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從漢:扎根山區(qū)教書育人40載
潘從漢是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zhèn)滿田小學唯一的教師,1983年,20歲的潘從漢投身山區(qū)教育。40多年來,他先后在6所學校任教,培養(yǎng)了一屆又一屆學生。2023年6月,本該退休的潘從漢在學生和家長的強烈要求下接受返聘,繼續(xù)回到教學點教書育人。從風華正茂到花甲之年,潘從漢將寶貴的青春無私奉獻給了大山的教育事業(yè)。今年4月,潘從漢被評為“中國好人”。
王磊: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王磊是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柳愛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多年來,他帶領志愿者探訪“三戰(zhàn)”老兵達500多次,極力“搶救”即將消失的紅色記憶,提升“三戰(zhàn)”老兵晚年幸福感,努力加強青少年紅色文化的培養(yǎng)。在踏尋紅色足跡、傳承革命精神的路上,王磊和協(xié)會志愿者們始終堅守紅色信念,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
馬淑芳:“用心用情照顧好每一位老人”
初夏,山西省大同市家怡養(yǎng)老院里歡聲笑語,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還有小朋友表演節(jié)目……“這個生日過得太開心了!”一位老人高興地說。據(jù)了解,養(yǎng)老院每月都給當月過生日的老人集體過生日,院長馬淑芳會為每位老人送上一束康乃馨。“用心用情照顧好每一位老人,讓他們晚年生活衣食無憂,精神上得到撫慰?!瘪R淑芳說。13年來,馬淑芳全身心投入到養(yǎng)老事業(yè)中,把養(yǎng)老院辦成一個幸福的大家庭。
姚寶熙:一生報恩的老人走了
近日,浙江金華的“中國好人”姚寶熙老人因病去世。姚老生前熱心慈善公益,累計向家鄉(xiāng)捐款1500萬元,用于建設文化活動中心、設立助學專項資金、修繕古建筑。而他自己卻一生節(jié)儉,一根皮帶斷了接上,修修補補用了18年。老人曾說,小時候家境貧困,是鄉(xiāng)親們資助他完成了學業(yè),“生這里長這里,有恩情的都要報!”
楊意紅:一心助農(nóng)振興鄉(xiāng)村
湖南瀏陽市金源村的楊意紅雖然是個農(nóng)民,卻是鉆研種植技術的好手。他先后培育出300多個辣椒新品種,其中有30多個品種在全國廣泛種植。如今80多歲的他,仍然堅守在辣椒育種一線。楊意紅專注助農(nóng),不求回報,他說,只要自己還干得動,就會一直干下去,“我希望能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劉天民:種好都市“菜園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劉天民是天津市武清區(qū)南蔡村鎮(zhèn)糶糧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09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回到村里,發(fā)現(xiàn)眼前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跟我小時候一樣,家家住著破瓦房,村路還是土路,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找個同齡人聊天都費勁。”劉天民回憶。就在那一年,他進入了村兩委班子。多年來,他堅持“以社帶村”,引進農(nóng)業(yè)優(yōu)良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帶領村民們“土里刨金”闖出一條現(xiàn)代都市型農(nóng)業(yè)的新路子。
張威:“我怕旅客找不見警服,就沒有了安全感”
2023年7月30日,張威值乘的Z180次列車由于極端暴雨引發(fā)的洪澇和地質(zhì)災害,停靠在安家莊站避險。在沒水、沒電、沒信號的情況下,作為乘警長的張威,夜以繼日地守護著全車旅客,照顧安置旅客、維持現(xiàn)場秩序、安撫旅客情緒、搬運救援物資……8月3日凌晨,張威和列車工作人員帶領918名旅客,終于登上救援的列車。在安家莊村整整86個小時,張威的皮鞋里泡的都是水,警服更是從來沒有干透過,不是雨就是汗,但他從未脫下過,“我怕旅客找不見警服,就沒有了安全感!”
伍雪玲:愛是……可以聽見的!
她是一名特殊兒童康復教師,也是一位聽障兒童的母親。投身聽障兒童康復訓練事業(yè)20年,她用執(zhí)著和愛幫助1800多位特殊兒童獲得“新聲”,托起了他們成長的希望;籌集善款350多萬元、物資1萬余件,全部定向補貼給特殊兒童困難家庭。她就是深圳市羅湖區(qū)“晴晴言語”康復服務中心主任伍雪玲。
李士存: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救人
2023年8月4日,受臺風影響,山東青島前海一線掀起巨浪,一對外地來青島旅游的母女到礁石上拍照,不慎被大浪卷入海中。聽到呼救聲,一名中年男子立刻沖入大浪中救人,他把小孩救上來后,緊接著返回救小孩母親,因天氣惡劣、浪太大,不幸溺水遇難,年僅46歲。這名中年男子就是青島萊西市院上鎮(zhèn)東朱東村村民李士存。眾多網(wǎng)友被他的救人事跡深深感動,紛紛留言評論:“危急時刻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勇救落海母女,李大哥,您是英雄,一路走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