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啟融兒童學習能力測評中心主任。
家長朋友們,我們來聊一聊孩子學習知識的過程是怎樣的。
我們新學習的內(nèi)容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已知內(nèi)容的基礎之上,也就是我們都是通過已知來學習未知。這也符合發(fā)展心理學家奧蘇泊爾的“包含理論”。
我們可以把人的大腦比喻成一個碼頭,大腦中原有的舊知識就像碼頭中的錨樁,新學習的知識就像小船。新的知識(小船)來了,如果大腦有與之有關的舊知識(錨樁)存在,那么大腦就會完成一個過程:發(fā)現(xiàn)新知識→在原有知識中搜索與新知識相似的信息→和原有知識對比→識別和記憶兩者不同的地方→把新知識的不同融入原有知識中。至此新舊知識完成融合。否則,如果新來的小船沒有在碼頭找到與自己類似的錨樁,就難以完成這個融入過程,新知識的學習就會變得困難。這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先驗知識越多,或者說基礎牢固、知識學習面廣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往往比先驗知識少的學生要更加容易。
就像我們大腦原來學習了一個字“一”,就是一橫。當我們學會了以后,這個字就變成了大腦中的一個錨樁,當我們學習“十”這個字的時候,老師就會說,“十”其實很簡單,就是在“一”的基礎上再加上“一豎”。因此,這個“一豎”就是新來的小船。等我們記住了“十”這個新字以后,“十”就變成了錨樁,當我們學習“土地”的“土”時,老師又說,“土”就是在“十”的下面再加“一橫”。那么這“一橫”就是新來的小船,我們很快學會了“土”。這就是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
但是知識也是有分類的,不同類型的知識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知識就是需要我們記憶的,我們稱之為陳述性知識。比如1天有24個小時,青海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光滑的反義詞是粗糙等,這種知識要么硬生生背下來,要么找個技巧背下來。記住了就會,記不住就不會。比如合肥是安徽的省會,這樣的知識,除非以前知道,現(xiàn)在記不清了,想一想或許能想出來。否則,如果一個人都沒有聽說過合肥這個名稱,那么是無論如何也回答不出來。
還有一類知識我們稱之為程序性知識,比如扎染的流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步驟,油畫的先后順序等,這種知識側(cè)重于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或者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等。這也是一種知識,這種知識和第一種知識的區(qū)別就是,這種知識不僅需要記憶,還需要親自實踐。如果不實踐,很難真正地學會。這就很好地解釋了,記得住數(shù)學公式,但是依然無法用公式完成計算的原因。因為記住公式屬于第一種知識,陳述性知識。而用公式解決問題,則需要用到第二種知識,程序性知識。孩子需要知道使用公式的時候,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如果覺得孩子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可以先看看他的原有知識掌握得如何,就是“錨樁”是否齊全,如果沒問題,再看看解決這個問題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哪里有欠缺。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出了問題就只盯著問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