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的北平,一片興奮、歡欣,“老北平”們都說,男女老少比日本投降的時候還要高興。平素不大關心時事的市民搶著看報。9月22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卻出成了“晚報”。為此,從早晨到中午,催問者不斷。究其原因,時任《人民日報》記者的李莊回憶,這一天的報紙下了“傾盆大雨”,對開六版,全是人民政協(xié)開幕的新聞、評論、文章、訪問記和照片,制版印刷難度較大。
時光無聲,但總會在泛黃的紙頁上留下歷史的痕跡。翻開1949年9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慶賀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成功”大字突出醒目,“中國人民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上毛主席開幕詞”頭條報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盛典 中國人民政協(xié)開幕”,“‘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特寫”等內(nèi)容將那一天的報紙頭版占得滿滿當當,每一個字都是由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繼、犧牲奮斗,特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勇斗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艱苦奮戰(zhàn)寫成的!
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天安門廣場,54門禮炮齊鳴28響,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隆重舉行,解放軍接受檢閱的部隊以及各界群眾共30萬人歡聚一堂,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陳毅在參加開國大典后作詩《開國小言》,其中寫道:“東方紅日起,火焰照人寰?!毙轮袊募t日初升,將過去的喪權辱國、污泥濁水洗刷一新、曝曬干凈。
1949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成立。中國海關主要負責人員由英美人擔任,在各海關用英語辦事行文成為歷史。劉少奇評價,“我們已把中國大門的鑰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
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了關于封閉妓院的決議。當天,出動干部和人民警察2400余人,在12個小時內(nèi)就封閉了北京市224家妓院,千年污垢在短期內(nèi)得以消除。
北京東交民巷,自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后,就成為列強的使館區(qū)。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東交民巷仍駐有美、英、法、荷等國兵營。1950年1月6日,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頒發(fā)布告,宣布收回在京的外國兵營地產(chǎn),征用兵營及其他建筑。天津、上海等地也先后收回、征用外國兵營地產(chǎn)。至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大陸的駐軍權被徹底取消。
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宋慶齡說,“耕者有其田”,是孫中山的政綱。孫中山先生領導創(chuàng)建的國民黨在執(zhí)政期間沒有實現(xiàn)這一綱領,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中國實現(xiàn)了革命先行者的夙愿。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其中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nóng)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國人民第一次成為自己土地的主人。分到田地的農(nóng)民在地樁上寫下:“春雷一聲平地起,斗倒地主分田地。農(nóng)民翻身心歡喜,感謝恩人毛主席?!钡?952年底,除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土地改革在中國大陸基本完成,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摧毀。
正當中國人民意氣風發(fā),持續(xù)為新中國奠基時,朝鮮半島戰(zhàn)云密布。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率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首戰(zhàn)兩水洞、激戰(zhàn)云山城、會戰(zhàn)清川江、鏖戰(zhàn)長津湖等,連續(xù)進行多次戰(zhàn)役,此后又構筑起銅墻鐵壁般的縱深防御陣地,實施多次進攻戰(zhàn)役,粉碎“絞殺戰(zhàn)”、抵御“細菌戰(zhàn)”、血戰(zhàn)上甘嶺,“鋼少氣多”戰(zhàn)勝了“鋼多氣少”。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字儀式在朝鮮板門店舉行。
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新中國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在北京簽訂,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經(jīng)過118天的艱難跋涉進駐拉薩。
1951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按照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要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合作運動很快開展起來。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三反”“五反”運動在全國展開,其間嚴肅查處了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打響了新中國反腐敗“第一槍”。
工業(yè)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根基。在中國過去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工業(yè)基礎上,新中國白手起家、奮力拼搏。1952年4月,新中國治理開發(fā)長江的第一個大型工程——荊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全面開工。1952年7月,新中國成立后完全采用國產(chǎn)材料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成渝鐵路建成通車。
之后,在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xié)力的共同努力下,“一五”計劃順利實施,“156項工程”順利開展,工業(yè)化建設捷報頻傳:1953年12月26日,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開工生產(chǎn)典禮;1954年7月3日,第一架國產(chǎn)初教機初教-5型教練機在南昌飛機制造廠組裝完成并首飛成功;1954年12月25日,康藏(后改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全線通車……新中國徹底摘掉了“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舊帽子!
毛澤東提出:“治國,須有一部大法?!睉椃ㄊ且粋€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1953年底,毛澤東帶領憲法起草小組的成員來到杭州,集中精力投入憲法起草工作。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起來,為黨帶領中國人民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德不孤,必有鄰?!敝袊伯a(chǎn)黨是胸懷天下的大黨,新中國是堅持和平發(fā)展的大國。近代以來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淋過雨”,因此不會忘記為兄弟國家“撐起傘”。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對中國外交新格局的形成以至日后國際關系的發(fā)展和中國國際聲望的提高,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有代表團成員回憶,本來這個會議是政治和軍事會議,解決越南戰(zhàn)爭和朝鮮問題,但周總理卻不僅僅參加了政治和軍事的談判,還積極打開了對英貿(mào)易。
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亞非會議。面對一些攻擊共產(chǎn)主義的言論,周恩來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他圍繞會議上有人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并向與會代表闡述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他表示,中國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到中國去參觀,你們什么時候去都可以。他一講完,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通過這次會議,中國打開了與亞非國家和地區(qū)廣泛交往的大門。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