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平平,內容平平,讀起來就像喝白開水,少了點味道。”
“怎樣才能讓作文有時代感?”
不少同學在習作中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很是懊惱。怎樣讓習作多點新鮮感、靈動感呢?不妨將生活熱點融入習作,加點“時尚元素”,多些“創(chuàng)意味道”,讓習作充滿“鮮活感”。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寫自己的心愛之物。寫什么呢?怎么寫呢?很多同學犯了愁,寫一件特別喜歡的玩具?寫一個很有特點的學習用品?……想來想去,都不夠新穎。那就讓“國潮風”登場吧。這下,同學們的興致高漲起來,個個爭先恐后,談論起國潮小物件。
甲同學選擇寫一支小小的故宮口紅。經(jīng)過仔細觀察,她細致地寫出了口紅的外觀設計——明黃色的口紅管上有盛開的繡球花,勤勞的小蜜蜂圍繞著繡球花飛來飛去。最有趣的是描述口紅的顏色——那是象征著紅紅火火的“中國紅”,大氣張揚而又熱情奔放,涂抹上,那可是女王范兒十足。
行文至此,話鋒一轉,從對心愛之物的描述聯(lián)想到文化自信的回歸,既堅守本質,又堅持創(chuàng)新,才能使“國潮”獲得澎湃的不竭動力,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中國。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篇洋溢著濃郁“國潮風”的習作受到同學們的青睞。大家紛紛想到自己最近淘到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從一張龍騰四海的郵票到一件非遺元素的手工作品,從一張小巧的布貼畫到一個刺繡的圓荷包……原來,“國潮風”早已走進我們的生活,述說著動人的故事。從“中國歷史”談到“中國制造”,心愛之物的“愛”不僅是喜愛與摯愛,更是心底深處對祖國與民族的愛,習作的立意升華,有了高度,也有了厚度。
其實,這樣的“國潮風”不僅可以運用于狀物作文,還可以延伸至各種題材的作文之中。寫人的作文中關乎人物的著裝風格,如媽媽的“國潮旗袍”,小姨的“國潮披風”,讓人眼前一亮;寫事的作文中提到的旅行也好,研學也罷,都與當?shù)氐娘L景名勝以及人文景觀緊密相連;寫演講稿,以身邊的“國潮風”暢談文化自信,以文字表達炙熱的心聲。
“一寫作文就‘壓力山大’,想想就頭疼。”
“又是作文時刻,誰來拯救我?”
不少學生在面對習作時或多或少存在畏懼心理,總覺得日復一日的生活很相似,無亮點,無驚喜,也沒有表達欲望。
怎么幫助孩子走出害怕寫作文的泥潭?可以利用“公園20分鐘效應”:每天在大自然或戶外待20分鐘,能夠讓人減輕壓力。真的嗎?
午休前,抽出20分鐘,陪伴學生漫步在校園,用心聆聽鳥兒的歌唱,悄然吮吸花朵的芬芳,與池塘里的荷花竊竊私語。就這樣,親近自然,體驗自然,讓孩子們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好。
在大自然中小憩片刻,似乎眼前就有了廣闊的天地,想象就有了馳騁的翅膀。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主題是“變形記”,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把自己“變形”后的經(jīng)歷寫下來。哈哈,一位同學變成了一朵向日葵,他有一顆博大的陽光之心,誰不快樂了,這朵樂于助人的“向日葵”就會把誰帶到陽光下看一看,聊一聊,瞬間,他的憂愁煙消云散,整個世界變成了幸福的城堡。另一個同學更有趣,變成了一條蚯蚓,盡管整日生活在泥土里,但他特別勤勞,春天為植物松土,夏天與小花說悄悄話,秋天和豐收的莊稼一起歡慶,冬日在廣袤的土地下安睡,只待明年繼續(xù)迎接繁花似錦的世界。哇,小作者筆下流淌著寶貴的童真,洋溢著珍貴的童趣。難得的“20分鐘”給予孩子們噴薄的靈感,也讓“變形記”的習作少了循規(guī)蹈矩,多了獨具匠心。
其實,這“20分鐘”的美好,可以化為常態(tài)化的生活方式,以打通習作與生活。孩子們的想象作文、記事作文、日記中,出現(xiàn)了“海邊20分鐘”“田野20分鐘”“運動20分鐘”等新鮮原色,紛紛說“寫作文也沒那么難”。
所以,別把習作看得那么可怕,巧用生活熱點,習作便會充滿“鮮活感”,而且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精神療愈窗口”,越寫作,越舒暢,越快活。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航空港區(qū)慈航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