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裝飾少不了
古代的燈籠一般用紙、絹或者紗等材料來制作外罩,骨架則常用竹蔑或者木條制作,燈籠中央放的照明物有蠟燭、油燈等。燈籠外罩環(huán)抱著照明物,起到防風、防水和聚光等作用。
隨著工藝的不斷發(fā)展,在能干的手藝人那兒,燈籠變得更加富有藝術感,逐漸有了多種多樣的造型,模仿起了動物、人物、器物、建筑等的外形來,比較常見的有龍、鳳、獅子、魚、船、樓閣等。后來燈籠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喜慶象征。在節(jié)日慶典、婚嫁、祈福等場合,燈籠成為重要的裝飾品之一,用來營造喜慶的氛圍。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前后,人們還會舉辦大型的賞燈會。
富麗堂皇的宮燈
東漢時,宮廷里開始流行掛宮燈,這是一種用細木作骨架的彩繪燈籠,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形狀,不管哪一種形狀,宮燈都十分雍容華貴。宮燈表面繪制的圖案大多包含著吉祥的寓意,寄托著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望,比如龍鳳呈祥、福壽延年等。傳統宮燈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一共有56道工序。宮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走馬觀花的燈籠
到了南宋,“走馬燈”開始流行了起來。這種燈籠的內部安裝了輪軸,輪軸上裝有幾張剪紙圖。當燈內的蠟燭被點燃之后,燃燒產生的熱力會形成氣流,熱氣流帶動輪軸轉動,而燭光又會把剪紙的影子投射在燈屏上。
隨著熱氣流的不斷流動,輪軸上圖像也跟著轉動而發(fā)生變化,從外面看起來,燈籠就好像在轉動。有時,燈籠上的圖案看來就像你追我趕一樣,所以取名叫“走馬燈”。
無骨也美麗
唐代,人們可以制作出不用骨架的燈籠了,因此這種燈籠也被稱為“唐燈”。這是一種用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片拼粘而成的燈籠,結構輕巧,造型別致。制作時,需要用刀、針在紙片上制造出無數小孔,好讓光線透過孔洞形成的影子來構建圖案。咦,聰明的古代匠人運用的不就是小孔成像原理嗎?
不滅的滾動燈籠
明朝,有一種在地上可以來回翻滾,里面的蠟燭卻始終不滅的燈籠,叫滾燈。它一般以竹蔑扎制而成,直徑從數十厘米至百厘米不等。滾燈的科學原理和近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似。滾燈通常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球圓滾滾的,內球則固定在球體中心,由兩個同心圓機環(huán)構成,機環(huán)內有軸,可以托著蠟燭。滾燈轉動時,蠟燭可以穩(wěn)穩(wěn)地始終保持向上。滾燈在江浙滬地區(qū)非常盛行,2007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名錄?,F在,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一些廟會上,大家仍然可以看到民間藝人的滾燈表演。
變身藝術品
經過歷代匠人的傳承和發(fā)展,如今,燈籠已經擁有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制作工藝水平。燈籠的種類有宮燈、紗燈、吊燈、走馬燈等,形狀也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燈籠的制作過程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藝術,以及竹編、鐵箍、紙扎與刺縫等工藝技術,集合了不少獨特的中國元素,妥妥的手工界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