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018年12月19日)
【釋義】
在行動上盡力了,認識便會隨之有所提升;認識得深入了,行動起來也會更加順暢。
【解讀】
這句話出自南宋理學家、湖湘學派代表張栻的《論語解·
序》?!墩撜Z解·序》是張栻在岳麓書院主教期間編寫的講義《論語解》的一篇序文。這句話,是整篇序文的核心。
知與行是相互激發(fā)的,應當在這兩個方面共同下工夫。知與行相互激發(fā),甚至構成整部《論語解》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張栻將其視為孔子以來儒家思想的正宗。在他看來,如果不將認識付諸行動,不用行動來檢驗認識,那么所謂的認識只是一種主觀上的猜測,不能對自身產生什么實際的影響,更遑論“成就圣人人格”這一儒學宗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知與行的相互激發(fā)、有機統(tǒng)一。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將其概括為“知行合一”。王陽明常常與學生談論“知行合一”問題。《傳習錄》中記載,有一天,學生徐愛就“知行合一”問題向王陽明請教。徐愛注意到,當時的人們在認識上沒有不知道應當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但是在行動上卻做不到。在他看來,這無疑說明知與行是兩件事,而不像先生向來強調的那樣是一件事,對此十分不解。王陽明聽后,意識到徐愛并沒有理解知與行的本質,于是便對他說,沒有知道了卻不去做的,如果知道了卻不去做,那么,說明他們并不知道。就以孝順父母、敬重兄長來說,說一個人知道孝順父母、敬重兄長,一定是這個人做出了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行為,才可以說他知道孝順父母、敬重兄長。如果這個人只是說了一些應當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話,怎么可以說他知道孝順父母、敬重兄長呢?
借著徐愛的發(fā)問,王陽明重申了“知行合一”的意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意思是說,認識為行動確立了開端和宗旨,行動反映出認識所能達到的層次和程度,是認識的成果。因此,說到知的時候,行是包含在其中的;說到行的時候,知也是包含在其中的。人們誤以為,一定要等到在認識上有了一番透徹的了解之后才能去行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恐怕我們終其一生都很難去行動,終其一生也都不會有透徹的認識。
張栻提出“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也是針對類似的問題。他發(fā)現(xiàn),當時的學人們大多一味地追求知識上的增長,無視親身實踐的重要性,不明白實踐才是根本,偏離了儒門正宗的軌道。
從張栻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一方面強調知與行的相互激發(fā),強調知對行的作用力和行對知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基于人們在知行關系上的誤區(qū),他們更側重于強調的其實是行對知的作用力。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于行對知的作用力的強調,又更進一步地表現(xiàn)為將行作為檢驗知的真實性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