
趣趣姐秘訣二——無“巧”不成書
例文
“什么?把鳥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頭說話的聲音變得異常激動。
“是的,老兄。我把鳥放了。你不知道,我這一生判了幾十年的案子,每個案子不論是犯法的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我都覺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問心無愧。可是我卻判錯了一個案子。當我發(fā)現(xiàn)真相后,還未來得及重判,他就病死在牢獄里了。我現(xiàn)在不在崗位了,這事也沒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見了你提的鳥籠和籠中那只叫阿捷的鳥兒后,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寧了。老兄,我錯判的那個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說著說著,淚水撲面而下。淚眼朦朧中他發(fā)現(xiàn),聽了這話,盲眼老頭竟變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那雙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淚水,但始終沒有說一句話。
幾年后,盲眼老頭先他而去了。他親手為其操辦后事。就在為盲眼老頭整理遺物時,他發(fā)現(xiàn)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后生。他看著看著,不禁心頭一震:這不就是那個被錯判的阿捷嗎?
——選自蘆芙葒《一只鳥》
趣趣姐姐解讀
這篇文章生動地體現(xiàn)了什么叫“無巧不成書”。
一巧:盲眼老頭的鳥叫“阿捷”,被錯判的青年也叫“阿捷”。
二巧:盲眼老頭去世了,老頭的遺物里有一張照片,照片上正是自己錯判的那個青年。
這可真是太巧合了,第一個巧合,讓人覺得只是平常,而第二個巧合,卻深深震撼了讀者的心。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誰看了這樣具有戲劇性的故事,看到這樣的轉(zhuǎn)折,能不感慨、不流淚呢?
怎樣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來巧妙地設置故事情節(jié),達到令人大吃一驚的效果呢?
趣趣姐教你幾“板斧”
時間巧合。讓相關(guān)的人或事在特定的時間點湊在一起,構(gòu)成一種巧合的情節(jié)。
地點巧合。運用空間因素讓身處異地的人物走到一起,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
物件巧合。通過物件的巧合達到強化藝術(shù)效果和深化主題的目的。我們上面的這段例文,用的就是物件巧合。
趣趣姐秘訣三——出乎意料的反轉(zhuǎn)
例文
妻子拉過他,點著他的額頭:“你傻呀?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搖搖頭。一直以來,母親把那盒子看得像寶物一樣,他怎么知道。妻子說:“上一輩人總有一些寶物或銀貨放在手邊,媽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這種東西?!彼宦?,也心動了。他知道,母親的娘家過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寶物,拿去養(yǎng)老院丟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于是,他伸出手:“媽,把盒子給我看看好嗎?”母親搖搖頭,抱得緊緊的,不給他。妻子見了,忙在他耳邊嘰咕了幾句,于是當天就沒送母親去養(yǎng)老院。當晚,母親睡熟時,他們悄悄拿出那盒子輕輕地打開,一打開,他眼淚直流。
原來,鐵盒中藏著的不是金,也不是銀,而是一縷胎發(fā)和幾顆乳牙。里面有一張發(fā)黃的紙條,上面寫著字,記著他第一次剃發(fā)的時間,還有換牙的時間。他們那兒有個風俗,孩子的胎發(fā)和乳牙要保存好,不能丟失,不然孩子會夭折的。第二天,兩人沒送母親去養(yǎng)老院,以后也沒送母親去養(yǎng)老院。
一選自余顯斌《母親的寶物》
趣趣姐姐解讀
開始時,作者一直營造的氣氛是:這個盒子里裝的是非常珍貴的寶貝。先是妻子的分析,接著是母親“抱得緊緊的,不給他”——這不是寶貝是什么?而當他們可能滿懷期待,做著發(fā)財夢的時候,卻吃驚地發(fā)現(xiàn),盒子里裝的東西是“一縷胎發(fā)和幾顆乳牙”。對,這些在常人眼里一錢不值,可卻是母親心中最珍貴的寶貝。巨大的反轉(zhuǎn),讓讀者始料不及,前面渲染的氣氛,在此刻達到了高潮和釋放,母親的愛令人震撼,令人稱贊。
作者一直有意把讀者領(lǐng)到另外一個方向,想象另一種可能,并層層推進,達到頂點時,卻忽然出人意料地反轉(zhuǎn),出現(xiàn)了一個誰也沒想到的結(jié)果,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不過,用這種出人意料的反轉(zhuǎn)時,還需要注意幾點!
第一,要符合人情,合乎人物的性格、心愿或者意趣等,符合情節(jié)發(fā)展的規(guī)律,能讓讀者信服。
第二,要合乎事理,符合生活邏輯。
第三,要契合文章主題,合理安排,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讓讀者有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之感。
無巧不成書
邁克是個鳥類愛好者。退休后,他加入了鳥類俱樂部,熱衷于參加各種關(guān)愛和保護鳥類的活動,也和鳥友交流心得,還喜歡學習各種鳥兒的叫聲。
夏日的一個夜晚,邁克坐在后院的搖椅上乘涼。突然,他聽到一陣優(yōu)美的夜鶯鳴叫聲。邁克很激動,決定予以回應,看看會發(fā)生什么事。令他驚喜的是,那只夜鶯竟然回應了。邁克受寵若驚,又和它對唱了好幾個回合。
第二天,同樣的情形上演。一連幾晚都是如此。那只夜鶯每晚都會準點開唱,邁克跟它一唱一和,快樂極了。他們每晚都歡唱到大半夜,樂此不疲。
一天,邁克的太太露茜半夜醒來,發(fā)現(xiàn)丈夫又不在床上,便循聲來到后院。見邁克正唱得起勁,露茜就對他說:“老頭子!你發(fā)什么神經(jīng)?天天晚上不睡覺,在這兒學鳥叫?”
“噓!你懂什么?這叫跨物種交流。要是取得了突破,我可就出名了!’
露茜見勸也沒用,就搖搖頭,回去睡覺了。
邁克仍然每晚與鳥對唱,他還將自己與那只夜鶯的“對話”錄了下來,反復揣摩模仿它的叫聲。但他發(fā)現(xiàn),那只鳥經(jīng)常變換不同的歌聲。邁克不甘示弱,上網(wǎng)學習各種夜鶯鳴叫,努力提升自身本領(lǐng)。
整個夏天,邁克都和他的夜鶯朋友樂此不疲地互動著。他真的感到自己在跨物種交流方面就快突破了。他甚至打算撰寫一份詳盡的報告,去鳥類俱樂部發(fā)表演講。
這天,露茜在超市遇到了鄰居琳達,和她聊了起來。
“唉!”露茜嘆了口氣,“最近我家那口子不知中了什么邪,整夜整夜不睡覺,坐在后院學鳥叫?!?/p>
“這可真是巧了,”琳達聽了驚訝地說,“我家那口子最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