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藏于宮內(nèi)、傳世至今的朱元璋畫像,共計十三幅。這些畫像,可區(qū)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種是面如滿月、慈眉善目、神態(tài)安詳,一盛年,一老年,共計兩幅。另一種,臉長額隆、鼻如蒜頭、下頦前突,頗為怪異,即俗謂的“豬腰子臉像”,共計十一幅。那么,朱元璋究竟是不是“豬腰子臉”(或謂“鞋拔子臉”)呢?
朱元璋的時代,沒有照相技術(shù)。要辨別其畫像的真?zhèn)危荒芤揽课淖质妨?。明朝官方資料,關(guān)于朱元璋的容貌,可見于“孝陵神功圣德碑”。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龍髯長郁,然項上奇骨隱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
這段碑文,立于永樂年間,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認證(甚至有可能直接出自朱棣的手筆)。
“龍髯長郁”,說的是朱元璋兩頰的胡子長且茂盛;“威儀天表,望之如神”,說的是朱元璋的整體形象端莊威嚴,有如神人??傊?,相貌很好,很有氣勢。
比較難以理解的,是“項上奇骨隱起至頂”這個表述。
“項”,是脖子的后部。脖子后面有一塊“奇骨”,沿著后腦向上延伸到頭頂,這個在“官方標準像”中,是表現(xiàn)不出來的,因為這些畫像都是“著冠正面像”,看不到后腦勺。
關(guān)于這塊“奇骨”的由來,永樂九年至十六年第三次修纂的《明太祖實錄》,在“吳元年(1367)十二月戊申”條下 ,有一番神話式的交代,神人在夢中把玉璧放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讓朱的脖子鼓了個微痛的包,用藥沒能治好,包最后變成了骨頭。
這種故事,是為政治服務(wù)的(朱元璋于次月,即戊申年乙亥日登基稱帝),自然不能當真。朱元璋的后脖子曾經(jīng)得病,影響到他的后腦輪廓,則應(yīng)該實有其事。
關(guān)于朱元璋標準像的由來,活躍于明朝成化年間的官員陸容,在其《菽園雜記》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仍命傳數(shù)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陸容出生時,朱元璋已去世近40年。
朱元璋建都南京,洪武年間受召入宮“寫御容”的畫師,如趙原、沈希遠、陳遇陳遠兄弟等,多來自江浙。陸容曾官任浙江右參政,其記述大約聞自江浙畫壇。
“筆意逼真”難獲賞識,“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則能得皇帝的歡心,似可說明朱元璋的真實相貌并不出眾,須作一定的“藝術(shù)渲染”才能成為“標準像”。
“朱元璋標準像”,應(yīng)該成型于朱棣時代。
靖難之變后,曾在洪武年間入宮為朱元璋“寫御容”的浙江畫師陳遠,曾受召前往北京,憑記憶重繪朱元璋標準像。
朱棣登基時,朱元璋藏于宮中的標準像已遭毀壞一事,可見于永樂年間的官修史書《奉天靖難記》,該書竭力渲染朱棣討伐建文帝的“合法性”,對建文帝極盡污蔑之能事。
《奉天靖難記》是一部公開刊行的著作,是一次覆蓋全國的政治宣傳。該書既然宣揚建文帝焚毀了朱元璋標準像,自然,朱棣登基后,就“有責(zé)任”召人重繪朱元璋的標準像(其實,宣揚朱允炆焚燒朱元璋標準像,目的正在于重繪)。
《奉天靖難記》撰成的時間,上限是永樂二年(1404)十二月,下限是永樂四年(1406)八月前。陳遠于永樂四年受召,前往北京,憑記憶重繪朱元璋標準像。這種時間點上的重疊,自然不是巧合。
但陳遠“追想濡染”出來的朱元璋新標準像,有著新的變化。
活躍于明朝嘉靖、萬歷年間的官員張翰,曾得到機會入武英殿瞻仰朱元璋的標準像。他發(fā)現(xiàn),標準像里朱元璋的容貌端莊祥和,與民間流行的“豬腰子臉”大相徑庭。
除此之外,張翰在武英殿,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發(fā)現(xiàn):武英殿的標準像里,明成祖朱棣與明太祖朱元璋,除了胡子有區(qū)別之外,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種撞臉,其實是有意為之。
通過給朱元璋整容,使其容貌與宣傳語境中的朱棣容貌高度相似,進而證明朱棣擁有帝王之相,是此番運作的核心目的——朱元璋以布衣起兵,其相貌已被“證明”是帝王之相,如果朱棣的相貌,在核心特征上與朱元璋高度相似,自然,也就“證明”了朱棣同樣具備帝王之相。
最早記載朱元璋長了一張“豬腰子臉”的材料,是明代著名相士袁忠徹所撰的《古今識鑒》一書。書中借方士“鐵冠道人”之口,如此描寫朱元璋的相貌:
明公狀貌非常,龍瞳鳳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麗天,輔骨插鬢,聲音洪亮,貴不可言。
相術(shù)里,“天”指天庭,即額頭;“地”指地閣,即下巴?!疤斓叵喑保饧搭~頭與下巴同時前凸,形成一種遙遙相對之狀。這種臉,民間俗謂“鞋拔子臉”或“豬腰子臉”。
之所以袁忠徹在《古今識鑒》中的這段記載值得重視,是因為他與父親袁珙,曾同時以相術(shù)服務(wù)于朱棣,深受朱棣的信任。
朱棣利用袁珙這些相士,刻意將自己與朱元璋的相貌特征,塑造成一模一樣。
袁珙、袁忠徹父子籍貫鄞縣,受召北上為朱棣重繪朱元璋標準像的畫師陳遠,也是鄞縣人。陳遠來到北京城時,袁珙父子也正以相術(shù)服務(wù)于朱棣(甚至是直接負責(zé)執(zhí)行對朱元璋的整容工作),他們有機會從陳遠口中獲悉朱元璋的真實相貌。
袁珙父子先按照相術(shù)原理,將該相貌用相術(shù)名詞進行一番處理,形成相術(shù)語言。某些民間畫師,再依據(jù)這些相術(shù)語言,一板一眼地繪制朱元璋像。在這一“由畫像(畫師口述)翻譯成相術(shù)語言,再由相術(shù)語言回譯成畫像”的過程中,朱元璋的臉,很自然地就被整容成一張夸張的“豬腰子臉”,朱元璋也成了一個望之完全不像正常人類的丑八怪。
經(jīng)過這般四次整容,朱元璋的真實樣貌,就此消失了。
這四次整容,無論是宣揚神賜“項上奇骨”,還是不喜歡“筆意逼真”要求增加“穆穆之容”,還是按照朱棣的標準像重繪朱元璋的標準像,抑或按照“帝王之姿”的相術(shù)文字轉(zhuǎn)化而成的“豬腰子臉”,本質(zhì)上都是權(quán)力催生出來的怪胎。
換句話說,朱元璋的“真臉”之所以會失蹤,完全是老朱家自己不想要臉的緣故,朱元璋不想要自己的真臉,朱棣也不想要他爹的真臉。
(摘自“短史記-騰訊新聞”微信公眾號)
年輕時候,時間像黃金,又重又實,過得慢,歡喜與憂愁都沉甸甸的。中年以后,時間像雜草,抓一把就是十年二十年,歡喜與憂愁變得如過眼浮云。
——簡媜《我為你灑下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