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小分隊(5)
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竹筍才露尖尖角,早有“包子編”立上頭。
別光顧著筍。對古人來說,嫩竹也是個寶貝呢!
古人連竹子都吃嗎?
當然不是,嫩竹可是造紙的上好材料。
我只聽過樹皮造紙。有趣的知識又增加了!
既然包子編想吃筍了,不如咱們?nèi)ド嚼镒咭辉獍桑?/p>
非遺加油站
說起造紙術(shù),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西漢時期,人們已經(jīng)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的蔡倫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wǎng)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讓紙的質(zhì)量大大提高。到了唐宋時期,聰明的勞動人民懂得了用竹子造紙。盛產(chǎn)竹子的福建自然是適合生產(chǎn)竹紙的地方。
三明市將樂縣是我國最早生產(chǎn)毛邊紙的地方,其中又以“西山紙”最負盛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生產(chǎn)歷史?!拔魃郊垺边x料考究,紙面少瑕疵,吸水性強,且久不變形、不腐不蛀,有“紙壽百年,玉潔冰清”之譽。
乾隆皇帝組織編寫《四庫全書》時,曾命欽差大臣到將樂調(diào)紙印刷,更將“西山紙”列為“官紙”,專供朝廷使用。如今,福建省圖書館和浙江的中央紙庫也在使用西山紙,用于古籍修復(fù)。
非遺加油站
毛邊紙是一種用竹纖維制成的淡黃色紙張,適用于印刷古籍和毛筆書寫。因為明代大藏書家毛晉嗜書如命,好用竹紙印刷書籍,曾到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并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所以人們習(xí)慣稱這種紙為毛邊紙,并沿用至今。
看起來薄如蟬翼、吹彈可破的一張紙,你能把它和“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竹子聯(lián)系在一起嗎?別小看這一張紙,制作起來可是相當講究。從一根毛竹變身成一張薄紙,需要經(jīng)過長達四個月時間,二十八道以上的工序。這樣制作出的西山紙質(zhì)地細膩柔韌、光潤潔凈、吸水性強、久存不蛀,用于書寫或作畫時墨色固定而不易褪色。
非遺加工廠
1 砍竹
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間,正是上山砍嫩竹的最佳時節(jié)。此時,嫩竹的筍殼已經(jīng)脫落,尾梢還未分枝,被稱為“老筍嫩竹”。工人將嫩竹斷成一節(jié)一節(jié)的竹筒,再從中間剖開,捆束成把。
2 浸塘
將嫩竹的皮削去后,放入池塘。將石灰撒在竹料表面,灌水浸塘,待到兩三個月后,竹料熟透變黃、糜爛,便可取出。
3 洗竹麻
淹浸過的竹料要洗去石灰和臟污。清理完池塘后,再將竹料放進去,用水漂洗,直至竹料變黃,水質(zhì)變清為止。
4 踩料
將剝皮后的竹料放在竹料槽內(nèi),由工人光著腳反復(fù)踩,直到踩成紙漿。這道工序雖然辛苦,但這樣制作出來的紙張具有更好的韌性。
5 抄紙
紙工們配合協(xié)作,手持一個抄紙簾放進紙槽,將含水的紙料蕩入簾中。隨后提起簾子,將水濾去,只留下一層薄薄的紙漿。再把紙漿翻轉(zhuǎn)倒扣在木板上,揭起簾子,就分離出一張濕紙。
6 榨紙
將一張張濕紙疊在一起,榨去水分。
7 焙紙
將粘連在一起的濕紙分開,送到焙紙房焙干。
8 裁切
將干紙整齊疊好,用刀裁開,便可銷售。
造紙術(shù)在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法造紙凝結(jié)的智慧和技藝魅力是工業(yè)機器所替代不了的。西山紙第四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竹紙制作技藝傳承人劉仰根一直努力推廣竹紙制作技藝,讓更多孩子們體會做竹紙的樂趣,了解古法造紙的流程以及技藝,學(xué)習(xí)傳統(tǒng)文化知識,傳承非遺文化。
火炬小分隊(5)
現(xiàn)在許多地方都有竹紙制作體驗課程,看得我也想去體驗一番了!
非遺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人的接力。希望在更多人的心里,種下一顆非遺的種子,為西山造紙留根。
哎,竹子小小年紀就承受了太多……不如在沒長大前就被我吃掉吧!
你這……奪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