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愛書人的精神圣地。
三十年前,天津和平路新華書店是我常光顧的地方。那是一座古樸的二層小樓,夏日里,爬山虎覆蓋著外墻,帶來一片蔥郁。走進書店,墨香四溢,或濃或淡,讓人沉醉。翻開書頁,書香淡雅,撲鼻而來,仿佛是與我嬉戲的精靈。午后的陽光斑駁灑落,溫暖而寧靜。在這里,我遇見了三毛、畢淑敏、遲子建,也讀到了《羊脂球》《海底兩萬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店,是我少年時代精神世界的起點。
正是這些遇見,激發(fā)了我渴求知識和進步的熱情。初中運動會,看臺上同窗埋頭讀著一本講學(xué)習(xí)方法的書。我記下書名,會后直奔書店。暮色中,我終于在一家書店的角落找到它,蹲下身,如饑似渴地閱讀。售貨員提醒我,書店要打烊了。我毫不猶豫地買下那本書。寒風(fēng)中,我緊握著它,心中卻暖流涌動。那本書,成了我學(xué)業(yè)成功的鑰匙。書店,承載著我們對進步和蛻變的希冀。
時光流轉(zhuǎn),書店伴隨著我走過一段段青蔥歲月。天津東北角的新華書店,一座四層小樓,招牌的朱紅雖被歲月褪去光澤,卻在我心中依舊鮮艷如新。高中時,我常在周末帶著簡單的午餐,前往書店看書,沉浸在書海里,享受著精神的盛宴。假期里,盡管經(jīng)濟緊張,母親總會帶我去東北角書店,選購幾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我們很少在商場流連,卻是書店的忠實顧客。書店不僅是我物質(zhì)匱乏時的慰藉,更是指引我前行的燈塔。
書店的指引,讓我在旅途中也不忘尋找精神世界的燈塔。在上海,我探訪了著名的蔦屋書店,它坐落在文化產(chǎn)業(yè)園內(nèi),空間寬敞明亮。書籍被珍視,以新穎的方式重新分類擺放,書香與咖啡香交織,文創(chuàng)品點綴其間。坐在窗邊,沉浸在書海中,我享受著獨處的寧靜,仿佛與好友對話。書店是思想自由和文學(xué)陪伴的避風(fēng)港,為成年人提供了一片難得的寧靜時光。
書店百般好,卻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式微。劉易斯·布茲比曾在《書店的燈光》說,“一個書店就是一座城市,我們?nèi)照橥晟频木褡晕揖幼∑渲??!痹笗r代的列車向前奔跑的同時,也能留下一些馬車,讓我們在精神居所里慢慢悠悠地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