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正像標(biāo)題所寫,劉禹錫這首詩描寫的,是“望”中洞庭湖的景象。
月亮在上,湖面在下,湖面的波光,與月光融合,看不到分界線,所以說是“兩相和”,這是放眼遠(yuǎn)望;因為沒有風(fēng),所以水面平靜,又因為是夜間,光線幽暗,看上去模模糊糊的,像是一面沒有磨亮的鏡子,這是近看。再接下來的兩句,視角抬高,看得更遠(yuǎn):遠(yuǎn)處的青山,矗立在平坦的湖面上,“遙望”是遠(yuǎn)眺,是用眼睛看,境界遼闊;眼前的景物如同一個工藝品,白銀盤里一個青綠色的螺,這帶了想象的成分,是用心去“看”,看細(xì)節(jié)。詩人寫月亮和湖面,側(cè)重“迷蒙”;寫“山”,側(cè)重精致小巧。
我們?nèi)绻龅搅颂貏e煩心的事情,或者是整天忙忙碌碌,忙得耳朵嗡嗡響,最想做什么?
最想躲清靜。
詩人劉禹錫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暫時放下勞作,給自己的沮喪、煩躁叫個暫停,在月光下為自己來一次情緒急修。
月光,中和了太陽強(qiáng)光與黑暗,既是照明,亮度又比白晝?nèi)岷土嗽S多。于是,我們可以感受寧靜和超逸,可以放松身心。
如果不慎被世俗的煩惱灼傷,在月光下待一會兒最合適了,月下,水邊,清涼安靜,最適宜迅速修復(fù)。
中國神話中的第一位女神——女媧,其實就是月神。在最早的圖畫中,創(chuàng)造人類神靈的女媧伏羲,人首蛇身,伏羲托舉著太陽,女媧手中捧著的是月亮。太陽不能直視,月亮卻可以久久凝望。月亮代表著超脫與寂靜,這很像是母親為寶寶營造的氛圍。人與月,可以保持親近的姿態(tài),人們可以把月亮當(dāng)作友人、親人和戀人,可以敞開自己的心扉,可以有心靈的交流;舒適愜意,都在月下。
月光讓人們走出黑暗,柔和暗淡的光線又讓人們忽略了凌亂、殘破,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東西,月光照著就不一樣了,月光照著水面,不管是清水還是渾水,水面都波光粼粼;月光照著田野,田野哪怕再荒蕪,也像蒙上了神秘高貴的輕紗;月光照著的即使是破屋子,也顯得安靜有詩意;月亮在夜晚悄悄升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朦朧、超脫、飄逸的世界,白晝的繁忙與喧囂在夜晚的寧靜里得到調(diào)劑。
秋天的月光格外皎潔,秋天的湖面澄凈清澈,水天一色,月光和湖面的波光交相輝映,這是詩人贊賞的,也是我們需要經(jīng)常到達(dá)的現(xiàn)場。
編后:今日重溫劉禹錫的這首《望洞庭》,除了從詩中領(lǐng)略到洞庭湖的秋色,更可細(xì)細(xì)體會到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我們常常說“詩和遠(yuǎn)方”,說的就是:詩往往超脫了日常的繁瑣和零碎,給予當(dāng)下的我們各種不同的心靈滋養(yǎng)。生活中,煩惱無處不在,疲憊和無奈在所難免,如果我們像古代詩人一樣,走到月下讓自己安靜一會兒,哪怕是熟悉的景物,變換視角去凝望一會兒,感受也會不同。文章知己千秋愿,在仰望那一輪清輝時,我們與詩人已經(jīng)在精神上有了深切的交融。這本身,就是詩。
編輯"木木"691372965@qq.com