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自2001年至今對中國的一些印象,尤其是對北京的些許感受,我在這里生活了19年。因為都是我親身經歷后的“有感而發(fā)”,有人可能認為我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對此我表示認同。雖然我走過中國的很多省份,但中國的廣袤與多樣性,遠非一篇短文所能詳盡描述。
從2001年開始,我多次來到中國,并在這里生活,但如果要用語言來描述她,我仍然覺得力不從心。如同許多其他地方一樣,中國具有獨特的政治、語言和文化,即便只是一星半點地理解她,也非得訴諸親身體驗不可。
當第一批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試圖向家人和朋友描述美洲的粗獷之美時,他們也面臨著同樣的表達困境:何以敘述那些只有通過親身經歷才能真正領會的事物呢?
中國曾是一個資源匱乏、資金儲備微薄、金融法律體系落后的國家,何以解釋她在改革開放后的短短40余年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擁有一百多個人口超百萬的城市,重慶的戶籍人口更是近3500萬。對于這樣一個單個城市人口就超過美國多數州人口的國家,其規(guī)模之巨非三言兩語可以表達清楚。
就算你說清楚了所見所聞,那些表象之下錯綜復雜的社會倫理和文化自覺,你也無法盡述。
我認識很多外交官、學者和首席執(zhí)行官,他們用“中國速度”“奇跡”“變革”等詞匯來形容中國,但他們也一致認為,要想真正弄懂中國,唯有親眼目睹和親身體驗。
中國初印象
來中國之前,我對中國的印象很模糊。在我幼時的記憶里,大人們總會叮囑我,讓我吃完盤中的食物,因為許多中國孩子還食不果腹。隨著慢慢長大,我讀過《孫子兵法》、《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大地》(The Good Earth)等書籍,對中國算是稍有了解;我關注過尼克松時代的“乒乓外交”,瀏覽過《國家地理》上關于中國的照片,比如竹林里的熊貓、壯觀的天安門廣場、糊在墻上的報紙、身著藍灰中山裝的人們等等。
2001年,我初次抵達北京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時,眼前所見似乎乏善可陳。出入境的工作人員們形容憔悴,航站樓里的人們行色匆匆,我們儼然成了夢游仙境的愛麗絲,陷入了白兔大軍的重圍。
從首都機場前往市區(qū),老機場路沒有人行道,偶爾有驢車駛過,還有很多拖拉機,兩缸發(fā)動機冒著煙霧。我看到道路兩旁的小樹,像灰頭土臉的哨兵。一切似乎蒙著一層灰褐色的塵埃,而空氣中則充斥著木炭、汽車尾氣和香煙的混合氣味。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代城市設計的經典,是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對公眾來說,北京中軸線上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天安門廣場和故宮博物院。途經天安門廣場和故宮博物院,在現代化摩天大樓和莊嚴的政府建筑的映襯下,一股尊貴而又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
沿著長安街東側進入市區(qū),我目睹了浩浩蕩蕩的自行車流,如同精心編排過的千足蟲向前移動。兩輪車道成為道路的主角,只留下有限的空間,供彩色的小型出租車、黑白灰的豪華私家車和尾氣不斷的公交車緩慢通行。至于行人,他們好像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人行道和車道的分界線,并按照正確的交通規(guī)則通行。
在喧囂與混亂中,我們的目光被那些持續(xù)上演、令人著迷、匪夷所思的“自行車芭蕾”所吸引。自行車如流水般在城市縱橫交錯的街道上流動,不時有騎行者像沙粒一樣沉積到由建筑物形成的河岸上。如此多的人彼此沒有一絲間距,卻能夠隨時停止和啟動,每每想起這樣的情景,我都驚嘆不已,這也是我第一次見識到中國與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不同。
當時,我下榻的酒店背后是一條破敗的胡同。我與中國銀行的相關人員首次會晤,其間既沒有茶水也沒有水果招待。此后的兩周,我穿越了青海省貧瘠、荒蕪、飽受侵蝕的濯濯童山。
不斷刷新的中國體驗
我必須承認,中國對我具有某種不可言說的吸引力。自從第一次來中國,我便再也忘不掉她。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我腦中逐漸形成,伴隨著美好的憧憬和興奮的喜悅,這個設想逐漸具象化,已悄無聲息地在我心中生根發(fā)芽,等待著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回到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后,我向當時聚集在密爾沃基運動俱樂部參加晨會的《財富》美國500強首席執(zhí)行官、法官、律師和政客們宣布,我打算移居中國,來一場我生命中的文藝復興。我的這一決定受到不少質疑,因為有傳言說我打算競選市長,而移居中國的想法似乎莫名其妙,即便對那些正在考慮到中國建廠以降低生產成本的公司老板而言也是如此。
2005年,我如愿來到中國,并在北京定居。隨著對中國的了解日益加深,初來中國時我所持有的成見早已煙消云散。
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前,北京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建成,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機場大樓。歷經三次重大設計調整和四年精心打造,它不僅是中國面向世界敞開的門戶,更是中國實力的象征。這里的人們依舊行色匆匆,但機場休息室里聚集著從容且親切的中外旅客。麥當勞、肯德基與面館、餃子鋪和足療店相映成趣。整個機場干凈整潔,出入境的工作人員熱情有禮,高新科技隨處可見。
如今,最新款的國際和國內時裝在北京隨處可見,餐館里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應有盡有,北京的大街和人行道一塵不染,寵物主人自覺清理寵物糞便,人們排隊已成習慣,乘坐扶梯時靠右站立,無論白天和夜晚都能安全地漫步街頭。此外,豪華轎車,包括眾多國產電動汽車,與出租車和其他車輛川流不息,或是行駛在綠樹成蔭的馬路上(是的,昔日落滿塵埃的小樹已經枝繁葉茂),或是行駛在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上,盡管免不了高峰期的交通擁堵,但高質量的交通基礎設施極為便利。
“自行車芭蕾”早已“落幕”,北京的交通已今非昔比。公交車大多已采用電力驅動,地鐵系統向四面八方延伸,縮短了通勤時間?;叵?001年到2007年間,我開車出行時,必須提前出發(fā),才能確保準時到達,根據目的地的遠近和方位,有時甚至需要提前一個小時出發(fā)。如今很多人選擇騎行共享單車,雖然有時他們不得不和違停汽車分享車道。
有趣的是,我在中國從沒見過汽車生銹??諝馇逍乱巳?,藍天白云已成尋常景象。這里的人們,在社交媒體和日常交談中充滿了知識交流,比如很多場合我經常被問及中美關系,這與我在美國中部的生活大相徑庭,那里的熱門話題是體育賽事和燒烤聚會。當然,我依舊保持著清空餐盤的習慣,因為在中國以外仍然有兒童忍饑挨餓。
這些年,我游歷了中國的很多省份,撰寫了幾部關于中國城市治理的書籍,還通過50多家國際電臺和電視臺發(fā)表超過5000則評論。然而,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關于中國的廣博與多元,如今的我依舊無法完整解釋。
一直在探索中國
回想過往經歷,從德國的幼兒園到英國的高中,再到美國的大學,我曾在14所不同的學校接受教育。在這一過程中,我有幸遇到了一些好老師,他們以深邃的洞察力教導我,要做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他們還教我如何區(qū)分觀點與事實,據此形成自己的思想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大學時,我主修的是英語,卻將更多時間投入了比較文學、神話和童話。這讓我既感受到國家、文化和個人之間的差異性,也體會到人性的共通性。我堅信,一個人,是由其自身的行為定義的,而非他人的言辭或觀點。這一信念在我努力探索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時顯得尤為重要。
我當初所奔赴的“個人文藝復興”已成為現實?,F在,我經常和外交官、政要、媒體明星、商業(yè)巨頭以及藝術家等見面,在談笑風生間享受跨地域、跨文化的多元生活為我們帶來的激情和活力。鑒于我對中國的印象發(fā)生過很大改觀,我被多次問及當時如何“預見”到中國的迅猛發(fā)展,我的回答很簡單:在我到過的所有國家中,只有中國人最能清晰客觀地認識到他們的能量,他們勤勞、勇敢,充滿智慧,具有很強的自省精神,永遠在不斷地超越自我。擁有這樣的人民,中國何以不迅速發(fā)展?
這些年來,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如公園的修建、道路的提升、人行道的改進等,創(chuàng)造了充滿活力和適宜居住的城市環(huán)境。就連路邊的咖啡館,也提供各種當地小吃、特色菜品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那些在居民樓下提供縫縫補補、修配鑰匙等各種服務的小店已經遠去,它們代表著更有煙火氣的北京,令我懷念不已,現在被各種賣場所取代。如今人們的身材更高也更壯實,這得益于肉類、牛奶和蔬菜的充足供應。曾經破敗的胡同邊,已矗立起一座高層商業(yè)大廈,眾多租戶出入其間。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美國或歐洲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的。任何一個國家在前進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在我看來,現今中國百姓的生活并不輕松,中產階級的崛起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而選擇卻不等同于幸福。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樣,人們常常糾結于已經做出或尚未做出的選擇。
許多學生出國留學,卻往往選擇相同的專業(yè),造成了激烈的就業(yè)競爭。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倒金字塔家庭結構,既給獨生子女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家庭支持。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壓力可能導致他們選擇單身或與伴侶疏遠。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政府強調特定的價值觀,引導人們結合社會大背景考慮自身的選擇。例如,不少人積極響應二胎、三胎政策以應對人口老齡化,人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日益增強,踐行了更多的環(huán)保行動,等等。
我始終認為,要理解中國如何能夠持續(xù)進步,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其領導人——他們的遠見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因素。他們不僅要能夠預見當前的問題,并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還要預見這些解決方案是否可能帶來的新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中國并不想讓他國“擁抱”其意識形態(tài)、政府體制或文化,而是看重他國的“理解”。這可能與美國和歐洲殖民國家對待世界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基本上是將別人的資源視為他們可以隨意拿取的東西。全球文明倡議倡導的是尊重多樣性、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等理念,從這一角度,西方國家需要借鑒中國的方式。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