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懷俄明大學研究生院讀博時,為了提升我的英語寫作能力,導師讓我到英語系選了好幾門課。對于一個外國學生來說,在英語系選課的好處是:由于我是班里唯一母語非英語的學生,授課老師通常都對我另眼相看,關切有加,因而,我與這些英語系教授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其中英語寫作課的蛋(英文Eggs,他確實姓蛋)教授,對我的幫助最大。記得有一次課余閑聊,我請他推薦一些文學以外的現代非虛構類寫作名家。他說,美國散文大家除了E.B.懷特、H.L.孟肯之外,約翰·麥克菲是當紅的非虛構類作家。然后,他冒出一句話來,讓我印象極深:“其實,在美國最好的非虛構類作家還是一些旅行作家和體育記者——因為干他們那行有錢賺!”自那時起,我除了讀麥克菲的作品之外(有十余本),也迷上了美國旅行文學作家保羅·索魯(又是十幾本,其中包括他的兩本精妙的中國游記)。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工作之后突然發(fā)現了一位當時定居在英國的美國旅行作家比爾·布萊森。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離我的住地只有幾個小時的車程。他的成名作《失落的大陸——美國小城之旅》令我讀來既熟悉又驚訝:熟悉的是他所描述的美國中西部小城風情(畢竟我就生活在中西部的一個大學城里);驚訝的是他極為獨特的視角,以及幽默風趣的文筆。自那時起,他的每一本新書問世,我都迫不及待地買來一讀為快。他成了繼索魯之后,我喜歡上的第二位旅行文學作家。
及至后來,他的書由旅行文學擴展到語言和文學史方面,盡管這些并非他的專長,但書一出版,不僅普通讀者大呼過癮,連專家們也刮目相看。比如講英語語言發(fā)展史的《母語》,以及講英國文學史的《莎士比亞》,都曾榮登各大暢銷書榜。尤其令我再度吃驚的是,莎士比亞(一如中國的李白和蘇東坡)是個幾乎已被前人寫爛了的題材,而新史料又極少,但布萊森再次以他的新穎視角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勾人文筆,贏得了專家與大眾的一致認可。正如不止一位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布萊森極其擅長給老故事注入新活力——他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斷無他人能及……
真正讓我對他佩服至極的,是他初次嘗試科普寫作,就大獲成功。2003年布萊森出版的《萬物簡史》,以624頁的篇幅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直到人類文明興起世間所發(fā)生的一切: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考古學、人類學等無所不包。該書是21世紀超級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無論是在科普領域還是在出版界,都堪稱現象級的神作。我當時頗為好奇的是,作為一個科學的門外漢,布萊森是如何取得這一成就的呢?所幸他在《萬物簡史》的“引言”里披露了一些信息:比如他在讀小學時曾被一本地質學方面的科普書深深吸引;科學幽默大師費曼對他來說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為寫《萬物簡史》,花了3年多的時間埋頭閱讀有關書刊資料,滿世界地尋訪各方面的專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倒想要看看,能否從非專業(yè)的角度,用有限的知識儲備,盡量深入地去理解、領會,甚至贊嘆、欣賞科學的奇跡和成就。”
結果表明,由于他童稚般的好奇心,以及非凡的講故事能力,他不僅做到了,而且干得非常漂亮!
在《人體簡史》(少兒彩繪版)中,他的上述努力與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請看開頭一段:
我們常常把自己的身體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東西。我敢肯定,只有當身體告訴你它需要吃點零食,或需要一個創(chuàng)可貼,或需要去趟廁所的時候,你才會注意到它。在其余的時間里,你盡管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比如下面該玩哪一個電子游戲,或該看哪一檔電視節(jié)目,你的身體會繼續(xù)做它自己的事……是啊,無論它在干著什么。
接著,他就告訴讀者,你的身體究竟在干些什么神奇的事,比如連想都不需要想,你一直在眨巴著眼睛。你知道你每天要眨巴多少次眼睛嗎?500次?1000次?14000次?每天在你醒著的時候,你的眼睛總共有23分鐘是閉著的——我敢擔保你壓根兒就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你骨骼中那些海綿狀的東西不斷地在制造紅細胞。猜一猜在你讀這句話的當兒,你體內骨骼已經制造了多少個紅細胞?100萬!
這只是前言,貫穿全書有無數類似的可笑但又讓你止不住好奇(卻又完全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的問題。你想過下面這個問題沒有:我們終其一生都是靠著身體這一副“臭皮囊”而生存著,然而我們究竟對它了解多少呢?比如:
你的身體是由多少個細胞、多少個原子組成的?里面又生活著多少微生物?你的肺每分鐘要呼吸多少個氧氣分子?這些都是大得驚人的數字,甚至是天文數字!再想一想:如果把你身上的DNA連成一條線,它可以長達100億英里(約161億千米);倘若穿越太陽系,可以從地球延伸到冥王星,甚至更遠。想想看,你足以走出太陽系。從字面的意義上來說,你是宇宙級的!即便如此,你別忘了這一事實:你若是把2萬股DNA并排在一起,只能達到人最細的頭發(fā)絲的寬度!還有,在所有的人里,我們的DNA有99.9%是相同的。這使我們所有的人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我的DNA跟你的DNA之間,依然有300萬~400萬個不同之處。也就是說,你的DNA是你獨有的(假如你不是同卵雙胞胎,或不是被邪惡的操縱者克隆出來)。
上面這些無一不是“硬核”的科學知識和概念,但又是如此有趣和令人聞之震撼——這就是布萊森講故事的出類拔萃的本領!此外,貫穿全書的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逸聞趣事,比如青霉素是如何被發(fā)現的?一個科研團隊為什么稱其研究課題為“肚臍眼生物多樣性課題”?(答案:他們隨機選擇了60個美國人,檢查了他們肚臍眼上的細菌。結果發(fā)現了2368種細菌,其中1458種是過去未曾發(fā)現過的。)此外,還有收集了各種體內異物的醫(yī)生,為了醫(yī)學實驗甘當“實驗小鼠”的醫(yī)生,人類歷史上的巨人、最長壽的人、在阿爾卑斯山的巖洞底部生活了好幾個月的探險家(他的經歷促使了人體生物鐘的發(fā)現)。還有一些聞所未聞的各種災難的幸存者的故事。讀到這些故事時,你可能會完全忘記這是一本科普書,它簡直比偵探小說還刺激!
布萊森不光講述了我們身體的構造、各個部位的作用及其特殊性,還介紹它們的生理功能、可能患的疾病、人的壽命、生長發(fā)育的各個階段(從胚胎期、嬰幼期、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直到死亡),其中又包括許多或令人捧腹大笑,或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讀這本書,像觀看一臺被精密調節(jié)的神奇爆米花機的工作過程。
它時而爆出些令人笑噴的幽默描述,比如:
細菌并不是生活在你皮膚上的唯一生物?,F在正在你頭上(以及你身上其他油膩膩的地方,但主要是在你的頭上)寄生的,便是一些很小的螨蟲。謝天謝地,它們通常并沒有什么害處,并且肉眼也看不見。然而,它們吞噬了你死去的皮膚。對于它們來說,那些鱗片狀的皮膚脫屑,就像一大碗脆玉米片。如果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幾乎能聽到它們的咀嚼聲……
時而又爆出些讓人驚掉下巴的奇聞軼事,比如:
1978年,法國的外科醫(yī)生把一根電熱絲夾到一位69歲男子的直腸上。這是正常的醫(yī)療操作,通常是為了燒掉腸壁上生長的息肉,如果不將息肉及時清除掉的話,它可能會發(fā)生癌變。但是當電熱絲插入時,它點燃了這位男子直腸里面的胃腸氣(屁)。這些氣體爆炸了,這位男子的身體瞬間被炸裂。
《萬物簡史》及其他一系列著作,不僅使布萊森拿獎拿到手軟(包括英國女王頒發(fā)的英國官佐勛章),還使布萊森被任命為英國久負盛名的杜倫大學的校長,并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榮譽院士。不少人相信,《人體簡史》可以媲美《萬物簡史》,作為21世紀卓越的科普著作而載入史冊。我想,布萊森的成就顯示了:偶爾(或許只是偶爾),業(yè)余愛好者的癡迷能夠戰(zhàn)勝科學家的學術專長。倘若科普大神費曼先生依然健在,也一定會向布萊森先生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