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手機鈴聲打破午后的寧靜。打開微信,原來是班里王同學的媽媽發(fā)來的求助信息。
“彭老師,您好。小王現(xiàn)在正在參加詩詞大賽的晉級賽。比賽題目他都可以答出來,但是自我介紹環(huán)節(jié),他卻緊張得不敢說話,不敢介紹自己,這該怎么辦?”
看著信息,一張眉清目秀、乖巧安靜的小男生的臉龐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新華書店一年一度的詩詞大賽,不分年齡、年級,所有選手統(tǒng)一答題應戰(zhàn)。在眾多高年級選手和同年級同學紛紛“落馬”之際,王同學竟能奮勇直追,闖入晉級賽,著實讓我為他的文學功底感到欽佩。
他的家庭管教十分嚴格,孩子在這種環(huán)境氛圍下,學習刻苦認真。凡是我目光所及,皆是他埋頭寫字、用功讀書的模樣。
他能戰(zhàn)勝諸多選手順利晉級,是他努力學習的回報。
可是,他太膽小、內(nèi)向,甚至可以說是怯懦。
王同學干凈、稚嫩的臉蛋很少掛著笑容,或許在老師面前,他很少展現(xiàn)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他甚至不敢直視別人的雙眼,總是將頭埋得很低很低。他仿佛要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生怕自己不知在哪個地方會犯錯。
我沒少和孩子媽媽聊這些問題,我甚至明確表示我對這位乖巧孩子的喜歡,對這位不自信的孩子的擔憂。
是的,王同學是一位非常敏感且不自信的孩子。
雖然,他有諸多優(yōu)點,在大家的心中算得上是一位優(yōu)秀的孩子。
或許他不覺得自己優(yōu)秀,甚至在很多方面還沒達到媽媽的要求,即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還有幾座山峰等待他去攀爬,來不及細細體味,來不及于成長的收獲中汲取獲得感與力量感,來不及給自己安插自信的翅膀。
孩子的媽媽是一位愛子深、責子切的母親,一位典型“專制型”家長。所以孩子從小接受的是一種專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這種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會給孩子明確制定各種規(guī)矩和守則,通常標準都很高,一般不會聽取孩子的意見,并且需要孩子無條件地服從。當孩子未能達到標準時,會受到父母的嚴厲呵斥甚至打罵。這種環(huán)境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是不平等的。一個被管教、被壓制的孩子,會逐漸在專制家長的嚴格要求下變得無比聽話,他們在學校會表現(xiàn)得很好,遵守紀律,絕不會惹是生非。但是孩子的內(nèi)心會存在焦慮、敏感、退縮。孩子在家長事無巨細的安排與掌控下,如同牽線木偶一般,做著許多自己不喜歡卻不能說“不”的事,帶著內(nèi)心的委屈感和被壓制感,如同計算機按照指令程序,被動地進行下一步。不會主動,不敢主動,時間長了,孩子也不想主動。
我們應該警惕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是披著“愛的名義”的外衣,扮演“專制君主”,對孩子進行權威專制式的管制。
對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重藝術而不重辛苦的活。管制太多,只會讓孩子失去自由成長的空間。專制性強,培養(yǎng)不出真正優(yōu)秀、內(nèi)核強大的孩子。不如退而織網(wǎng),織一張“安全的網(wǎng)”,這張網(wǎng)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網(wǎng)——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肯定與相信,適當?shù)胤攀峙c“不管”。
那么,如何退而織網(wǎng)呢?
首先,作為家長要明白,適當放手與“不管”,并不意味放棄了對孩子日常行為習慣及學習的管教,而是先讓自己松弛下來,蹲下來,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
等孩子真正愿意跟你說心里話了,我們的“放手”才算是有了效果。彼時你會發(fā)現(xiàn),松弛間親子關系更親密了,你不焦慮了,孩子也變得更愛笑了,更自信了。而這退一步的驚喜,是你的適當放手給予的。
其次,學會科學贊美、夸獎的方法。贊美的核心是真實,家長要學會看見孩子的優(yōu)點。我們一直都說,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樣,孩子的優(yōu)點也是如此。家長可以用直接贊美的方法說出孩子剛剛的行為,表達自己對這種行為的感受,選擇一個積極正面的詞語或者你希望引導孩子培養(yǎng)某方面品質的詞語來表揚孩子。比如“寶貝,你剛剛把肉夾到了奶奶的碗里,媽媽很欣慰,你是一個尊敬長輩的好孩子。”學會夸獎孩子,要夸孩子的努力過程,夸具體的細節(jié),夸孩子的能力,夸孩子與之前相比的進步之處。
再次,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為孩子賦能。當孩子失敗時、難過時、害怕時,要學會接納孩子的真實情緒與情感。讓孩子知道,當下的失敗所導致的一切害怕、沮喪等負面情緒,是平常的,是存在于每個人的情感體驗中的,是我們成功路上必須踏上的磚石。當我們勇敢面對、真實接納,就相當于踩在磚石上,又往成功的方向進了一步。家長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能夠幫助孩子承認并接納負面的情緒體驗,明白面對困難時克服挫折的真切感受,從而在心靈深處種下相信自己的種子。武志紅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孩子摸爬滾打的過程中,父母的任務從不是替孩子去達到目的,而是作為孩子情感體驗的容器,時刻穩(wěn)穩(wěn)托住孩子的挫敗感。
最后,就是學會用成長性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成長。家長其實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真正地相信孩子,也是真正地相信自己。教育路途漫漫,用成長性思維去看待問題,讓孩子知道某件事未能成功,只是暫時未能完成,某種能力只是“暫未獲得”。因此,家長要陪孩子去歸因,讓孩子一步步解決各種阻礙,在一次次小小的征程中,培養(yǎng)自信,獲得能力。
自信,需要家長的智慧溝通、積極鼓勵,但更需要傳達給孩子一種信念,那就是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堅信自己有能力去接納并克服不好的情緒、不斷獲得掌控感并最終成功。
與孩子同行的這段路程中,家長需保持耐心和理解。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我們要保持耐心和理解,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關愛。希望我們這張帶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網(wǎng),無論何時都能讓孩子知道,有安全的“兜底”,孩子可以更自信、更勇敢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