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jié),只要聽到英歌舞的鑼鼓敲響,潮汕地區(qū)就充滿了濃濃的年味。1952年成立的西門女子英歌隊,是潮汕地區(qū)第一支女子英歌隊,2011年西門社區(qū)重新招募隊員,讓這支歷史悠久的女子英歌隊再度“煥新”。
目前,西門女子英歌隊有90余人,平均年齡18歲,年齡最小的年僅9歲。隊員大部分是中學生、大學生,鄭梓欣就是其中一員。
最近,鄭梓欣的笑容打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她是一名初二學生,也是西門女子英歌隊的“頭槌”。
梓欣說,去年暑假看到隊里“招新”,她就和同學一起報了名。沒想到不僅成功入選,還擔任了“頭槌”,承擔了指揮、領隊走陣型和開路的任務。
當記者問起為什么喜歡英歌舞時,梓欣笑得颯爽又自豪:“體現(xiàn)我們中華女子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
不同于男子英歌的剛勁豪氣,女子英歌舞姿輕盈、腳步輕快活躍,形象多選取花木蘭和穆桂英兩個角色。紅色隊服為花木蘭,綠色隊服為穆桂英。
“我們的動作看著很柔,但一招一式也需要非常大力。我們女子英歌舞也很帥氣!”梓欣說。
訓練總是艱苦的。有時隊員們都累得蹲在地上起不來,但大家都說這不算什么。“每次看到大家那么喜歡我們的表演,我就覺得值了!”
得知被很多網(wǎng)友點贊和關注后,梓欣說,希望大家不只看到她,希望更多人喜歡上英歌舞,“在網(wǎng)絡上火了以后,我覺得自己更有義務把英歌舞跳好”。熱度只是一時的,心中的熱愛和想要傳承英歌舞的心愿才是她們心中的信念。“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喜歡英歌舞,讓這項非遺不斷傳承?!?/p>
記者:西門女子英歌隊是一支怎樣的隊伍?
吳燕花:潮陽西門女子英歌隊創(chuàng)立于1952年,至今已有70余年歷史。70余年間,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隊伍曾經(jīng)陷入停滯。2011年,在居委會和鄉(xiāng)賢企業(yè)家的支持下,我們重新招募隊員并組建了女子英歌隊,我有幸成為當時重建后的第一批隊員之一。
記者:你從最開始的隊員身份,到后來成為隊長和副教練,這樣的轉(zhuǎn)變帶來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吳燕花:當我是隊員的時候,我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英歌舞的訓練中,更專注于每一場演出。在我成為隊長和副教練以后,除了關注隊員的日常訓練外,我還需要關注隊伍的創(chuàng)新工作以及未來的發(fā)展,這個轉(zhuǎn)變意味著我需要肩負著更多的責任。
記者:潮汕的英歌舞表演會持續(xù)整個正月,被網(wǎng)友稱作“最強過年氣氛組”。你覺得你們是如何點燃氣氛的?
吳燕花:除了英歌舞表演,我們還會在每年春節(jié)舉行“迎老爺”“鑼鼓標旗”“游神賽會”等各種民俗活動。在潮汕地區(qū),只要聽到鑼鼓歡笑聲,看到大大小小的巡游隊伍,我們就知道春節(jié)來了。表演的熱情、氣勢、樣式,點燃了大家的氛圍。
記者:現(xiàn)在隊伍里成員都是專業(yè)舞者嗎?隊伍的規(guī)模有多大?最小的成員是多大?
吳燕花:我們的隊伍并非全由專業(yè)舞者組成,而是匯集了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成員,包括交警、體育老師、幼兒園老師等。目前,我們隊伍已經(jīng)擴大到100余人,其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對9歲的雙胞胎。
記者:隊伍中既有學生也有來自各個行業(yè)的成員,平時是怎么進行訓練的?
吳燕花:隊伍中學生占比高,我們通常會在寒暑假期間進行訓練。平日里,我們會在周末進行訓練。盡管訓練過程確實艱苦,手上起皰、膝蓋瘀青常有發(fā)生,但對于英歌舞的那份熱愛讓我們堅持了下來。
記者:當初為何會重建女子英歌隊?重建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
吳燕花:重建女子英歌隊的初衷是為了傳承英歌舞,確保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會失傳。重建過程中,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是缺乏經(jīng)驗。在重建的初期,我們邀請了一批老隊員來進行指導。
記者:西門女子英歌隊參加了這么多場演出,有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分享給網(wǎng)友?
吳燕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隊伍參與拍攝電影《大峰祖師》時的經(jīng)歷。當時恰逢一場暴雨,隊伍在雨中拍攝了很長時間,水幾乎淹到了腰部,十分艱辛。特別是在和平橋的場景中,我們反復拍攝了許多次,拍攝強度遠高于平時的排練。大家堅持下來,最終拍攝很成功。
幾年前,我們參加的雙忠文化節(ji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從早上6點出發(fā),一直表演到晚上將近9點,盡管非常疲憊,但我深深感受到了大家的熱情,這也表明了大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今年春節(jié)期間,我們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非常忙碌,安排了許多場演出。很多其他省市甚至國外的朋友特地來我們潮汕地區(qū)觀看英歌舞表演,現(xiàn)場很熱鬧。
記者:女子英歌舞不同于男子英歌舞的地方在哪?
吳燕花:最初的英歌舞多由男子表演,多取材于《水滸傳》的英雄好漢,男子英歌舞更豪邁粗獷。女子英歌舞多取材于花木蘭從軍或穆桂英掛帥的故事,更能體現(xiàn)出女性的剛?cè)岵?/p>
記者:我們注意到隊伍的妝容十分獨特,介紹一下妝容的設計?
吳燕花:相較于男子英歌隊濃重的妝容,我們注重保留女性面容之美。因此,我們設計了一種獨特的妝容——在額頭上畫“火”。這個“火”的標志既象征著我們西門女子英歌隊的團魂,有團結(jié)的意思,又有巾幗不讓須眉之意,寓意著大家生活的紅紅火火。我們采用手繪而非印章的方式完成妝容,每個人的妝容都可以根據(jù)個人特點進行調(diào)整。目前,隊里只有我和另一位教練會畫這個標志。
記者:隊員的鮮艷的紅衣和綠裝,不同的顏色代表什么意思?
吳燕花:隊員的服裝統(tǒng)一為紅色和綠色,整體是刀馬旦裝束,紅色隊服為花木蘭,綠色隊服為穆桂英。
記者:“老五下套”打法很有氣勢。你介紹一下這個打法?
吳燕花:從老一輩傳下來的“老五下套”拳頭技藝是我們西門女子英歌隊的主要打法。我們在傳統(tǒng)的“老五下套”打法的基礎上,結(jié)合舞蹈、太極等元素,創(chuàng)新了對打、單打等的套路,讓我們的表演更加豐富。
記者:去年,雙忠文化節(jié)巡游時,隊伍里“拋繡鞋”的畫面曾火出圈。今年春節(jié),西門女子英歌隊再次“出圈”,登上熱搜榜,每一次的出圈對隊伍有影響嗎?
吳燕花:去年的“拋繡鞋”的畫面,本來是因為一個動作失誤,但意外引起了不錯的反響。其實,每一次的“出圈”背后都是大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俺鋈Α弊屛覀兾鏖T女子英歌隊得到了更多關注。一方面,減輕了我們在招新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加入我們的隊伍;另一方面,通過網(wǎng)絡的傳播,像潮汕英歌舞這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以被更多人所了解,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記者:未來,隊伍的發(fā)展有何規(guī)劃?
吳燕花:目前,在我們隊伍中,大部分成員是未成年的在校學生。所以,去外地表演比較困難。因此,希望未來我們能招募更多成年隊員,走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感受到英歌舞的魅力。我們會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