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被一場場北風(fēng)送來的。北風(fēng)隨意一點,天就藍了,天底下的事物紛紛變身。葉子變得五彩斑斕后,四處投遞著消息。土地變得堅硬而冷峻,收獲了莊稼之后,它們敞開的襟懷猶如無邊的莽原。空氣變得干燥,人們念著“開北風(fēng)了”,紛紛去曬瓜干。秋地瓜被切成薄片晾曬在大地上,在北風(fēng)和日頭的雙重照料下,很快成了脆響的口糧。北風(fēng)撫摸著田野,大地上作物越來越少,麥苗嫩嫩的小腰身接過時令銜接的大旗。
冬天是被蘿卜送來的。菜園里洶涌的白菜蘿卜在做最后的沖刺,一天一個樣子地生長?!傲⒍仗}卜,小雪收白菜?!绷⒍耍荒茉侔烟}卜放在露天撒野。而從霜降到小雪,正是白菜越長越壯實的時候。立冬后,早晚會有些霜凍,但是白菜的筋骨結(jié)實,越冷,越長得瓷實,越冷,越生得鮮美。
“貓冬”是從堵上后窗那一刻開始的。父親踩著板凳和木梯子,手托著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層。后窗變成了墻的日子,家里暖了許多。地瓜藏在屋頂棚子上,蓋著薄薄的豆秸葉;奶奶天天偎在炕頭上,透過窗戶中間的小玻璃片觀天看地;就連平日里忙碌的母親,也常常坐在炕頭上擺弄窗花和鞋墊。
北方的冬天常常是萬里晴空,日頭那么慷慨地照著,大地一絲風(fēng)也沒有。大好的天氣里最適合一幫老伙計聚在一起,排在南墻根下曬太陽。
思念一場雪從樹葉還沒有落光開始。日光朗照,地氣煦暖。人們看向天空的眼神有了些期待,默念著:小雪就要來了。初雪攆著小雪節(jié)氣而來。那一天,風(fēng)也潮潤,云也低沉。不經(jīng)意間,草垛上、樹枝上甚至墻頭的草上,都傳來沙沙聲,那是雪的腳印。聽雪的人高興地跑過大街,一路報告著:下雪了,下雪了。大地還是熱的,那些芝麻粒大小的雪粒子落地就化。
雪在那個北風(fēng)不緊的日子只是遙遙地打了個招呼,人間就熱鬧地接待。小雪節(jié)氣的雪,還能多熱烈呢?但是,小雪的儀式感卻非常足。人們在大鍋灶上炒一鍋大白菜、豆腐,加了粗粉條。這是齊魯大地膠州地界標(biāo)準(zhǔn)的雪天大鍋菜,用剛剛收回家的大白菜燉豬肉粉條,仿佛是給白菜過節(jié),也是為小雪過節(jié),更為接下來要休養(yǎng)生息的冬天過節(jié)。
有風(fēng)的冬日,村莊很安靜,連狗兒也不叫,天地間只有風(fēng)聲。柴門被扭得吱吱呀呀,玉米秸垛窸窸窣窣,槐樹豆叮叮咚咚,白楊樹筆直而向上的枝丫就像豎琴,被風(fēng)刮奏著。
冬天的田園鳥雀盤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們不去啄那些高樹上的柿子。秋天采柿子的時候,竹竿足夠長,母親卻不讓采最高枝上的十幾個柿子,每棵樹上都留著些。那些柿子長得飽滿而豐腴,看起來很好吃。母親說,留幾個柿子“看冬”。光禿禿的枝丫上,那幾個柿子看守著冬天,越來越紅。后來,大雪覆蓋了原野,柿子樹梢成了鳥雀聚會的地方,它們啄著柿子,享受雪天里的盛宴。
大雪來的時候,鄉(xiāng)村是沸騰的、喧鬧的。孩子們在雪扯起的帷幕間奔跑著,歡呼著,慶祝著。小手凍得好似小胡蘿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揚向?qū)Ψ?,或?qū)⒀┻蓤F,“嗖”地打在對方肥大的棉襖棉褲上。
下過大雪,屋里開始點泥火盆,它既可以取暖,又能燙熱一壺酒,在暖炕上斟飲。大雪封門后最宜飲酒,爐灶上嗞嗞啦啦,炒雞蛋的香、炸花生米的香、煎白菜包的香、烤小魚干的香混合在炊煙里,飄蕩在雪的曼舞中。故鄉(xiāng)被酒香菜香熏醉的雪花,飄得更舞步翩翩了。
故鄉(xiāng)的冬天是浪漫的、溫暖的。那些冬夜,鄉(xiāng)村寂靜得只聽見風(fēng)吹草葉的輕嘆。透過窗戶,或是溫暖的燈光伴著夜讀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親,守著一炕香甜的酣夢。
(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12月11日,本刊有刪改)
鑒賞空間
本文以時間為線,用生動形象且富有情致的筆墨,描繪了故鄉(xiāng)——膠東大地上生機勃勃的冬景。一幅幅溫暖愜意、韻味無窮的畫面在作者筆下徐徐展開。其深情的基調(diào)和樸素的風(fēng)格,與老舍先生所作的《濟南的冬天》極為相似。然而不同之處在于,《濟南的冬天》傾心于對自然風(fēng)物的描寫,而本文則偏重于對人文風(fēng)俗的記述。同學(xué)們可比讀兩文,領(lǐng)略不同作者筆下的齊魯之冬。
讀有所思
課本中提到,恰當(dāng)運用比擬,不僅能讓讀者對所描繪的事物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試從兩文中各尋找一兩處例子,加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