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時候,太醫(yī)院是歸禮部管的一個行政部門,不只是給皇上和后宮看病,還會被派到各個部門給不同的人看病。
當時太醫(yī)院里有一名很棒的醫(yī)生,名叫薛己,號立齋。一次,他被找去給一名錦衣衛(wèi)看病。這位張姓錦衣衛(wèi)四十多歲,患了“發(fā)背”?!鞍l(fā)背”是什么呢?就是后背上長了一個癰疽,這在古代是一種很要命的病,很多人因為發(fā)背而死去。薛立齋一診脈,心脈洪數(shù),心中不禁一驚:“不好,這個病來勢兇猛?。 ?/p>
薛立齋心想:《黃帝內經(jīng)》里就說“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瘡癰這些皮膚病,都是心經(jīng)不正常導致的,因為心主血脈,如果心氣不足,那么就會影響血液的循行,血流緩慢則會導致血液停滯,于是就會長這類瘡癰。于是決定使用一個絕招:灸騎竹馬穴。首先,薛立齋讓患者在桌子邊坐下,用胳膊肘頂著桌子,然后用一根繩子,從胳膊肘的橫紋開始拉繩,量到中指尖的指甲處,在繩子上做個記號。接下來,讓患者把衣服脫了,找兩個人橫抬一根竹竿,讓患者騎在上面,抬竹竿的兩人一起把患者給抬起來(一定要兩腳離地)。這通折騰,雖然讓錦衣衛(wèi)摸不著頭腦,但為了看病,只好照辦。
這個時候,薛立齋就把剛才做了記號的繩子拿來,從竹竿和患者尾骶骨的交界處向上,在脊背上量出了長度,然后在脊背上做個記號,再向左右兩側旁開一寸,這終于給穴位定好了位置。
然后,薛立齋在這兩個穴位灸了六七壯艾炷,同時還在后背的瘡癰上放上一個三枚銅錢厚的紫皮蒜片,并施以艾灸。結果,這個可以奪人性命的瘡癰就這樣被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